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00萬能培養出神童嗎?那些天才為什麼都走下了神壇

2020-12-13 陽光語言矯正

我們太會誇人了,老的叫大師、泰鬥,年輕的叫雄才、鬼才、全才、人才,小的叫神童、 天才。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才高八鬥、出類拔萃,且骨骼清奇,成為萬中無一的那種人。可是在一番努力的培養後,失望的發現,自己的孩子就是一個普通的孩子,甚至更差的孩子。

有些父母在培養孩子的心態上,太急了!有則新聞報導:一位建築商父親,自己勤奮努力地掙下萬貫家財,深知自己才學疏淺,怕耽誤兒子的教育培養,他找到一位教育專家,拍出10萬元說:「你幫我把兒子培養成天才,我就給你10萬元!10萬不夠,100萬!

關於天才,其實是個偽命題!

今天看了一個訪談節目,話題是關於一個京劇神童的心歷路程。這個孩子從4歲開始,就展露出了非比尋常的戲曲天賦,唱念做打無一不精,腔調神韻俱到火候,動作、颱風都極招人喜愛。讓人稱奇的是,孩子父母不是從事京劇藝術,缺少家庭薰陶啟蒙的他,居然是跟著電視學唱的,確實堪稱天才。

這種超出同齡人的天賦,確實令人稱奇,但是天才不會只停留在一個年紀,他們很快就會長大,天賦不是護身符,可以保你理所當然的成功,天賦不是鐵飯碗,可以保你功成名就。人生路上多劫難,多少神童、天才最後泯然無聞,消失在人潮人海。

京劇神童也遇到了很多坎兒,最嚴重的是嗓子倒倉,這等於直接宣告藝術生涯結束,被人津津樂道的天賦瞬間成為心結!多虧恩師及時開導,後得重新獲得藝術新生。

「貪圖一時的快樂,沒有為孩子日後著想」,很多父母在發現孩子的天賦時,內心一定充滿快樂和激動,並且一定會用來當做鼓勵孩子的手段,我們不可否認讚美帶來的動力,也相信激勵會讓孩子內心充滿成功的渴望。

但是如果讚美超出了想像,超越理智,可能造成兩個後果:

1、在驕傲自滿的心理作用下,失去前進的動力,成為龜兔賽跑中失敗的伏筆。

捧殺是天才的大敵,小孩子如果某一方面特別優秀的話,更容易得到成人世界的矚目,吹捧天才的背後總有功利的影子,物質、名利捧殺最為致命,一個孩子的認知怎麼能經受住這些誘惑呢?很多神童、天才沾沾自喜,放鬆了後天的努力和訓練,逐漸成為普通人,所以才有了《傷仲永》。

2、天才的光環帶來的心理壓力,可能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有的天才是父母人為製造的,為了孩子,起跑線上到處是搶跑的父母,所熟知的各種「早教班、精品班」到處都是,很多孩子只有一項天賦是不夠的,有個天賦秉義的神童兩歲半時已經能夠背誦30多首毛澤東詩詞,3歲時能數100個數,4歲學會400多個漢字,5歲上學,後來順利進入中科大少年班,19歲那年成為全國最年輕的講師。然而現在的他卻最終出家為僧。老師、同學周圍人都認為他是天才,異樣的目光和嚴密死守的家庭環境,帶來了不一樣的壓力,除了學習沒有其他社交圈子,交流對象僅限於父母,導致了他心智發育嚴重滯後,脫離了正常的成長規律。

其實天賦沒有錯,錯的是父母的急功近利心態。錯在沒有及時正確的心理引導。

天賦常有,天才是個偽命題

人的天賦總是有跡可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和愛好,一旦產生了興趣後,專注投入了時間和精力,並一直堅持下去,總會被人認為擅長此事,如果做得比大多數人都好,恭喜你!你是天才了。

訪談節目最後一句話值得反思「他之所以走到了天才的那個位置上,這個路程他自己什麼都不知道」

其實過早的誇一個孩子為天才,等同於算命先生批八字,是一種善意的客套和謊言, 真假難辨,我們要認清天賦和天才的區別,不要浪費孩子的天賦,積極鼓勵,正確引導,讓孩子以此為中心,不斷付出努力。

很多天才都不是天生的,每個孩子都擁有相同的起點,不同的,只是他們的成長過程而已。所以對於天才的想法,還是等到孩子成年後,功成名就,或者在某一行業獲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後,留給後來人作為追趕的榮譽吧。

