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能抗擊癌症,也能抵禦病菌感染,這群腸道細菌厲害了!

2020-12-20 生物谷

 

人體腸道內生活著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這些細菌、真菌、古細菌等與人體相互作用,對於我們的健康發揮著不可小視的作用。科學家們漸漸認識到,像肥胖、癌症等諸多疾病都與腸道菌群關係密切。而人體中的這些「異己者」,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對人體免疫系統的調節了。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的本田賢也(Kenya Honda)博士帶領其研究小組在健康人腸道菌群的諸多成員之中,優選出11株細菌,它們可以極大增強生物的免疫反應。動物實驗表明,這11個菌株組成的小團隊能夠有效抗擊致病細菌,還有抗癌能力!這項工作最近發表在頂尖學術期刊《自然》。

想要更好地了解這些腸道細菌發揮的作用,需要先了解一類重要的免疫細胞:CD8+ T細胞,即表達CD8表面蛋白的淋巴T細胞。它們會通過T細胞受體蛋白(TCR)與抗原的結合來識別細菌或腫瘤細胞等目標。在這類免疫細胞中,有一部分還會產生一種叫作γ幹擾素(IFN-γ)的蛋白,具有強勁的免疫調節作用,是機體抵抗病菌不可缺少的。

研究人員發現,正常環境下的實驗小鼠都擁有這類免疫細胞,但那些生活環境絕對乾淨、從未經過任何微生物歷練的無菌小鼠,大腸內就沒有這些免疫細胞。

因此,研究人員想要找出人體腸道菌群中哪些細菌可以促進CD8+IFN-γ+ T細胞的產生和生長。方法很「經典」:把健康人的糞便拿給無菌小鼠試。經過海選,健康人糞便中由11株細菌組成的混合物脫穎而出:它們的存在,讓小鼠結腸內CD8+IFN-γ+ T細胞變得更多。

接下來,研究人員引入致病菌,對配備11個菌株的小鼠進行考驗。單增李斯特菌( 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細菌。病從口入後,接種過細菌混合物的小鼠有特定免疫細胞的加持,果然比對照組的無菌小鼠更能抵禦感染。

更有意思的是,當致病菌不是通過消化道而是通過腹腔注射入侵時,接種過11個菌株的小鼠也表現出了更強的抗菌能力。也就是說,共生細菌帶來的保護能力不限於腸道,而是廣泛的免疫力加強。

不過,能抗菌還不是最厲害的。鑑於γ幹擾素有抗腫瘤活性,研究人員又檢驗了這個細菌組合給小鼠帶來的抗癌能力。

我們知道,免疫檢查點阻斷是目前在癌症治療領域非常熱門的一種策略。阻斷腫瘤細胞對免疫系統的抑制,可以激活免疫反應,讓CD8+ T細胞殺死腫瘤。但是,臨床上發現,不是所有癌症對免疫檢查點阻斷療法有反應。有些科學家思考,在調節免疫的腸道菌群中,有沒有哪些種類或菌株可以協助增強免疫反應的?

本次研究找出的11個菌株接受了這個挑戰。研究人員把腫瘤細胞移植到小鼠的皮膚製造出腫瘤模型小鼠。他們發現,擁有11株細菌的小鼠在腫瘤發生區域也有更多的CD8+IFN-γ+ T細胞,並且這些免疫細胞對腫瘤抗原有特異性,它們可以增強檢查點阻斷療法的效果!

進一步檢查後,研究人員發現,對抗腫瘤的這些免疫細胞並不是直接來自腸道,定植在小鼠大腸的11個菌株也沒有離開腸道跑去其他地方,但它們對免疫系統的增強效果卻擴大了。「這些細菌分泌的代謝分子或許會隨著宿主的循環系統到達更多的地方,並促進那些地方的T細胞增長。」研究人員猜測。

儘管在人體腸道微生物組中,這11個菌株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然而對於將來廣泛有效的生物療法,本田賢也博士帶來的這項研究展現了巨大潛力。(生物谷Bioon.com)

