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倒奶」事件並非簡單的國內奶業陣痛期現象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倒奶」事件怎麼看?

  編者按:

  近日來,我國多地出現奶農「倒奶」事件。有人趁機唱衰中國經濟,認為「倒奶」事件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特有現象,它的出現表明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出經濟危機的徵兆;也有人鼓吹歷史虛無主義,藉機宣揚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的「倒奶」事件其實與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無關。面對這些錯誤觀點,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的專家學者對奶農「倒奶」事件進行了理論研究,揭示了我國奶農「倒奶」事件與美國上世紀農場主「倒奶」事件的本質區別,分析了我國奶農「倒奶」事件的原因,並開出了化解問題的藥方。現將相關文章刊出,以饗讀者。

  內蒙古乳業發展經驗對預防和化解「倒奶」問題的啟示

  近來,我國有些地區出現了「倒奶」現象,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內蒙古乳業發展總體平穩,「倒奶」事件少有發生,這與內蒙古乳業發展的一些思路和措施密切相關。可見,內蒙古乳業發展經驗對於各地預防和化解「倒奶」問題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一)要防止和化解「倒奶」事件,必須降低乳企和奶農之間的交易費用。乳企需要自建原料供給企業,乳企和奶農要籤訂長期合同,制定保護價格,實現穩定合作。一方面,乳企從市場收購原料奶,需要尋找合適的交易對象,在洽談、籤約、執行、監督等過程中需要付出很大的費用。而如果乳企自建原料供給企業就不用外購其他利益主體的原料奶,從而就能達到減少相關費用的目的。因此,截至2013年5月,蒙牛乳業已在奶源建設方面累計投入超過40億元,參股、合建了14座萬頭以上超大型現代牧場,其還將繼續參與建設20座到30座超大型牧場,將新增投資30億—35億元建立規模化集約化牧場,三年內實現100%原奶由規模牧場提供。另一方面,要預防和解決「倒奶」問題,需要在乳企與奶農、養殖場之間建立更加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如果乳企和奶農沒有穩定的合作關係,雙方都需要不斷的搜尋新的交易對象,不斷的談判,這就增加了各自的費用。降低這種費用的重要手段是乳企和奶農籤訂長期合同,制定保護價格。內蒙古的乳業統計資料表明,這樣做的奶農能不賠錢或少賠錢,而那些合同外奶農每生產1公斤牛奶,就要賠1.7—2.2元。

  需要強調的是,在保護奶農方面,乳企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非常重要。內蒙古的蒙牛、伊利等大型乳企承擔責任,保護奶農利益,有效地防止了「倒奶」事件的大規模發生。蒙牛作為央企,更是充分地體現了國有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的社會擔當。

  (二)要防止和化解「倒奶」事件,在乳企的空間布局上要形成聚集效應。蒙牛、伊利兩大乳業巨頭均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這些龍頭乳企成為經濟增長極,這些經濟增長極產生的巨大極化效應,逐漸轉變為擴散效應,影響和帶動周邊地區和其它產業發展。蒙牛、伊利兩大乳業巨頭作為增長極的極化效應表現為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極點聚集,聚集到一定程度又表現為擴散效應,即主要生產要素向外圍轉移。內蒙古乳業發展中鮮有「倒奶」事件是因為這兩大效應共同作用的結果。另一方面,有實力的乳企自身效益比較好,也有能力相對高價收購牛奶。如伊利、蒙牛等大企業的成本收益率平均在48.98左右,而小企業則只有7.97,前者是後者的6.15倍。

  比如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能成為全國奶牛養殖第一大縣的重要原因是距離蒙牛、伊利極短,大大節約了運輸成本。2013年該旗奶牛存欄21.98萬頭,全年向伊利、蒙牛兩大企業累計銷售生鮮乳28.78萬噸。因此遏制「倒奶」就必須圍繞龍頭企業,實現聚集經濟效應。伊利已經在全國十多個銷售大區都設立了現代化乳業生產基地,既彌補了伊利奶源基地遠離主要消費城市、產地市場容量有限的競爭劣勢,又有效解決了當地原料奶資源短缺的問題;並與當地的奶農、政府共同投資建設奶源園區基地,既最大限度縮短產品投放市場的空間距離,減少運輸周轉時間,為滿足消費者更高的需求奠定了基礎;又為當地創造了就業機會和增加財政收入。

