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農倒奶很尋常,非「萬惡的資本主義」獨有 今日話題

2021-03-03 今日話題-騰訊新聞

最近有不少媒體報導,一些河北奶農把鮮奶倒進農田,引發爭議。雖然「倒奶」曾被作為「萬惡的資本主義」標誌,「倒奶」也確實給個體奶農造成了損失,但它不過是很尋常的一件事罷了。

1、中學政治和歷史課本裡,曾把「倒牛奶」作為「萬惡的資本主義」的標誌

說起「倒奶」,很多人都被勾起了自己的中學時代記憶。在我們的中學歷史和政治教科書中,作為反映「資本主義制度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的重要事件,1929年起美國發生的「大蕭條」是必提的。美國資本家把大量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的情景,成為了幾代人對「萬惡的資本主義」最直觀的印象。

「倒牛奶」成為幾代人對西方資本主義的最直觀印象

我們的課本想表達的意思是,英美等國的資本主義經濟體制,會造成周期性的「生產過剩」。結果,一面窮人在挨餓,一面農場主卻在傾倒牛奶。「社會財富的浪費令人髮指」,所以說資本主義制度是腐朽的。

2、不僅如此,還搞出了「社會主義倒奶」和「資本主義倒奶」

先不談這種說法的荒謬,在三聚氰胺事件後,「倒奶」事件也頻繁地在社會主義中國發生。那麼怎麼解釋「社會主義倒奶」和「資本主義倒奶」呢?提出這種驚人之問的,不是我們,而是2006年全國研究生入學考試政治科的真題。

在當年的試卷中,先是給出了一則材料,材料的基本意思是,據央視《經濟半小時》報導,進入夏季之後,浙江某市160多戶奶農也頻頻把鮮奶倒入水溝,有時在一天內倒掉14噸。而試卷給出的問題是,歷史上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時農場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現象,與材料中的「倒奶事件」有何本質區別?

按照正常人的思維,這兩者的本質區別無非是,一個倒入了大海,而另一個倒入了水溝。但標準答案讓人哭笑不得:從表象看,兩者都是牛奶供給過剩。但前者反映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矛盾的體現;後者主要是市場體系不夠完善,銷售渠道不暢導致。

顯然,「倒奶」都是供給過剩的產物,而和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沒有關係。

1、對於個體奶農,雖然倒奶是悲劇,卻是最理性的選擇

倒奶甚至殺牛,對散戶奶農而言,都是不願意見到的局面。之所以會出現需要倒奶的情況,無非是農產品往往會出現產量的周期性波動,需求也會出現周期性波動,今年供小於求,明年就可能供大於求。在供大於求的時候,擺在奶農面前的選擇無非只有三種。

第一種叫「捂」。這點在樓市體現的很明顯,如果我有三套房子準備出手,但突然遭遇了價格暴跌,那我可以不賣,等價格漲了再說。但「捂」顯然不適合奶農。因為保鮮很困難以及保鮮的成本太高,等到臭氣燻天的時候再倒掉,已經付出了無謂的成本。

第二種叫「降價出售」。這一點對於奶農為什麼也不可行,就可以從我們課本中常說的那個「萬惡的資本主義」標誌看出原因。當時的真實情況是,1927至1929年間,威斯康星州(當時美國最大的產奶州)的牛奶每百磅$4.79,而到1930至1933年間,美國牛奶滯銷現象嚴重,於是奶農就把滯銷牛奶的價格降到了$3.48每百磅。結果發現,滯銷牛奶的價格,直接帶動了整體牛奶價格的下降,最後的收入相比於把滯銷牛奶全部倒掉還要低。正是有了這種計算,才出現了之後普遍的「就算倒掉也不送人」的現象。