相關焦點

  • 那些從全國各地聚集到「少年班」的天才神童們,後來都怎麼樣了?
    根據不完全調查結果顯示,少年班的學生有約20%終身投入科研事業,93人擁有國內教授、副教授職稱和國外終身教職,成為著名科學家的也不在少數;其他的那些人當中有70%活躍在海內外各熱門領域,世界500強任職的有35%左右。 這些數據一擺,已經足夠說明一個道理:"這世界上真的有天才,天才們的道路就是會比普通人走得更好更平坦。"可除開這些"光榮"數據之外的人呢?
  • 「神童」魏永康走下「神壇」:父母的錯誤觀念造成終身傷害
    他從被全國公知到走下「神壇」,皆因母親的錯誤教育方法。 題外話:如果這「天才兒童」是你家的娃,你會怎麼「處理」孩子呢?她一心想把孩子培養成科學家,家裡的家務大包小攬全給包下,不僅如此,為了不耽誤孩子看書,洗臉、端飯、親自餵飯,所以別提孩子的娛樂時間了。 關於異性,就更嚴苛。
  • 被「毀掉」的中國三大天才神童:智商超群,為何難逃悲劇?
    以超常培養方式將天才少年們捧上神壇的做法,從1978年中科大開設首個少年班開始就從未停息過。雖然他的成績未必是最出眾的,但在公眾眼中,他就是名副其實的神童。1978年,全國的報紙、電視和雜誌都在鋪天蓋地報導寧鉑的傳奇故事。 報紙上有一段關於寧鉑的描述:2歲半熟背30多首毛著詩詞,3歲能數100個數,4歲能識400多個漢字,5歲上學,6歲自學《中醫學概論》,8歲能下圍棋,熟讀《水滸傳》。
  • 神童培訓到底有用嗎? 至少97%的孩子是普通人
    不少機構都開設了與「超常」相關的培訓班,仿佛培養個「神童」與上個奧數班、英語班沒有太大區別。   當曾經高不可攀的「神童」一下子「跌」進街頭巷尾時,我們不禁要問有那麼多神童嗎?而面對高昂的培訓費,我們不得不深入到孩子、家長、培訓機構和專家中,了解「神童熱」的產生還有哪些更深層次的原因。
  • 揭秘「神童熱」:別讓孩子淪為「定製的天才」
    他們原來不是「神童」,只是「神童人設」,還是過度包裝,甚至作弊得來的人設。這些剛被供上神壇的孩子們又瞬間被輿論口誅筆伐。按理說,前世之事,後事之師。一個個被戳破的謊言尚且殷鑑不遠,為何包裝「神童」之事還在繼續上演呢?
  • 什麼是培養天才的正確姿勢,一份長達45年的神童研究報告告訴你
    縱觀古今,不乏特立獨行、格格不入的天才——孤獨一生、脾氣暴躁的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 《美麗心靈》中智商超群卻飽受妄想症困擾的約翰·納什(John Nash),獨立解決龐加萊猜想、拒絕領取菲爾茲獎、任由指甲自由生長直到捲起來的俄羅斯人格裡高利·佩雷爾曼(Grigory Perelman)等。難道天才都必須要「瘋狂」才行嗎?!
  • 那些高智商的「天才兒童」,都是在怎樣的家庭教育下長成的?
    關於天才神童這個話題,我們曾經看到過全球最牛神童冷漠、好勝、壓力纏身…;也關注過 40年前,中國家喻戶曉的3大「天才神童」現已隕落結局唏噓。遺憾的是,在這些真實發生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個天才並不幸福的童年,以及被父母亦或是時代所毀掉的人生。所謂因材施教,對待天才兒童,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教育方式?
  • 首屆少年班中的三大「神童」:從輝煌到落幕,「神童教育」錯了嗎
    文|立言教語天才、神童、天賦異稟,這些字眼在日常生活中,一直都格外引人注目。相比較絕大多數的普通人,天才少年、神童往往代表的是超脫平凡人的智慧,比普通人更高的智商,也就意味著要受到更高的期望。在著名的漫威電影《蜘蛛俠》中有一句話,讓無數人都印象深刻。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 她,為啥能夠成為別人口中的天才神童?通過刻意練習培養繪畫大師
    那些能夠在某些方面具有顯著優勢的孩子,經常會被別人成為「天才」,也會被戴上「神童」的帽子。但是,真的有人天生就擅長什麼嗎?答案是否定的。《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最大的特點是,推倒了「天才論」和「一萬小時堅持論」。
  • 馬雲被約談,是否說明馬雲已經走下了神壇?
    看到這個話題題我也感到很好奇,為什麼會說出這樣的話,馬雲是否走下了神壇?難道馬雲老了?退休了嗎?馬雲可是不服老的,那麼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好奇心使我從網上搜了一下,有兩件事引起了我的注意,第一是馬雲被監管層約談,第二是螞蟻集團上市,而且馬雲還說了一句,中國的監管系統滯後。