小編推薦會議  2019(第五屆)腸道微生態與健康國際研討會

 

http://meeting.bioon.com/2019MicIntestin ?__token=liaodefeng

相關焦點

  • Cell:神經系統或在抵禦腸道感染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2020年1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友好的腸道菌群與免疫系統之間和平微妙的共存依賴於免疫細胞和腸道內壁細胞之間高度協調信息的交換,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兩種特殊的細胞類型或對於抵禦機體危險感染的抗菌化合物的產生非常重要。
  • 《柳葉刀—傳染病》:「超級病菌」能抵禦幾乎所有抗生素
  • 腸道菌群新功能,觸發人體免疫防禦機制,幫助人體抵禦病毒感染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是一個由人體和共生菌群的多元複合體。更重要的是,共生菌群並非一成不變,在成長過程中,我們經歷了不同的環境,遇到了不同的人,我們體內的共生菌群也隨之不斷變化,大量的腸道微生物組學研究表明人體共生菌群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們的健康、體質、性格甚至思維。
  • 《細胞》:腸道細菌感染會誘使神經細胞「自殺」?
    ▎學術經緯/報導 在最新一期《細胞》雜誌上,來自洛克菲勒大學的一支團隊發現,普通的腸道細菌感染不容輕視。在某些情況下,它會誘使神經細胞自殺,導致更嚴重的後果。
  • 科學網—腸道細菌影響癌症治療成功率
    本報訊 一種癌症治療方法能起到多大作用,取決於在你腸道中生活的細菌。兩項在小鼠身上開展的研究表明,腸道細菌會影響癌症治療的效用。它們通過激活免疫系統以幫助其對抗癌症而發揮作用。一些服用這種藥物的病人會經歷腸道炎症。這讓來自法國裡爾大學的Mathias Chamaillard開始思考,腸道細菌是否可能同這種藥物發生相互作用。 為此,Chamaillard和同事讓腸道中缺少細菌的小鼠服用易普利姆瑪。同擁有正常腸道細菌的小鼠相比,該藥物在治療這些小鼠體內的癌症上並沒有那麼有效。
  • 腸道微生物協助抵禦耐藥病原菌
    腸道微生物協助抵禦耐藥病原菌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2 13:09:06 美國紀念斯隆凱特林癌症研究中心Eric G.
  • 醫用75%酒精消毒噴霧,一噴抵禦有害病菌!皮膚也能用
    大家陸續返程復工,不得不走出家門,家族群、朋友圈裡最高頻的莫過於一句「你搶到多少口罩?」 強烈推薦理由: 1、酒精濃度75%,高效抵禦病毒、細菌,方便安全
  • 糞便移植或能治療嚴重腸道感染
    本文導讀:糞便移植是一種通過重建腸道菌群來治療疾病的方法,近日研究發現它或能治療嚴重的腸道感染。   研究人員報告,糞便移植(使用捐贈者的大便),已經在一種嚴重腸道感染的治療上獲得成功。  這種感染被稱為艱難梭菌感染。
  • ...Med:一種良性的腸道細菌或會不斷進化引發致死性的血液感染
    2019年4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多家研究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闡明了一種常見的人類腸道細菌如何通過進化的方式轉變成為致死性的病原體,文章中,研究者描述了糞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的進化歷史特性。
  • 衝水產生病菌氣溶膠、感染HPV?安全使用公共馬桶謹記這三點!
    馬桶衝水會產生病菌氣溶膠和感染HPV?很多人出門在外去公共廁所,都如臨大敵,擔心細菌、病毒、傳染病……尤其是使用公共馬桶傳染性病的傳聞,更是讓很多人寧願忍著回家上廁所。那麼,公共馬桶到底有多髒,真的會感染HPV(人乳頭瘤病毒)嗎?
  • 開水真的能殺死細菌嗎?有哪些病菌可能會被開水消滅?
    人們經常會把清潔、消毒、殺菌,認為是一樣的,其實這三個有很大的區別。清潔就是清除物品表面的灰層、雜質、髒東西,這些我們人的肉眼都是能看到的;消毒的話,就是更進一步的了,您清潔完之後,只是把表面髒東西清除乾淨,但是消毒的話,就是殺死對我們身體有害的例如病菌、細菌、真菌一類,這些是肉眼所看不到的;最後就是我要說的殺菌,這個就更高難度了,可能需要一些專業的設備和藥水來殺滅一切菌類。
  • 1/6的癌症竟是由「發炎」引起!身體有三個地方發炎隱患頗大