第三種正是奶農普遍採用的一滯銷就倒掉。這種看似殘酷的做法,實際上已經是奶農的最優選擇了。因為牛奶倒進下水道白白扔掉,市場就由供大於求朝著供求平衡方向發展,價格自然不會再跌。甚至在必要的時候把奶牛殺了賣,也是所能做出的最好選擇。這裡可以簡單的給大家算一筆帳:一頭產奶的牛,每天吃掉飼料和草料的總價在43元左右,而一頭奶牛每天所產鮮奶一般是20公斤左右,鮮奶進入2014年11月份以來的收購價格基本維持在3.3元/公斤,這樣一頭牛一天下來的毛利是23元左右。但是拋除人工成本、奶牛看病及配種成本,一頭牛算下來每天的淨利潤就十元左右。進入2014年11月下旬,河北奶農的奶牛所產鮮奶每天有20%交不上去,也就是一頭牛至少4公斤交不上去,四公斤鮮奶的價錢是13.2元左右,這樣算下來,每天都在虧錢。所以這個時候,殺掉奶牛以低價賣掉,也成了不二選擇。

2、對於奶企,不收或少收散戶的牛奶,也是合理的風險迴避

2009年11月,河北正定縣金河養殖基地負責人耿金平被執行死刑,罪名是向原奶中投放含有三聚氰胺的「蛋白粉」。這就是著名的三聚氰胺事件發生的根源。儘管已經過去5年了,但對於大型奶企而言,收散戶的奶,依然是需要提心弔膽的一件事。

大型奶企要麼有自建的奶牛養殖場,要麼從紐西蘭等國尋找奶源。某乳品公司質量總監表示,農村散養的奶牛,都是粗放式餵養、人工操作擠奶、牛奶存放和運輸等很難達標,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向散戶收奶,而一旦有什麼市場上的風吹草動,也會立刻停止向散戶收奶。

散戶奶農在買奶牛的時候,應該意識到自己正在做的,就是一項高風險的事。倒奶並不是一個不可預測的後果。


1、散戶奶農倒奶,一些地方政府要負責任

如果說個體奶農倒奶,是因為自己對市場的判斷失誤,多買了奶牛,這種情況我們在上段已經分析過,雖然可憐卻已經是最優選擇。但很多奶農之所以會多買牛奶,恰恰是受到一些地方政府的「蠱惑」。比如內蒙和河北的一些地方政府,除了熱衷發展奶業,還「親自」為奶農引進奶牛。據內蒙古家畜改良站檢驗科科長白德慶介紹,他們積極為農民貸款,由政府或銀行、財政統一去買。而這些人之所以為奶農統一買牛,據白科長介紹,一方面是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養牛考核指標,另一方面是買牛過程中有回扣。

既然是你政府出面支持、鼓勵散戶買牛,那之後出現風險,這些散戶自然就會找到你頭上。查看以前的新聞,往往是每當一地出現散戶奶賣不出去,出現倒奶現象時,當地政府都很緊張,會以市場價把這些散戶賣不出去的奶買回來,再倒掉。這種行為,不僅有濫用納稅人錢的嫌疑,也無助於散戶奶農自己養成風險意識——反正有政府兜底,奶牛買多了也不怕。

2、奶業發達國家有完善的保險制度保障奶農利益,而國內奶牛保險幾乎空白

奶牛飼養風險大,所以奶牛保險對養牛人來說非常重要。據紐西蘭農業部的數據,奶牛損失的概率一般為2%至4%,加之鮮奶價格波動較大,滯銷情況時有發生,所以全球最大的牛奶大國紐西蘭,有著一套完善的針對奶農養牛風險的保險。

在紐西蘭政府看來,雖然農牧業是支柱產業,但和其他商業企業沒什麼兩樣,風險應當儘可能由自身承擔,所以紐西蘭政府在1984取消了一切對奶農的補貼,牧場主不得不依靠自己購買商業保險,來管理價格和收入波動。

