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祝潔煒 通訊員 方序
運動是一把雙刃劍,它能帶來健康,也能帶來傷害。對這句話,昨天來浙醫二院骨科複診的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羅以民教授最有體會了,這幾年,他被膝蓋痛、肩膀痛折磨得夠嗆,尤其是最近三個月,肩膀痛得他晚上只能跪著睡覺,而這都是運動惹的禍。
肩膀痛得晚上只能跪著睡
從年輕時起,羅以民教授就酷愛運動,他踢過足球、打過拳擊。中學時,他是學校足球隊的副隊長,曾經帶隊參加過省級比賽。足球是一項很激烈的運動,羅教授沒少因此受過傷,「我曾經把腰扭傷過兩次,足足臥床一個月,一年後才好徹底。」
進入社科院工作後,羅教授一直忙於科研,整日伏案讀書、寫文章,時間長了,頸椎病、脂肪肝……健康問題一大堆。
他想到了重拾運動,這一回,他選擇了羽毛球,一星期打兩次。一個月之後,他再去複查,生化全套檢查指標個個正常。他水平越打越好,也越打越上癮,一打就是十幾年。
時間長了,問題也出來了。起初是膝蓋痛,打一針玻璃酸鈉,疼痛稍有緩解,否則就痛得連路都走不了。醫生說,長期的激烈運動造成膝蓋中間的軟骨磨損嚴重,沒有軟骨的緩衝,骨頭與骨頭直接硬碰硬,時間長了,自然就痛了。
最近三個多月,羅教授的肩膀開始劇痛無比,痛得連睡覺都成了問題。「晚上睡覺不能平躺仰臥,只能趴著睡,一開始,我買了個U型枕,趴在枕頭上睡覺,但趴久了,心臟被壓地受不了,有天晚上只能跪著睡覺。」
運動損傷手術每年增加8%
因為肩膀的問題,這三個月來,羅教授一直輾轉於各大醫院的骨科,中醫、西醫看了不少,針灸、推拿也都試過,可疼痛依舊。
他開始在網絡上搜索治療關節損傷的名醫,他查到,浙醫二院骨科副主任戴雪松主任醫師很擅長肩關節問題的診治,就想來試試。可是,戴雪松的號子實在太難掛,連續兩周,不管是網絡預約、電話預約還是現場掛號,他都沒能掛上號。今年4月初,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他在網上找到了戴雪松的電子郵箱,給他發了一份郵件,說了自己的情況。「沒想到,當天晚上11點多,戴醫生就給我回了郵件,答應幫我加個號。當時,我真是激動得熱淚盈眶。」
經過詳細的檢查,戴雪松說,羅教授患的是肩峰撞擊症候群,這也是因為長期反覆過頂運動引起的運動損傷,常見於羽毛球這些經常需要做手臂上舉動作的運動,高頻率的上舉動作引起肩峰骨贅形成甚至肩袖損傷,引發疼痛。
不過,羅教授的情況可以暫時不手術,通過藥物治療可以控制病情。在打針、用藥後,他終於能睡上安穩覺了
浙醫二院骨科中心嚴世貴主任介紹,這幾年,因為運動損傷來就診的患者越來越多。2012年,浙醫二院骨科門診量18萬人次,手術近9000臺,其中關節外科患者26000餘人次,各類運動損傷的手術1800餘臺,每年增長8%。
浙醫二院院長王建安教授說,作為浙江省骨科發展的搖籃,浙醫二院骨科是衛生部首批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單位。醫院一直為浙江省的專業運動員、運動隊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如孫楊、吳鵬、羅雪娟等都先後在醫院接受醫療服務和諮詢。
收到疼痛信號馬上停止
戴雪松說,有兩類人群最容易出現運動損傷,一類是年輕人,他們運動量大,而且經常做足球、籃球這種很激烈的運動,還有一類是年紀大的人,他們體能差,各項身體機能也下降了,不適當的運動方式很容易造成運動損傷。
人體的各個關節都可能出現運動損傷,其中,膝關節和肩關節的損傷最為普遍,籃球、足球、登山、遠足等運動容易令關節軟骨磨損,造成關節損傷。籃球、足球等強對抗性運動還易造成各種韌帶損傷和肌肉拉傷。
「運動是一把雙刃劍,每個人都應該選擇與自己身體狀況相適應的運動,否則就可能出現嚴重的運動損傷。」戴雪松說,在美國,大家在所在社區都有對應的家庭醫生,大家會比較方便地向醫生諮詢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這樣的習慣很好,值得提倡。「就我個人而言,過了35歲,我多選擇有氧運動,或者有網運動,避免足球、籃球這種有肢體直接接觸的運動方式。」在運動之前,一定要進行充分熱身,將全身的肌肉調動起來,這樣有助於避免運動損傷的發生。
他提醒,當運動損傷即將發生時,疼痛往往是身體發出的最直接警訊,一旦收到這個信號,一定要暫停運動,千萬不能硬撐,否則很可能加重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