    1/6的癌症 由炎症引起炎症是什麼?它是人體抵禦外界有害病菌侵襲產生的防禦反應。小到感冒,大到非典型肺炎、伊波拉等,本質上都是炎症,但嚴重程度有著天壤之別。研究顯示,世界上1/6的癌症是由細菌、病毒感染引起的。例如幽門螺桿菌感染會導致慢性胃炎、胃潰瘍的發生,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人群患胃癌的危險性是未感染人群的2-6倍。
  • 益生菌、腸道健康、免疫力和EF621K之間的關係
    說完了好細菌和壞細菌,腸道裡還有一種機會細菌(日和見菌),是數量上是非常多的一種,機會細菌本身不是有害的細菌,但是如果好細菌很多(良好的腸道環境),機會性細菌就會起到好的作用,而壞細菌很多的時候(不良的腸道環境),機會細菌就會起負面作用。腸道菌群的這種變化會降低免疫力,是慢性疾病,癌症和過敏的原因之一。
  • 癌症患者使用抗生素會影響治療效果?濫用抗生素的6大副作用,不可不知
    癌症是讓大家都感到非常害怕的疾病,治療起來相當困難,除了需要使用化療以及放療來對癌細胞進行控制之外,有時候患者還需要使用抗生素來解決感染的症狀。尤其是在化療之後,經常會出現感染併發症,只有抗生素才能及時的處理,但是抗生素同樣也存在副作用,因此也就需要謹慎使用抗生素。
  • 了解益生菌關注腸道健康
    補充益生菌的好處益生菌是一類對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是定植於人體腸道、生殖系統內,能產生確切健康功效從而改善宿主微生態平衡、發揮有益作用的活性有益微生物的總稱。人體、動物體內有益的細菌或真菌主要有:酪酸梭菌、乳酸菌、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放線菌、酵母菌等。1益生菌還你健康腸道不到三年的時間,腸癌的發病率已經由癌症的第五位躍居第二位。
  • 「細菌洗禮」能挽救剖腹產嬰兒損失的菌群嗎?
    6種潛在致病菌在剖腹產新生兒的體內更豐富(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細菌洗禮」有必要嗎?有作用嗎?包括這次《自然》發布的研究成果,也不能說是拿出了「『細菌洗禮』沒有效果」的確鑿證據。除了分娩方式之外,其他因素也會造成嬰兒腸道微生物的差異。比如,抗生素的使用。幾乎所有剖腹產的孕婦在分娩前,為了防止分娩後感染,都會服用抗生素。胎兒在子宮中是可以受到穿過胎盤的抗生素影響的,這些抗生素會不會影響剖腹產的嬰兒菌群?
  • 許多癌症由細菌、病毒引起 這5種更要當心
    談「癌」色變,癌症的高發率和高死亡率讓人恐懼。根據國際抗癌聯盟數據指出:全球每年被確診罹癌病例達1200萬人,其中約20%的病例歸因於病毒或細菌感染。 日常生活中,難免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因此更要重視因感染而引發的癌症。
  • 保護寶寶腸道健康,有效防範腸道病毒感染
    志飛   夏季即將到來,很多細菌病毒也越發活躍了起來,帶來了新一輪的夏季傳染病。 摘要:   夏季即將到來,很多細菌病毒也越發活躍了起來,帶來了新一輪的夏季傳染病。自5月開始,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等疾病已進入發病高峰期。很多嬰幼兒一不小心就感染了病毒,看到孩子被病痛折磨,媽媽們著實心疼……因此,家長一定要做到重點防範。疾病預防要趁早,寶寶生病才能少!
  • 20%的癌症都是由細菌、病毒引起的,這5種尤其要當心!
    癌症的高發率和高死亡率,讓我們在生活中談「癌」色變,很大部分的恐懼來源於我們對癌症的不了解,科學認識後,你會發現癌症並沒那麼可怕。據國際抗癌聯盟數據顯示:全球每年被確診罹癌病例達1200萬人,而這其中約20%的病例歸因於病毒或細菌感染!我們每天的生活中,難免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因此我們更應加強因感染而引發的癌症的重視。
  • Science:腸道細菌或有助讓新生兒抵抗致病菌感染
    但是這項研究也證實最年輕的新生小鼠並不含有梭菌,這就使得它們最容易遭受入侵細菌(類似於讓如此多的嬰兒患病的病原菌)的感染。這些發現可能為開發出新的方法來保護嬰兒鋪平道路。Nunez說,「任何父母都知道在生命的第一年裡,新生兒非常容易遭受感染,包括腸道感染。這項研究提示著腸道菌群中保護性細菌的缺乏是一種導致這種易感染性的機制。」這項研究中使用的小鼠是在密西根大學的一種無菌的環境中培養的。鑑於缺乏天然的腸道細菌,這些無菌小鼠提供一種獨特的機會來觀察來自不同年齡的正常小鼠的移植細菌的影響,並且測試它們的易感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