但國內的奶牛保險自2004年在內蒙古試點以來,至今進展緩慢。據統計,截至到目前,國內奶牛上保險的比例不足1%。其中還有很大部分,是一些資金充裕的縣,用財政資金給全縣的奶牛上了保險。而商業保險,奶農覺得價格高,並且商業保險只包括奶牛的疾病險種,不包含產品滯銷的情況。正確的做法是,政府不應該承擔給奶農買保險的責任,只做好配角,同時,組織行業協會,制定出完善的商業保險制度,豐富險種,讓奶農逐漸形成購買商業保險的意識。

奶農倒奶,雖然對個體而言是悲劇,卻也是無可奈何下的最好選擇了。

第3031期 本期責編 張德筆

出品 騰訊評論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點右上角->查看公眾號->關注

◆點標題下->今日話題->關注

相關焦點

  • 英國奶農每周倒奶500萬升!美國既倒奶還埋豬,資本主義的原罪?
    英國因新冠疫情採取封閉措施以來,大部分咖啡館、餐館關門,導致牛奶需求量顯著下降,報導稱奶農由於無處儲存而每周要倒掉500多萬升牛奶,美國也出現了倒奶和埋豬的新聞。提起倒牛奶,很多人就觸發了那句熟悉的話,「資本家寧願將牛奶倒掉也不分給窮人」。
  • 社會主義「倒奶」和資本主義「倒奶」有何不同?
    如果乳企和奶農沒有穩定的合作關係,雙方都需要不斷的搜尋新的交易對象,不斷的談判,這就增加了各自的費用。降低這種費用的重要手段是乳企和奶農籤訂長期合同,制定保護價格。內蒙古的乳業統計資料表明,這樣做的奶農能不賠錢或少賠錢,而那些合同外奶農每生產1公斤牛奶,就要賠1.7—2.2元。  需要強調的是,在保護奶農方面,乳企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非常重要。
  • 專家:中國奶農倒奶與資本主義倒奶有本質區別
    原標題:專家:中國奶農倒奶與資本主義倒奶有本質區別   相似事件 本質區別   從2014年底到2015年初,我國多地乳企拒絕或者減少收奶,奶農「倒奶」的報導頻頻見諸報端,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從上述史料中我們不難看出,導致美國當年發生倒奶事件的根本原因在於美國經濟陷入了嚴重的、全面的生產過剩危機,而導致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這個國家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與生產的社會化之間存在著的尖銳矛盾,作為資本主義制度根本矛盾的產物,經濟危機及由此產生的生產相對過剩和消費相對不足的現象自然無法避免。
  • 「倒奶」與「媚眾」是怎樣發生關係的
    原標題:「倒奶」與「媚眾」是怎樣發生關係的   近期「倒奶」事件,散戶奶農是倒奶主角。據行業統計數據,中國原奶年需求量在4000萬噸左右,2014年散戶奶農提供的原奶約400萬噸,其市場佔有率約10%。因此,此次「倒奶」,是一次非典型的供給過剩事件。由於事關奶農生存,有關政府部門應主動尋找一個最大公約數,有效保護奶農利益。
  • 學者:「倒奶」事件並非簡單的國內奶業陣痛期現象
    有人趁機唱衰中國經濟,認為「倒奶」事件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特有現象,它的出現表明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出經濟危機的徵兆;也有人鼓吹歷史虛無主義,藉機宣揚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的「倒奶」事件其實與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無關。