  • 臺灣四歲「神童」大談成功學,又一個家長拼娃的犧牲品
    這位來自臺灣的四歲「神童」叫曦曦,面對臺下成人粉絲們提出的一個又一個人生困惑,曦曦的回答口吐蓮花,頗有哲人風範,最後還不忘加上一句「這樣你懂嗎?」 問:外面世界這麼動蕩,風雨這麼暴亂,我怎麼找到寧靜?問:我每天工作,我都覺得好累,為什麼你這樣有活力?
  • 13歲上大學,卻被母親「毀掉」的神童魏永康,如今怎麼樣了?
    從用5天時間做出博士級基因研究論文的小學生、到一日可作2000首詩的14歲「天才少女」,這些年,騰空出世的「天才」似乎層出不窮。然而,這些所謂的「神童」現世,都只是披上神童外衣的冒牌貨。說他是天才,一點都不為過。
  • 「小時了了,大時未必佳」,10歲上大學的神童電腦天才,真應驗?
    也許因為「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不少父母用「拔苗助長」的方式,藉助各種各樣的培訓機構,全力打造人人讚嘆的「神童」。蘇劉溢的求學經歷堪稱「超級傳奇」,用兩天半的時間上完小學全部課程,也許是湊巧,當時也事出有因。
  • 天才小學生還是天才家長?神童頻頻現身,教育部:加強競賽管理
    畢竟,神童永遠都是一個不缺少熱度的話題。很多家長表示無比羨慕,也有一些民間高手發帖子證明達成這些簡歷裡的事件並非難事,並對其真實性表達了質疑。總之就是議論紛紛,也不知道到底誰說得更接近事實。不過近些年來,天才少年的確層出不窮,有連連跳級早早上了名牌大學的,有小小年紀就取得科技成果的。
  • 最近「天才兒童」有點多,是天賦還是人設?「神童熱潮」該降溫了
    這些乳臭未乾的孩子,真的有那麼「聰明」,能夠用短短的時間完成科學家研究幾年做的事嗎?還是父母「從中作梗」,把還孩子打造成「天才」,實際上只是一個「神童人設」罷了呢?一起來看看這幾個案例你或許就明白了。此事一出,迅速引發網友們的關注,紛紛要求「嚴查虛偽」,畢竟連本科生都未必能發表這樣一篇論文,小學生卻做到了,實在讓人覺得「含水不少」。最終,經過研究調查,這篇論文的確非陳某石獨自撰寫,而他的父親也發文致歉,表示所獲獎項將歸還大賽組委,並希望能獲得大眾的原諒。
  • 42年前,中國家喻戶曉的3大「天才神童」如今都怎麼樣了?
    對於這些天才少年來說,褪去「神童」的標籤,「缺失的情商」成為了他們無法擺脫的宿命。「人際關係這一課,心理健康這一課,整個班級的孩子都落下了」,回憶起少年班的學生,當年的班主任汪惠迪說道,「他們在上學時沒能養成好的心態,沒有平常心。這種缺陷不是一時的,而是終生的。」
  • 曾受矚目的「少年班」和「神童班」為何取消?培養不出合格的人
    因此我國便產生了「少年班」以及「神童班」這樣的特殊教育方式,專門去培養那些有著很好天賦以及遠超同齡人智商的少年,即所謂的天才,在一開始,這樣的教育方式的確為我國培養出了許多優秀的人才,促進了我國的發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弊端也逐漸的暴露了出來,隨後更是直接取消了這種教育方式
  • 那些祖國斥資培養的天才神童,立誓說學成報效祖國,轉頭卻入美籍
    我們敬佩前輩們不忘國恩的同時,也反思為什麼有那麼多的高端人才,在國家人民傾力培養下,出過前信誓旦旦的說要學成回國為國效力,轉頭卻加入了美國國籍林燁確實不愧為「天才」之稱。他和他的團隊研發出美國民兵系列洲際飛彈,使得美國在軍事上媲美蘇聯,美國的洲際飛彈轉頭又對付中國,讓當時飛彈系統還不完善的的中國處在了美國威脅之下。
  • 中科大「少年班」40年培養近4000神童,究竟有多少成才了?
    ——這是新華社對40年來3900多名少年班學生的描述,在《國家相冊》節目中,新華社用一集《少年大學生》講述了這些「神童」的故事。少年班培養出來的學生究竟有多牛?儘管只有40年的辦學歷史,但畢業生在各行業所取得的成績之漂亮,「我敢說,國內沒有任何一個學院能超過我們。」中科大少年班學院院長陳暘說。
  • 【3.9】那些「少年班」的神童們
    滿分100分的試卷,寧鉑並沒有得第一,而是以67分排第二,第一名有80多分。後來寧鉑自己回憶,當時他也不知道為什麼第一名沒有被錄取——也有可能他是所有人中年齡最小的一個。隨後,通過考核的寧鉑受到了方毅副總理的接見,兩人當場擺開圍棋盤開始對弈,媒體拍下了這樣一張照片:寧鉑氣定神閒,方副總理苦思冥想。寧鉑連勝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