  (三)要防止和化解「倒奶」事件,必須做大乳企,實現奶農的集約化規模經營,實現乳業發展的規模經濟。中國中小規模養殖模式成本過高是國際競爭力贏弱的主要原因。截至2013年,內蒙古90%以上荷斯坦奶牛已經集中到44個存欄萬頭以上的旗(縣、區),近80%的奶產量集中在26個10萬噸以上產能的旗(縣、區)。內蒙古50頭以上的奶牛規模化養殖比率為66.3%,比2008年提高了49.5個百分點;100頭以上的奶牛規模養殖佔比為52.9%,比2008年提高46個百分點。全區奶牛存欄300頭以上規模牧場857個,其中存欄300~499頭的450個,佔52.5%;存欄500~999頭的231個,佔26.9%;存欄1 000~3 000頭的150個,佔17.5%; 3000頭以上的26個,佔3%。這意味著,化解「倒奶」事件,就要通過增加救助奶農補貼,在規模奶牛場用地、信貸等方面提供支持等措施,儘快淘汰散戶養殖模式,轉向大牧場集約經營。與此同時,要建設奶業合作社和合作社的聯社,打造奶牛養殖產業組織模式的升級版。

  (四)要防止和化解「倒奶」事件,必須建立乳企和奶農之間的信息分享機制,及時了解國內外乳業供需信息,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掌握信息比較充分者,往往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貧乏者,則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內蒙古乳業之所以具有較強的區域經濟競爭力和對國際市場衝擊力的對抗能力,與內蒙古的乳企和奶農之間的有力的信息分享機制有關。因此,化解「倒奶」事件,政府要對國內外奶源供給進行規劃並及時發布信息,以便讓奶農及時捕捉信息,了解國內外市場價格走勢,以銷定產,以產促銷。奶農也要積極利用包括網際網路在內的多種信息源挖掘有效信息,注意預防風險。(蓋志毅 高海秀 作者分別系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內蒙古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

  「倒奶」事件爭論背後的經濟學話語危機

  近期,我國部分地區爆發了因企業拒收鮮奶而導致奶農出現「倒奶殺牛」的事件,此事一經流出,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由「倒奶」事件所引發的諸多紛爭甚囂塵上。不難看出,各方論及的內容雖然紛繁複雜,但其所有的爭論卻始終是圍繞著一個中心議題,即:「社會主義倒奶」與「資本主義倒奶」之間到底有無本質的區別?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一些網評文章甚為奇特,其所持觀點極具代表性並頗有市場。文章認為,「倒奶」都是供給過剩的產物,與主義問題毫無關聯,那種曾把「倒奶」作為「萬惡資本主義」標誌的說法是荒謬的;同時,「倒奶」是很正常的經濟活動,對於個體奶農而言,雖然「倒奶」是悲劇,但卻是最理性的選擇。很明顯,依照這樣的邏輯,「倒奶」不僅被排除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既有視野,而且還被當成一種在任何社會制度下都「很正常」的經濟活動和「最理性」的選擇,這樣一來,馬克思有關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科學論斷便被兵不血刃地消解殆盡了。透過這些文章,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各方圍繞「倒奶」事件的爭論,其實質是其背後的經濟學話語權之爭奪。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不斷被弱化和西方主流經濟學不斷增強的宏觀背景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自身一直面臨著經濟學話語缺失乃至失語的風險與挑戰。「倒奶」事件爭論的出現,只是再次證明了矛盾的一般性總要通過其特殊性體現出來。