  • 美國又倒奶了……
    美國數十萬加侖牛奶倒下水道,今天(4月3日)上了微博熱搜第一。美國廣播公司(ABC)2日報導稱,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美國出現了牛奶過剩的現象,威斯康星州的奶農們被迫傾倒數十萬加侖的牛奶。與此同時,美國不少地方的民眾,正對著搶購一空的牛奶貨架犯愁。
  • 歷史重演,美國奶農倒奶,消費者卻買不到奶,這是怎麼回事?
    但這只是倒奶問題的表象。本質在於美國過度僵化的供應鏈體系。奶農生產的牛奶,通過精細化加工,再分發給各物流機構,物流機構再把產品分散到市場主要採購商,連鎖超市,賣場,規模出口等,最後才能供消費者購買。而受疫情影響,加之封閉,採購商的訂單或出口量嚴重銳減,甚至基本停滯。所以造成了供需之間出現了斷層。
  • 又現「奶農倒奶」?真相是這樣的……
    微信公眾號/頭條號:【智農互聯】今年年初,一則奶農倒奶的視頻流傳於網絡。視頻顯示,幾個奶農在馬路旁的綠化帶傾倒罐車中的牛奶,而旁邊的大樓赫然寫著「衛崗乳業」。後經記者調查了解,這是來自山東臨沂的奶農,與衛崗乳業籤有供應協議。
  • 「奶農倒奶」事件 農業部緊急處理「賣奶難」
    (京華時報記者 徐曉帆 攝)據新華社電,針對近期「賣奶難」問題,農業部昨天表示,將通過協調乳品企業增加收購、啟動奶業生產監測、加大政策扶持和救助力度,全力以赴處理「賣奶難」,保護奶農利益、穩定奶業生產。1月8日,農業部與伊利、蒙牛等重點乳品企業奶源負責人進行協調,督促企業做好生鮮乳收購工作,穩定中小牧場和養殖戶小區的奶價,保護奶農利益。
  • 莫讓「倒奶殺牛」成奶農夾縫生存的代名詞
    (1月6日新京報)  河北地區「倒奶賣牛」事件僅僅是奶農困境的冰山一角,與此同時山東、青海等地也輪番上演「倒奶殺牛」劇情,這反映出奶農的被逼無奈與生存之艱。  此次傷農事件的直接原因在於「過山車式」的鮮奶市場價格,但回顧市場卻發現,一邊是銷售火熱的鮮奶市場,另一邊是倒奶殺牛的辛酸奶農。
  • 衛崗乳業現「奶農倒奶」 原奶過剩引利益之爭?
    在液態奶銷售旺季來臨之時,奶農倒奶事件再次出現。近日,有知情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爆料,有大批奶農在南京衛崗乳業公司樓前維權,並將運來的原奶當場傾倒。倒奶鬧劇始末近日,一則奶農倒奶的視頻流傳於網絡。視頻顯示,幾個奶農在馬路旁的綠化帶傾倒罐車中的牛奶,而旁邊的大樓赫然寫著「衛崗乳業」。事後,記者聯繫到事件的當事人。根據當事人的說法,此次維權的奶農大部分是山東臨沂、江蘇徐州一帶的牧場主,這些奶農與衛崗乳業籤有長期的供應協議。
  • 鮮奶收購價格一路下跌奶農狂倒奶 為何超市鮮奶價格紋絲未動
    2015年1月7日訊,鮮奶收購價格一路下跌,奶農開始倒奶,甚至把剛剛懷孕的奶牛賣掉……這樣的局面出現在河北、山東等地方。上遊鮮奶價格為何下跌?奶農為何倒奶?下遊產品能夠降價?為此,記者進行了追蹤採訪。
  • 中國多地出現奶農倒奶殺牛事件
    農們走投無路,曾經找到丹陽市政府,分管副市長符紅海表示這是市場經濟,讓他們去找市場。而丹陽市農委也表示,這是企業行為,他們無權幹涉。 由於國際奶價暴跌而引發的國內倒奶、殺牛潮如今已經蔓延到廣東。羊城晚報記者採訪發現,目前廣州番禺、佛山三水、惠州博羅、珠海等地從1月1日起已經紛紛出現奶農賣牛、倒奶的現象。奶農每天倒奶超過20噸。這在廣東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鄧勃 吳梓鴻/CFP
