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有一道菜,不僅大年三十年夜飯不能上桌,平時也不能上正席。這道菜在中國均有共同的禁忌,那就是狗肉。中國民間有「狗肉上不了正席」之說。也就是狗肉不僅上不了大年三十年夜飯的桌子,就是一般的酒席也忌諱上狗肉。
「狗肉上不了正席」的風俗,在中國多民族中都有,尤其以漢、苗、瑤、畲、侗等民族最為講究。如,有的漢、苗、瑤就有「狗肉不上席,牛肉不祭祖」的風俗。人們對「狗肉不上席」,但對「牛肉不祭祖」可能就不太了解。這種風俗主要在南方。
「狗肉不上席,牛肉不祭祖」看似兩種不同的禁忌,但在歷史上這兩種風俗是一脈相承的。
狗肉上不了席並不是狗肉比其它的動物肉類要差,或者說狗肉的口感不好,人們不喜歡。事實上狗肉對一些人來說是一種美味,其腥臊氣味沒有牛羊那麼重。古時,因為民間對狗肉有所禁忌,很多人都私下偷偷地吃狗肉,不敢明目張胆地吃,怕被人責備。
民間對狗肉的禁忌也就是對狗的敬畏。平時人們不是把狗看得低下,動不動就把人比作狗來罵,如魯迅有一名篇《「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用來罵梁實秋。又如,有人把死心塌地地跟別人做壞事的人稱之為「狗腿子」,把特務稱為「狗特務」。諸如此類,從文人到民間,把人罵成狗是一種常態,是一種隨口而出的戲謔,也是一種帶侮辱性的罵詞,例子不勝枚舉。那麼人們為什麼敬畏狗呢?這就得從民間神話說起。
恩公說
漢、苗等民族至今還流傳狗盜谷種的故事。傳說天發漫天洪水,將稻田裡的稻穀衝得乾乾淨淨,連稻穀種子也沒有了。那時正是稻穀成熟的季節,村裡有一隻農家餵的狗冒險渡過大河,去到番國的稻田打滾,讓身上粘滿稻穀。這隻狗在回家時又要過大河,狗一下水,身上粘住的稻穀就落到水裡去了,這隻狗只好用力把尾巴豎起來,過河後到家中,只有尾巴上還剩七粒稻穀,人們就是靠這七粒稻穀做種子,才有了飯吃,繁衍至今。人們為了感謝狗帶來的谷種之恩,吃飯的時候,第一碗飯一定得讓狗先吃。這也就是中國水稻種植區的敬狗風俗,至今依然在中國民間流傳。
盤瓠說
盤瓠是什麼呢?為古神話中人名,神話傳說中帝高辛氏的狗,後來泛指為南言蠻夷的始祖。見於《後漢書.南蠻傳》和《搜神記》。
湘西苗族苗族人認為自己的祖先是盤瓠,湘西《古老話》和《巴代古歌》兩本民俗文化書籍中記錄了「鬼母狗父」說。
瑤族人也把盤瓠作為祖先來崇拜。瑤族的民間現存歷史資料把盤瓠看作龍犬,瑤族稱盤瓠為始祖盤王。瑤族至今仍過盤王節,有古老的盤王歌存世。
畲族人也將盤瓠視為祖先。畲族人祖圖又稱「盤瓠圖」,他們因沒有文字,無法記錄祖先歷史,便把有關始祖盤瓠的傳說畫在布上。據統計,盤瓠的畫布四十來幅,圖像為連環畫樣式。這些圖像在他們之中代代相傳,稱為「祖圖」。
狗既被一些民族視為恩公,又被一些民族視為祖先,逢年過節,或者是大擺宴席時把狗肉端上桌子,當然是對恩公的不敬。
上面提到,除了「狗肉不上桌」外,還有一句「牛肉不祭祖」。牛肉不祭祖之說主要是在南方一些地方,原因是南方諸族均為水稻民族,主要以牛為畜力進行生產。歷來就有牛崇拜,既然是崇拜之物,怎麼能拿來祭祖呢?這就是民間的邏輯。同樣的道理,北方的驢和馬既不能上年三十的桌子,也不能用來祭祀,因為驢和馬主要是北方人的畜力,是人們的好夥伴,人們多少對他們還是有感情的。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規定有四種葷菜不能吃,即牛肉、狗肉、大雁肉和烏魚。不吃牛肉是因為牛勤勞耕作,太善良。不吃狗肉是國為狗很忠誠,對人是忠誠不二的動物。不吃大雁是因為大雁的貞潔,據說大雁是單偶制,也就是一夫一妻制。不吃烏魚是因為烏魚講究孝道,其子主動以身養母。由此看來,中國民間桌子上對一些食物的禁忌,也體現在宗教意識形態上,而民間信仰被認為是宗教信念的主要來源。
總之,中華民族的年夜飯桌子上的禁忌,最能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最能代中華民族民間的傳統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