  那麼,在馬克思主義的視野下,「社會主義倒奶」與「資本主義倒奶」之間到底有無本質區別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產黨宣言》中就認識到,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現代生產力反抗現代生產關係、反抗作為資產階級及其統治的存在條件的所有制關係」的結果;並且各自在《剩餘價值學說史》和《反杜林論》中針鋒相對地批判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從表象出發,把經濟危機的發生歸咎於與資本主義本質無關的個別經濟現象的錯誤論調。在馬克思看來,必須要嚴格區分經濟危機的發生徵兆和原因,以及危機的各種表現形式和作用因素。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倒奶」只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表面現象之一,相對於產生經濟危機原因的必然性和根本性而言,其僅是構成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必要非充分條件。「社會主義倒奶」和「資本主義倒奶」的本質區別就在於:「資本主義倒奶」具有必然性,其根源於社會化生產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之間的這對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基本矛盾衍生出的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有計劃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與資本主義生產有無限擴大化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直接構成了驅動「資本主義倒奶」的動力系統;而「社會主義倒奶」具有偶然性,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這對社會主義基本矛盾否定了「倒奶」的內在必然性,而價值規律和國際資本主義擴張為「倒奶」的存在提供了一定的客觀可能,但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卻又可以能動性地進行糾偏控制。因此,「社會主義倒奶」僅是一種可治性的經濟波動的表現形式,而「資本主義倒奶」則註定是一種痼疾性的經濟危機的表現形式。歷史與邏輯在趨勢上是統一的,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也無可辯駁地證明了馬克思有關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理論的科學性。自從1825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一次經濟危機爆發至今,資本主義已經完成了由自由競爭到一般壟斷再到國家壟斷、國際壟斷的演化發展,但經濟危機始終猶如夢魘般揮之不去。儘管資本主義在新的再生產條件的重建下不斷得以「鳳凰涅槃」,以至於使得資本主義可能將會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在「兩個必然」與「兩個絕不會」之間不斷徘徊遊走,但資本主義源於「垂朽」的經濟危機根源而決定的消亡趨勢卻是不曾也是絕不會更改的。

  最後,我們更應該探究是什麼混淆了「社會主義倒奶」與「資本主義倒奶」兩者之間的界限?是什麼湮滅了馬克思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理論真理的光芒?毫無疑問,是西方主流經濟學嚴重地染指了我們的公眾主流媒體,替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全面接掌了經濟學話語權。西方主流經濟學鼓吹理性自私人的人性假設,恪守著原子式個體主義的分析範式,將所有國民財富生產與分配的過程均偷換為技術化、去階級化的資源配置過程,竭力抹煞資本主義生產目的的剝削本質並藉以為剝削制度辯護。重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話語權之路任重而道遠。(肖斌 作者系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廈門大學理論經濟學博士後)