  • 如何擺脫「從奶荒買牛到倒奶殺牛」的死循環?
    原標題:如何擺脫「從奶荒買牛到倒奶殺牛」的死循環?   ■胡瀟瀅   很多人都記得中學歷史書中曾經有「倒奶」一幕: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萬惡的資本家」把大量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這一幕近期在山東、河南等地重演了,然而倒奶主角不是資本家,而是普通奶農,那麼這種「令人髮指的財富浪費」因何而起?
  • 全國多地罕見齊現賣奶難 奶農一日倒奶數百斤
    牛奶價格下跌、奶企拒收,不少奶農只能選擇直接把奶牛賣掉,有的為了讓奶牛少產奶,一天只餵一頓飼料,奶牛由昔日的香餑餑變成了燙手山芋。  不僅是北方產奶大省,連廣州這樣奶源較為欠缺的城市,也出現了奶農倒奶、棄養的情況。中國奶業協會、資深乳業專家王丁棉認為,這是近15年來的第一次。此外,青海大通、湟中等奶牛養殖主產區,也曾出現「倒奶」現象。
  • 誰在逼中國奶農倒奶:常溫奶外國品牌就有近百個
    近期國內部分地區發生「賣奶難」問題,出現奶農倒奶事件。農業部日前也緊急下發通知,要求各級地方農牧部門採取有效措施,全力以赴協調處理「賣奶難」。        面對這番景象,奶業專家,中國奶業協會理事、廣東省奶業協會副會長王丁棉發文稱,「狼,真的來了!」
  • 四大原因使奶農倒奶殺牛 五奶企承諾不捆綁銷售
    此前,中國奶業協會發起「乳品企業自律南京宣言」,14家乳品企業籤署宣言,一致呼籲切實保護奶農利益,推行合同收奶,堅決反對壓級壓價,拖欠奶資,同時反對低於成本價銷售的惡性競爭行為。北京奶業協會理事長範學珊說,無序惡性競爭,奶農利益受損,企業也受不了,因此,維護一個健康的市場秩序,是各乳品企業的共同願望。
  • 中國也曾出現多地「倒奶殺牛」事件
    2015年 中國多地發生奶農「倒奶」殺牛事件誰也沒想到,「倒奶」成為2015年開年的一個熱詞。新年伊始,關於奶農、奶企殺牛倒奶的新聞層出不窮。尤其是視頻新聞中,奶農眼裡噙滿淚水將鮮奶倒進下水道的畫面直擊人心。
  • 奶農狂倒奶 超市鮮奶價格不降反升
    奶農狂倒奶 超市鮮奶價格不降反升  解說從2015年1月以來,中國多地奶製品企業停止向個體奶農收購牛奶,牛奶滯銷導致一些奶農不得不將新鮮牛奶倒掉。  奶農狂倒奶 超市鮮奶價格不降反升  解說從2015年1月以來,中國多地奶製品企業停止向個體奶農收購牛奶,牛奶滯銷導致一些奶農不得不將新鮮牛奶倒掉。據了解,中國的鮮奶收購價格從2013年的6元/公斤「跳水」到現在的3.9元/公斤,但是處於牛奶產業下遊的零售環節,卻並未見到降價。記者1月14日從南京某大型連鎖超市了解到,目前零售鮮奶價格不降反升,但銷量卻大幅萎縮。
  • 倒奶行為無需大驚小怪 沒什麼主義之爭
    中國的奶價從2013年的6元/公斤「跳水」到3.9元/公斤,全國各地頻現倒奶、殺牛事件。部分乳企虧損額加大,奶農關門倒閉數量增多,從「奶荒」到「過剩」,僅一年之隔,中國乳業市場究竟問題出在哪裡? 更要命的是奶企鮮奶用量減少,奶農的鮮奶交不上去,把交不上去的鮮奶倒掉,甚至把剛剛懷孕的奶牛賣掉成了奶農們不得已的選擇。 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產能過剩,在乳業專家看來,收購標準提高,乳製品生產企業自身牧場增加,進口奶粉大量進入市場造成國產牛奶銷量下降是奶農倒奶或賣牛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