新華網記者 趙銀平
【學習進行時】1920年8月,由陳望道翻譯的第一本中文版《共產黨宣言》在上海正式問世。如今,它98歲了!習近平為何多次講述陳望道翻譯此書中文版的故事?它的中譯本曾有過怎樣多舛的命運?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帶您一起走進歷史,重溫《共產黨宣言》背後的故事。
這本書,跨越千山萬水從歐洲來到中國;這本書,在中國從地下讀物到人盡皆知;這本書,中文版問世已近百年卻從未過時;這本書,它其中蘊含的味道是「甜」的。
它,就是《共產黨宣言》。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吃粽子蘸墨汁?這樣的奇怪搭配是什麼樣的味道?習近平告訴你答案:
一天,一個小夥子在家裡奮筆疾書,媽媽在外面喊著說:「你吃粽子要加紅糖水,吃了嗎?」他說:「吃了吃了,甜極了。」老太太進門一看,這個小夥子埋頭寫書,嘴上全是黑墨水。結果吃錯了,他旁邊一碗紅糖水沒喝,卻把那個墨水給喝了,而他渾然不覺,還說,「可甜了可甜了」。這人是誰呢,就是陳望道,他當時在浙江義烏的家裡,就是寫這本書。於是由此就說了一句話: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這就是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的故事,習近平多次提及。
1920年8月,由陳望道翻譯的第一本中文版《共產黨宣言》在上海正式問世。
於中國而言,這本書意義非凡。如閃電,如路標,如燭光,為黑暗中探索的先驅們帶來了溫暖與希望……
《共產黨宣言》直接催生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
毛澤東同志曾說過,「《共產黨宣言》,我看了不下100遍」,是《共產黨宣言》等經典著作建立起自己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鄧小平同志也說過:「我的入門老師是《共產黨宣言》和《共產主義ABC》。」江澤民同志、胡錦濤同志都十分重視對《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學習。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黨員領導幹部要原原本本地閱讀馬克思主義原著,把馬克思主義作為看家本領,特別要求領導幹部精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寧專題文集》中的代表性篇目,其中首篇就是《共產黨宣言》。
墨汁的黑,如同近現代中國那段黑暗歷史,底色沉沉,路在何方?真理的甜,賦予了一代代共產黨人勇氣和力量,劈開黑色世界,讓光明灑滿大地,讓中國從苦難走向輝煌。
前赴後繼,開天闢地,「馬克思主義不僅深刻改變了世界,也深刻改變了中國」。
真理的力量——歷盡劫波書仍在
在山東東營市博物館,有一本書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這就是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中文首譯本中的一本。這本書系平裝本,長18釐米,寬12釐米,書面印有水紅色馬克思半身像,書名從右至左排列,只是「共產黨宣言」錯排成「共黨產宣言」。
這樣一本書,如何能歷經戰火,穿越時空,得以保存?這背後是一個個值得銘記的名字。
1926年正月,共產黨員劉雨輝回到家鄉山東廣饒縣劉集村省親,臨別前將一本《共產黨宣言》首譯本贈與族中的共產黨員劉良才。她神情凝重地說:「黨員都應該學一學,它會讓我們明白革命的目的,知道今後走的路。」
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國民黨羅列的「禁書名單」中,《共產黨宣言》名列榜首。劉良才冒著生命危險,在住宅牆角外挖了一個隱蔽地窖,把書藏起來,躲過敵人無數次搜查。
1931年,劉良才赴濰縣任縣委書記。臨行前,他將《共產黨宣言》首譯本託付給劉集村黨支部委員劉考文。
1932年8月,博興暴動失敗,廣饒縣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劉考文意識到,自己隨時都可能被捕。為了保護這本珍貴的書籍,他將之鄭重交到了為人忠厚低調的共產黨員劉世厚手中。
沒過多久,劉考文被捕。1933年,劉良才也在濰縣英勇就義。
血雨腥風中,這本書,曾藏在炕洞中、躲在糧囤下、掖在牆眼裡。劉世厚想盡辦法,妥善保存著它。
即便是1945年1月,暴虐的日寇一次性燒毀劉集村500餘間房屋時,它也得以倖免。已逃出村的劉世厚冒著危險,返回村裡,將塞在屋山牆中的首譯本安全帶出,使之免於被焚毀。
……
1975年1月,第四屆全國人大召開期間,已重病在身的周恩來見到時任復旦大學校長的陳望道,緊握著他的手問道:「《共產黨宣言》最早的譯本找到沒有?那是馬列老祖宗在我們中國的第一本經典著作,找不到它,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心病啊!」陳望道看著總理期待的目光,遺憾地搖了搖頭。
1975年5月,劉世厚捐出了珍藏40多年的《共產黨宣言》首譯本。今天,我們有幸看到了這份珍貴的文獻。
這樣一份幸運的背後,是血與火,是真理的力量!
經世流年,精神長青。
真理的光芒——「壯麗日出」永不黯淡
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4月23日的第五次集體學習中,以6個「深刻闡述」和3個「經典著作」,肯定了《共產黨宣言》的經典地位。他強調,「《共產黨宣言》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理論寶庫,值得我們反覆學習、深入研究,不斷從中汲取思想營養」。
作為「《共產黨宣言》精神的忠實傳人」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實際相結合,書寫了輝煌的篇章。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國際環境發生重大改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密結合新的歷史條件,不斷進行新探索新實踐,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又以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語言」書寫著科學社會主義的「新版本」。
《共產黨宣言》旗幟鮮明地提出,無產階級在建立政權後應當「儘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而發展生產力的關鍵是「把農業和工業結合起來,促使城鄉對立逐步消滅」。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科學的理論指引發展的實踐,強調向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聚焦發力,作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建設再上新臺階。
《共產黨宣言》說:「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以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使命。改革開放40年來,現行聯合國標準下,中國7億多貧困人口成功脫貧,佔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總數70%以上。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5年全國累計減貧6853萬人,消除絕對貧困人口2/3以上,年均減少1300萬以上,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10.2%下降至3.1%。這一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蹟,正是今日中國共產黨人為民情懷的最佳註腳。
「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共產黨宣言》中「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美好願景,正在中華大地一步步變為現實。
……
在世界層面,《共產黨宣言》的經典意義也重新被人們認識。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馬克思登上過西方幾乎所有重要財經類報刊的封面,幾乎每天都有分析評論新作援引他的觀點。西方社會有識之士再次認識到,當今西方社會制度之弊只有用馬克思主義方能解釋。一些學者開始用《共產黨宣言》所闡述的原理批判新自由主義和金融資本主義。
2012年7月12日出版的英國《衛報》報導,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馬克思經典著作在英國的銷售量大幅提高。
荷蘭皇家文理學院社會史國際研究所是馬恩文獻手稿主要保存地之一。研究所檔案館館長範德海登告訴記者:「人們一度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可是,當經濟危機在西方世界再度出現,大家發現,要理解當今世界,馬克思100多年前寫下的文稿和著作依然很有價值。」
英國共產黨總書記羅伯特·格林菲思指出:「《共產黨宣言》在今天依然有指導意義!」
《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誌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這一理論是人類思想史上一次「壯麗的日出」。這一真理的光芒,照耀、引導著今日之中國與世界的前行。
點擊進入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