相關焦點

  • 奶農「倒奶殺牛」事件持續發酵引發熱議
    事實上,「倒奶殺牛」事件在2014年已有發生,但進入2015年之後,反而呈現愈演愈烈之勢:國內主要奶源地青海、河北、山東等地密集曝出多樁奶農倒奶乃至殺奶牛事件。連奶源最欠缺的廣州,今年也罕見地出現了10餘戶奶農棄養現象。「南方牧場本身就少,奶源多年緊缺,這樣的情況15年來還是第一次。」廣東省奶業協會顧問、原中國奶業協會常務理事王丁棉語氣凝重。
  • 社會主義「倒奶」和資本主義「倒奶」有何不同?
    有人趁機唱衰中國經濟,認為「倒奶」事件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特有現象,它的出現表明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出經濟危機的徵兆;也有人鼓吹歷史虛無主義,藉機宣揚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的「倒奶」事件其實與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無關。
  • 「奶農倒奶」事件 農業部緊急處理「賣奶難」
    (京華時報記者 徐曉帆 攝)據新華社電,針對近期「賣奶難」問題,農業部昨天表示,將通過協調乳品企業增加收購、啟動奶業生產監測、加大政策扶持和救助力度,全力以赴處理「賣奶難」,保護奶農利益、穩定奶業生產。1月8日,農業部與伊利、蒙牛等重點乳品企業奶源負責人進行協調,督促企業做好生鮮乳收購工作,穩定中小牧場和養殖戶小區的奶價,保護奶農利益。
  • 奶農「倒奶殺牛」
    從2013年的奶荒到2014年的「奶剩」之間的轉變似乎突如其來,一夜之間奶價持續下跌、合作社遭遇停站、加工企業壓奶、奶農虧損開始在各大主產區蔓延,甚至出現了個別的倒奶、殺牛事件。在河北省、山東省、內蒙古自治區等奶業主產區,由於牛奶價格下跌,很多奶農開始「倒奶殺牛」。 由於滯銷降價,奶業主產區(main dairy producing areas)出現了「倒奶殺牛」現象(dump milk and even kill their cows)。
  • 楊靜:「倒奶」事件 相似事件 本質區別
    上世紀30年代發生在美國的倒奶事件與當前發生在我國的「倒奶」事件有著本質的區別 上個世紀30年代的美國,由於生產的普遍相對過剩,多數產品都出現了滯銷現象,由此引發了近三分之一的企業倒閉和工人失業。 從上述史料中我們不難看出,導致美國當年發生倒奶事件的根本原因在於美國經濟陷入了嚴重的、全面的生產過剩危機,而導致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這個國家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與生產的社會化之間存在著的尖銳矛盾,作為資本主義制度根本矛盾的產物,經濟危機及由此產生的生產相對過剩和消費相對不足的現象自然無法避免。
  • 奶農「倒奶」當促奶企自省
    劉曉今年以來,我國多地出現「賣奶難」,在河北、山東、內蒙古等產奶大省,不少奶農因為鮮奶滯銷不得已「倒奶殺牛」。「賣奶難」原因何在?
  • 部分地區的倒奶、積壓現象如何應對?
    疫情之下,我國奶業應如何應對?國家奶業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勝利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目前調研的情況看,第一季度奶業受疫情影響比較大,交通運輸以及各省份限制人員流動措施解禁後,整個行業會大幅恢復。
  • 誰在逼中國奶農倒奶:常溫奶外國品牌就有近百個
    中國奶業協會理事、廣東省奶業協會副會長王丁棉。        近期國內部分地區發生「賣奶難」問題,出現奶農倒奶事件。農業部日前也緊急下發通知,要求各級地方農牧部門採取有效措施,全力以赴協調處理「賣奶難」。
  • 倒奶行為無需大驚小怪 沒什麼主義之爭
    在這之前,河北地區也發生奶農倒奶、殺牛事件,農民當初花1.6萬元/頭左右買的牛,現在只賣6000元,奶農把成噸的鮮奶倒進下水道。另外,廣州地區在當地奶協及政府部門的協調下,拒收奶現象才有所緩解。 一組數據顯示,自2014年2月份開始,生鮮乳價格連續10個月下跌,同比下降6.1%。
  • 記者調查:倒奶殺牛 國產乳業何去何從
    國產奶業困境,洋奶粉的衝擊是主因  無論是倒奶還是殺牛,都是奶農為了減少損失、保住成本而做出的斷腕之舉,那麼中國的奶牛已經過剩了嗎?這次的「倒奶潮」的原因又何在呢?調查了廣東地區倒奶事件的《羊城晚報》記者陸志霖向我們表示,主要還是洋奶粉的衝擊。
  • 疫情期間乳企收奶「難」 13省出現奶農倒奶現象
