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不少媒體報導,一些河北奶農把鮮奶倒進農田,引發爭議。雖然「倒奶」曾被作為「萬惡的資本主義」標誌,「倒奶」也確實給個體奶農造成了損失,但它不過是很尋常的一件事罷了。
1、中學政治和歷史課本裡,曾把「倒牛奶」作為「萬惡的資本主義」的標誌
說起「倒奶」,很多人都被勾起了自己的中學時代記憶。在我們的中學歷史和政治教科書中,作為反映「資本主義制度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的重要事件,1929年起美國發生的「大蕭條」是必提的。美國資本家把大量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的情景,成為了幾代人對「萬惡的資本主義」最直觀的印象。
「倒牛奶」成為幾代人對西方資本主義的最直觀印象
我們的課本想表達的意思是,英美等國的資本主義經濟體制,會造成周期性的「生產過剩」。結果,一面窮人在挨餓,一面農場主卻在傾倒牛奶。「社會財富的浪費令人髮指」,所以說資本主義制度是腐朽的。
2、不僅如此,還搞出了「社會主義倒奶」和「資本主義倒奶」
先不談這種說法的荒謬,在三聚氰胺事件後,「倒奶」事件也頻繁地在社會主義中國發生。那麼怎麼解釋「社會主義倒奶」和「資本主義倒奶」呢?提出這種驚人之問的,不是我們,而是2006年全國研究生入學考試政治科的真題。
在當年的試卷中,先是給出了一則材料,材料的基本意思是,據央視《經濟半小時》報導,進入夏季之後,浙江某市160多戶奶農也頻頻把鮮奶倒入水溝,有時在一天內倒掉14噸。而試卷給出的問題是,歷史上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時農場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現象,與材料中的「倒奶事件」有何本質區別?
按照正常人的思維,這兩者的本質區別無非是,一個倒入了大海,而另一個倒入了水溝。但標準答案讓人哭笑不得:從表象看,兩者都是牛奶供給過剩。但前者反映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矛盾的體現;後者主要是市場體系不夠完善,銷售渠道不暢導致。
顯然,「倒奶」都是供給過剩的產物,而和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沒有關係。
1、對於個體奶農,雖然倒奶是悲劇,卻是最理性的選擇
倒奶甚至殺牛,對散戶奶農而言,都是不願意見到的局面。之所以會出現需要倒奶的情況,無非是農產品往往會出現產量的周期性波動,需求也會出現周期性波動,今年供小於求,明年就可能供大於求。在供大於求的時候,擺在奶農面前的選擇無非只有三種。
第一種叫「捂」。這點在樓市體現的很明顯,如果我有三套房子準備出手,但突然遭遇了價格暴跌,那我可以不賣,等價格漲了再說。但「捂」顯然不適合奶農。因為保鮮很困難以及保鮮的成本太高,等到臭氣燻天的時候再倒掉,已經付出了無謂的成本。
第二種叫「降價出售」。這一點對於奶農為什麼也不可行,就可以從我們課本中常說的那個「萬惡的資本主義」標誌看出原因。當時的真實情況是,1927至1929年間,威斯康星州(當時美國最大的產奶州)的牛奶每百磅$4.79,而到1930至1933年間,美國牛奶滯銷現象嚴重,於是奶農就把滯銷牛奶的價格降到了$3.48每百磅。結果發現,滯銷牛奶的價格,直接帶動了整體牛奶價格的下降,最後的收入相比於把滯銷牛奶全部倒掉還要低。正是有了這種計算,才出現了之後普遍的「就算倒掉也不送人」的現象。
