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朋友間聊天的時候,大家都在吐槽一個事情:
現在吃的東西都很貴,好多餐廳都漲價了。
本來吧,還以為疫情期間線下餐飲遭受重創,為了刺激消費,店家會打個折扣什麼的。
沒想到,價格反而貴得讓人快吃不起了。
在眾人的吐槽能量之下,漲價後的海底撈和西貝扛不住了,不得不道歉,恢復原價。
咱們撇開什麼故意搞噱頭之類的不說,餐飲店漲價確實是有背後原因的。
疫情期間生意不好,營收大幅下降,而原材料貴了,成本上升。
進的少了,出的多了,自然就是收不抵支,就不得不通過漲價來提收入。
那為什麼現在搞得這麼難看呢?
在商品經濟裡面,供求,是最基本的原理之一。
價格和供需有著密切的聯繫,你要漲價,賣得貴,一定是供小於求,就是我們說的「物以稀為貴」。
疫情之下,又降薪又裁員,大家的消費能力都是下降的,想像中的「報復性消費」並沒有到來,需求其實是沒那麼足的。
在家憋了倆月,確實是想出去滿足下口腹之慾,但錢包不允許啊。
所以這個時候強行漲價,人家會買單嗎?
我可以不光顧你嘛。
這樣一來,漲價帶來的營收,可能還彌補不了因為客戶流失而丟掉的收入,還要被人吐槽,賠了夫人又折兵。
漲價是很正常的一種自救手段,把成本壓力轉移,但只能說,目前看來不太明智,因為消費者們同樣「太難了」。
所以,很多事情並非我們看到的這麼簡單,背後是有一套商業邏輯的。
再比如,之前的美國「倒牛奶」事件。
因為牛奶過剩,威斯康星州的奶農們,被迫倒掉了數十萬加侖的牛奶。
很多人感慨說,太浪費了,送給窮人多好啊,真是罪惡的資本主義。
但這種做法其實和道德無關,裡面也是供求和成本的邏輯。
早在1929年美國大蕭條的時候,就出現過大量倒牛奶的事情,這是教科書裡的經典故事了。
當時失業潮規模不斷膨脹,人們的收入大幅下降,很多東西都買不起。
人們對牛奶這種商品的需求,也是急劇下降,所以市場上大量的牛奶製品賣不出去。
就算奶農們搞價格戰,低價出售,也很難拉動需求。
而且,商品從生產到最終賣出去這個過程,是有成本的,比如飼養奶牛的成本、僱人擠牛奶的人工費、運輸牛奶的費用等等。
如果牛奶的收購價,還不夠整個環節平攤下來的成本,那麼奶農賣出去的牛奶越多,賠的也就越多。
試問,這樣的賠本生意,誰願意幹呢?
你想先放著,等價格上去了再賣,也是不行的,因為奶製品這種東西不好保存,保存也要花錢,而且人們更喜歡新鮮牛奶。
還有一種質疑的說法是,直接送給人喝不好嗎?
奶農們倒掉的牛奶,大部分都是未加工的原奶,跟市場上買的成品奶不一樣。
假如要送給人喝,就要進行殺毒、包裝等工序,這也是要花錢的。
更糟糕的是,如果將牛奶免費送人,人人都有牛奶喝了,那麼整個市場對牛奶的需求,還起得來嗎?
牛奶的價格會隨之跌得更厲害,奶農就更沒有出路了。
還不如直接倒掉,一來可以節省保存、運輸等方面的成本,二來使得大量的牛奶退出市場,供給量大幅度減少,牛奶的價格還可以上去一些。
牛奶的供需達到平衡,價格回漲之後,那麼奶農就可以繼續生產。
覆蓋成本之後,還有利可圖,他們就能夠維持正常的生活。
所以,奶農倒掉牛奶,雖然會造成極大的浪費,但其實是明智的做法。
不光是美國,咱們中國也倒過牛奶,還有,在大白菜滯銷的時候,同樣是讓菜自己爛在地裡,直接當肥料使了。
而且,某種商品的供求關係,不僅會影響自身的價格,還會影響到互補商品和替代商品的價格。
互補商品,就是能共同滿足同一種欲望的相關商品,比如羽毛球和羽毛球拍。
替代商品,就是可以互相替代的,比如可樂和雪碧。
利用裡面的原理,就可以在生意上做一些設計。
比如,有的酒吧會提供免費的花生米,但是你要白開水,卻要花幾塊錢來買。
很奇怪吧?
對比成本的話,花生米要比白開水貴啊,怎麼反而可以免費送,而水要花錢買呢?
酒吧,主要是賣酒的。
而花生米和酒,屬於是互補商品。
你給客人提供花生米,就是在刺激客人喝酒的需求。
很多時候,花生米和酒的銷量是成正比的,提供的花生米越多,酒的銷量也就越好。
但白開水呢?
和酒一樣都是飲品,屬於可替代商品,客人喝的白開水越多,就不會再點那麼多酒來喝。
所以,酒吧給白開水定的價格高,客人就會覺得這錢花得不值,還不如點酒來喝。
再送點花生米,這樣一來,酒的銷售量就會提高上來了。
總的來說啊,有些看上去的節省,反而是更大的成本,於細微處,也有經濟邏輯的存在。
很多時候,感覺都是不靠譜的~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理財巴士。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董雲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