    來源:華夏時報原標題:疫情期間乳企收奶「難」: 全國13省出現奶農倒奶現象,牧場發出「斷糧」預警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金曉巖 北京報導「信息顯示,截至2月7日,13個省份出現倒奶,半數以上的奶牛養殖場出現飼料短缺,大型乳品加工廠開始噴粉,企業銷售同比下降。」
  • 不止中國在「倒奶」,原因竟然是……【微關注】
    在各類探討「倒奶」問題成因和解決之道的報導中,有不少這樣的「聲音」。比如,一些養牛散戶把「倒奶」歸因於乳企的拒收。此外,有所謂的「專家」在接受採訪時稱,當前我國液態奶消費中低溫奶比重偏低的產品結構是造成奶農「倒奶」的重要原因,並且鼓吹大力推廣巴氏殺菌的低溫奶。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 奶農倒奶很尋常,非「萬惡的資本主義」獨有 今日話題
    雖然「倒奶」曾被作為「萬惡的資本主義」標誌,「倒奶」也確實給個體奶農造成了損失,但它不過是很尋常的一件事罷了。1、中學政治和歷史課本裡,曾把「倒牛奶」作為「萬惡的資本主義」的標誌說起「倒奶」,很多人都被勾起了自己的中學時代記憶。
  • 中國也曾出現多地「倒奶殺牛」事件
    2015年 中國多地發生奶農「倒奶」殺牛事件誰也沒想到,「倒奶」成為2015年開年的一個熱詞。新年伊始,關於奶農、奶企殺牛倒奶的新聞層出不窮。尤其是視頻新聞中,奶農眼裡噙滿淚水將鮮奶倒進下水道的畫面直擊人心。
  • 四大原因使奶農倒奶殺牛 五奶企承諾不捆綁銷售
    (記者張毅)北京市奶業協會近日組織三元、三鹿、光明、伊利、蒙牛等5家乳製品企業,召開新聞發布會,向社會承諾,從7月23日起,這些企業在北京地區取消所有涉及乳與乳製品的捆綁、搭贈銷售行為;禁止低於成本的傾銷行為。
  • 疫情下的奶業:上遊奶農大量倒奶;下遊消費者奶粉「斷糧」
    尤其是對於上遊奶農,由於受疫情防控影響,乳製品銷售不暢,國內大型乳企已經開始用鮮奶噴粉儲藏,部分「單幹」的中小牧場有奶難賣。這部分原奶主要用於牛奶、酸奶等乳製品的生產,牛奶原本是春節走親訪友的必備品,但這波「小高峰」儼然已經變成了「低谷」。「我現在每天倒掉5噸牛奶,疫情當下,物流受限,我們也理解。但我們最多還能堅持一個月,要不然也要倒閉了。」
  • 多地奶農倒鮮奶現象仍持續 收購價每公斤僅1元
    奶比水賤 倒奶殺牛風波久難平息  奶農遭遇乳業轉型陣痛  養了幾十年奶牛的山東奶農裴樹克去年經歷了人生中第一次「倒奶」。「200多公斤牛奶,『譁』地一下全倒在地上,我長這麼大都沒見過,那眼淚掉得……」回憶起當時的情況,兩鬢有些斑白的裴樹克仍難抑淚水。  然而,裴樹克和他的同行們並未料到,「倒奶」只是個開始。2014年年底以來,國內奶牛養殖戶殺牛棄養現象頻頻出現。《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在北京、山東、陝西等多地採訪發現,由於原奶價格低迷,一些地區傾倒鮮奶、賣牛宰殺現象仍在持續,部分養殖戶損失慘重。
  • 經歷疫情帶來的劇痛後,我國奶業恢復得如何,奶價將怎樣變化?
    多省份奶農痛心倒奶、原奶價格持續走低,同時由於飼料緊缺和飼料價格持續上漲,奶農腹背受壓。而乳企雖然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強,但銷量下滑、庫存攀升、成本上升等問題並發,也使之面臨考驗。 中國奶業協會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這次疫情對我國奶業的影響是深層次的,要恢復只能一點點來。
  • 媒體調查稱奶農一天倒一噸鮮奶不實 太誇張
    ,但河南商報記者核實發現,雖然鮮牛奶出現滯銷,但事實並非網傳的那麼誇張。  闢謠  新鄉養殖場並非網傳的  「一天倒一噸」  這兩天,一組「鮮牛奶滯銷 新鄉奶農用牛奶澆地」的圖片在網絡上傳播甚廣,並引起熱議。該組圖說稱,因為滯銷,不少奶農無奈倒奶殺牛,新鄉市一養殖小區每天有一噸牛奶倒進下水道。
  • 「倒奶」危機知多少?
    2015元旦剛過,「倒奶」風潮襲來,倒個奶甚至引發「主義」之爭。為啥「倒奶」如此惹人關注?又為什麼會出現倒奶?目前國內的牛奶市場究竟如何?東方ic/圖)Q:為啥「倒奶」比其它農作物過剩更讓人緊張?A:1929年,美國大蕭條時期,大量牛奶被傾倒入密西西比河。「倒奶」,曾經出現在幾代人的中學課本中,用來反映「資本主義制度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因此,當這一現象再次出現在中國市場的時候,會引起相應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