第三種正是奶農普遍採用的一滯銷就倒掉。這種看似殘酷的做法,實際上已經是奶農的最優選擇了。因為牛奶倒進下水道白白扔掉,市場就由供大於求朝著供求平衡方向發展,價格自然不會再跌。甚至在必要的時候把奶牛殺了賣,也是所能做出的最好選擇。這裡可以簡單的給大家算一筆帳:一頭產奶的牛,每天吃掉飼料和草料的總價在43元左右,而一頭奶牛每天所產鮮奶一般是20公斤左右,鮮奶進入2014年11月份以來的收購價格基本維持在3.3元/公斤,這樣一頭牛一天下來的毛利是23元左右。但是拋除人工成本、奶牛看病及配種成本,一頭牛算下來每天的淨利潤就十元左右。進入2014年11月下旬,河北奶農的奶牛所產鮮奶每天有20%交不上去,也就是一頭牛至少4公斤交不上去,四公斤鮮奶的價錢是13.2元左右,這樣算下來,每天都在虧錢。所以這個時候,殺掉奶牛以低價賣掉,也成了不二選擇。
2、對於奶企,不收或少收散戶的牛奶,也是合理的風險迴避
2009年11月,河北正定縣金河養殖基地負責人耿金平被執行死刑,罪名是向原奶中投放含有三聚氰胺的「蛋白粉」。這就是著名的三聚氰胺事件發生的根源。儘管已經過去5年了,但對於大型奶企而言,收散戶的奶,依然是需要提心弔膽的一件事。
大型奶企要麼有自建的奶牛養殖場,要麼從紐西蘭等國尋找奶源。某乳品公司質量總監表示,農村散養的奶牛,都是粗放式餵養、人工操作擠奶、牛奶存放和運輸等很難達標,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向散戶收奶,而一旦有什麼市場上的風吹草動,也會立刻停止向散戶收奶。
散戶奶農在買奶牛的時候,應該意識到自己正在做的,就是一項高風險的事。倒奶並不是一個不可預測的後果。
1、散戶奶農倒奶,一些地方政府要負責任
如果說個體奶農倒奶,是因為自己對市場的判斷失誤,多買了奶牛,這種情況我們在上段已經分析過,雖然可憐卻已經是最優選擇。但很多奶農之所以會多買牛奶,恰恰是受到一些地方政府的「蠱惑」。比如內蒙和河北的一些地方政府,除了熱衷發展奶業,還「親自」為奶農引進奶牛。據內蒙古家畜改良站檢驗科科長白德慶介紹,他們積極為農民貸款,由政府或銀行、財政統一去買。而這些人之所以為奶農統一買牛,據白科長介紹,一方面是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養牛考核指標,另一方面是買牛過程中有回扣。
既然是你政府出面支持、鼓勵散戶買牛,那之後出現風險,這些散戶自然就會找到你頭上。查看以前的新聞,往往是每當一地出現散戶奶賣不出去,出現倒奶現象時,當地政府都很緊張,會以市場價把這些散戶賣不出去的奶買回來,再倒掉。這種行為,不僅有濫用納稅人錢的嫌疑,也無助於散戶奶農自己養成風險意識——反正有政府兜底,奶牛買多了也不怕。
2、奶業發達國家有完善的保險制度保障奶農利益,而國內奶牛保險幾乎空白
奶牛飼養風險大,所以奶牛保險對養牛人來說非常重要。據紐西蘭農業部的數據,奶牛損失的概率一般為2%至4%,加之鮮奶價格波動較大,滯銷情況時有發生,所以全球最大的牛奶大國紐西蘭,有著一套完善的針對奶農養牛風險的保險。
在紐西蘭政府看來,雖然農牧業是支柱產業,但和其他商業企業沒什麼兩樣,風險應當儘可能由自身承擔,所以紐西蘭政府在1984取消了一切對奶農的補貼,牧場主不得不依靠自己購買商業保險,來管理價格和收入波動。
但國內的奶牛保險自2004年在內蒙古試點以來,至今進展緩慢。據統計,截至到目前,國內奶牛上保險的比例不足1%。其中還有很大部分,是一些資金充裕的縣,用財政資金給全縣的奶牛上了保險。而商業保險,奶農覺得價格高,並且商業保險只包括奶牛的疾病險種,不包含產品滯銷的情況。正確的做法是,政府不應該承擔給奶農買保險的責任,只做好配角,同時,組織行業協會,制定出完善的商業保險制度,豐富險種,讓奶農逐漸形成購買商業保險的意識。
奶農倒奶,雖然對個體而言是悲劇,卻也是無可奈何下的最好選擇了。
第3031期 本期責編 張德筆
出品 騰訊評論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點右上角->查看公眾號->關注◆點標題下->今日話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