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中國乳業市場政策落地最多的一年,然而,卻有國內乳業迎來「寒冬」之說。中國的奶價從2013年的6元/公斤「跳水」到3.9元/公斤,全國各地頻現倒奶、殺牛事件。部分乳企虧損額加大,奶農關門倒閉數量增多,從「奶荒」到「過剩」,僅一年之隔,中國乳業市場究竟問題出在哪裡?
奶牛養殖小區走到十字路口:堅守or改變
經歷了2013年下半年的「奶荒」之後,鮮奶價格曾一路飆升至5元/公斤,很多奶農都花高價買入了奶牛。但2014年下半年以來,鮮奶價格進入下行通道,鮮奶收購價格一路下跌至3.3元/公斤,而與此同時,飼料售價居高不下,養殖成本上升,奶牛頓成了燙手山芋。
更要命的是奶企鮮奶用量減少,奶農的鮮奶交不上去,把交不上去的鮮奶倒掉,甚至把剛剛懷孕的奶牛賣掉成了奶農們不得已的選擇。
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產能過剩,在乳業專家看來,收購標準提高,乳製品生產企業自身牧場增加,進口奶粉大量進入市場造成國產牛奶銷量下降是奶農倒奶或賣牛的主要原因。
2008年後興建的奶牛養殖小區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主管部門人士介紹,這些奶牛養殖小區所產鮮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會遭受限量、拒收,甚至遭到淘汰。
全國各地頻繁出現殺牛倒奶事件
2015年元旦剛過,山東濰坊又爆出企業拒收奶而導致奶農大面積殺牛和倒奶事件。
據濰坊一位奶農反映,目前縣城有5-6家小區養殖戶被企業停站(規模大約1000頭奶牛),而其它牧場的鮮奶,企業也不會全部都收購,拒收的奶,要不被倒掉,要不就做成基粉來餵小牛。
而濰坊事件僅是冰山一角。在這之前,河北地區也發生奶農倒奶、殺牛事件,農民當初花1.6萬元/頭左右買的牛,現在只賣6000元,奶農把成噸的鮮奶倒進下水道。另外,廣州地區在當地奶協及政府部門的協調下,拒收奶現象才有所緩解。
一組數據顯示,自2014年2月份開始,生鮮乳價格連續10個月下跌,同比下降6.1%。根據農業部對482個生奶固定觀測點1-9月份的價格調查,奶價已從4.26元/公斤降至3.84元/公斤。而實際上去年年底最後這二、三個月的奶價一直呈下跌趨勢,青海、山東的散養戶奶價已跌至1.6元/公斤。
價格漲跌是受市場供需決定的,那麼,企業拒收和奶價下跌是國內奶源過剩還是另有它因?
對此,乳業資深研究員宋亮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內奶價下跌在2015年會持續。由於國際奶價持續下跌,國內又加大進口粉數量。乳企為了降低成本會選擇低價的進口粉,這就導致了國內鮮奶價格下跌,企業拒收鮮奶的現象不斷發生。
隨著事件發酵,「倒奶」在輿論場中部分演變成「主義之爭」。對於「倒奶」,有人認為這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特有現象。然而,這些觀點都是錯誤的。
綜合諸多事實看,無論發生「倒奶」的市場誘因,還是緩解「倒奶」的政府行為,都沒什麼「主義之爭」,都是市場經濟的常態過程,無需大驚小怪。如果探尋更優的出路,就要從市場與政府的關係之外去看。要充分發揮公有制的優越性。一則,發揮好國有企業的作用,奶業中的國有資本不少,可直接服從國家宏觀調控,承擔社會責任;二則,發揮好戰略規劃的作用,現在不搞指令性的計劃,可是行業專項規劃的有序引導,依然需要強調。
事實上,2002年,南京、成都、鄭州等地也曾相繼發生「倒奶」事件。新華社當時的報導稱,前農業部畜牧獸醫司司長李易方研究之後認為,這只是一種季節性、區域性過剩現象,與資本主義國家發生經濟危機時將牛奶倒入大海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進口奶衝擊國內奶業大型乳企海外自建牧場
事實上,控制成本是每個企業的生存前提,在國際奶價遠遠低於國內奶價時,國內乳企選擇購買進口奶和基粉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當大量的進口奶粉、基粉和鮮奶進入中國市場後,對中國奶農的衝擊是巨大的。對於本身就比較弱勢的奶農來說,除了殺牛和倒奶外,似乎沒有其它的出路。
但在乳業專家王丁棉看來,我國目前仍算是一個「貧農國」,人均奶量偏低,國內奶源過剩的說法是錯誤的。
最讓奶牛養殖小區老闆擔心的是生產企業正在大規模自建牧場。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5月,蒙牛乳業已在奶源建設方面累計投入超過40億元,參股、合建了14座萬頭以上超大型現代牧場,其還將繼續參與建設20座到30座超大型牧場,將新增投資30億-35億元建立規模化集約化牧場,三年內實現100%原奶由規模牧場提供。光明乳業也在武漢投資1.3億元建設「生態示範牧場」,可飼養奶牛3000頭,年產鮮乳1.3萬噸。
宋亮撰文表示,恆大、華潤等企業已經開始進入養牛和乳業領域,緣天然、聖牧等通過上市融資,外資也在加大對華奶業投資,比如恆天然、通用磨坊、朝日等。
乳品企業海外投資帶來的根本問題在於,海外奶源的使用將會減少對國內奶源依賴,短期會影響國內奶牛養殖健康發展。
編輯 ▌康軒山
責編 ▌杜婧
監製 ▌劉靜
出品 ▌農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