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倒奶」事件怎麼看?
從2014年底到2015年初,我國多地乳企拒絕或者減少收奶,奶農「倒奶」的報導頻頻見諸報端,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回顧歷史,很容易讓人想到,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美國,曾經發生過類似的倒奶事件,類似的一幕在近一百年後的中國再次上演,是否意味著當今中國的經濟正在走當年美國經濟危機的「老路」?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上世紀30年代發生在美國的倒奶事件與當前發生在我國的「倒奶」事件有著本質的區別
上個世紀30年代的美國,由於生產的普遍相對過剩,多數產品都出現了滯銷現象,由此引發了近三分之一的企業倒閉和工人失業。為了應對空前嚴重的危機,維持產品的價格,美國農業資本家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用小麥和玉米代替煤炭作燃料,四分之一的棉田在即將收穫時被鏟掉埋在地下,這類悲劇性事件在全美境內普遍的發生著。而令人痛心的是,此時有大量的美國民眾正在遭受著飢餓和營養不良的困擾,甚至有大量的人被餓死。據1932年9月《幸福》雜誌估計,美國有3400萬成年男女和兒童,約佔全國總人口28%的人無法維持生計(1100萬戶農村人口未計在內),流浪人口達200萬,僅紐約一地1931年一年中記錄在案的餓斃街頭的案件就有2萬餘起。這一時期出生的兒童身材矮小,後來被稱作「蕭條的一代」。當美國參加二戰需要補充大量兵員時,因體質不合格遭淘汰的人達到 40%。
從上述史料中我們不難看出,導致美國當年發生倒奶事件的根本原因在於美國經濟陷入了嚴重的、全面的生產過剩危機,而導致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這個國家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與生產的社會化之間存在著的尖銳矛盾,作為資本主義制度根本矛盾的產物,經濟危機及由此產生的生產相對過剩和消費相對不足的現象自然無法避免。
而當前發生在我國局部地區的奶農「倒奶」事件,只要稍加留意的話,就會發現與歷史上美國的倒奶事件在發生背景、倒奶主體以及對消費者的影響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是迥然不同的。
從經濟背景來看,當年美國發生倒奶事件是在經濟發生嚴重危機的背景下出現的,經濟出現了大衰退,大批企業倒閉、銀行破產、工人失業,人們生活困頓,社會動蕩加劇,倒奶事件乃是經濟危機嚴重到一定程度的一種體現。而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狀態平穩,產業有序發展,城鄉人民總體生計保障良好,市場供求兩旺。不僅如此,良好的中國經濟發展態勢,推動了周邊地區和世界經濟的穩步發展。
從倒奶主體來看,當年美國倒奶事件的主體是農業資本家(農場主),他們大多有著龐大的生產規模,對牛奶價格有著很強的操控能力,他們之所以要倒掉牛奶,並不是牛奶賣不出去,而是為了維持牛奶的高價以及自己的高收益而有意為之的理性行為。而當前我國發生的「倒奶」事件,其主體主要是小規模生產的奶農,他們往往是牛奶價格的被動接受者,之所以倒掉牛奶是因為牛奶賣不出去而被動選擇的無奈之舉。不僅如此,與美國農業資本家不同的是,這些奶農在不得不「倒奶」的時候,優先將牛奶免費送給了周邊的敬老院等機構,或者提供給周圍的非奶農戶飲用,甚至免費送給養豬戶來餵豬,以求物盡其用。這與當年美國農業資本家寧可將牛奶倒掉,也不提供給即將餓死的饑民飲用,有著雲泥之別。不同的經濟基礎決定不同的上層建築,資本家的冷酷無情和中國奶農的濟世情懷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對資源利用方式的差異也是顯而易見的。
從對消費者的影響來看,當年發生在美國的倒奶事件,是資本家為了操縱牛奶價格而有意進行的行為,人為地壓縮供給,導致眾多受危機影響而收入降低的消費者被迫減少甚至停止了對牛奶的消費,從而嚴重影響了消費者的福利。而當前我國局部地區偶發的「倒奶」事件,並未對消費者的牛奶消費產生消極影響,目前國內乳製品市場供應充足,乳製品價格穩中有降,廣大消費者的乳製品消費並未受到影響。
可見,我國發生的奶農「倒奶」事件,不僅與當年美國倒奶事件有著本質的區別,而且只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局部事件,是全球化時代市場體系不完善,社會總供求出現暫時性結構失衡的體現。經濟的全球化導致了經濟的「環球同此涼熱」,我國在融入世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根據相關規則,不得不調低了應對、防範國際經濟波動的「防火牆」,這自然使得我國經濟易受到世界經濟和國外資本的影響,對此我國乳品產業的發展概莫能外。
國際奶價的走低是推倒我國奶農「倒奶」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自2014年春天起,隨著美國、澳大利亞等地牛奶產能的增加,俄羅斯實行進口禁令,國際市場牛奶供大於求,奶價大幅下行。全球奶價自2014年3月開始持續下跌,紐西蘭、歐盟的原奶價格跌幅達40%。國際奶價持續走低不但影響了我國乳製品的出口,更主要的是,進口奶粉數量的急劇增長使得國內乳製品市場份額被國外乳企迅速擠佔,數據顯示,2014年前11個月,我國進口奶粉88.4萬噸,同比增長20.2%。進口奶粉的價格優勢,即1噸進口奶粉到岸價比1噸國產奶粉低1萬元左右,促使國內眾多乳品企業轉為使用更多的進口奶粉作為加工原料。以進口奶粉為原料生產的還原液態奶的成本要比用生鮮奶生產的液態奶成本低得多的客觀現實,使很多企業減少了對國內生鮮乳的使用,這就直接對奶農牛奶的收購產生了影響,催生了奶農「倒奶」事件的發生。
不僅如此,在進口奶粉數量迅速增長的同時,2014年我國國內生鮮乳產量也增長了5.2%,這就使得我國乳品產業遭受了來自國內外奶源供給雙重增加的壓力。而與此相對的卻是,受到抑制的國內乳品需求。一方面,國際市場乳品價格的持續走低使我國乳品出口變得更加困難。2014年1~11月份出口乳品3516.1萬噸,出口金額6730.8萬美元,與2013年同期相比,出口量增長8.2%,出口金額增長29.6%;而2014年1~11月份我國進口乳品1.7億噸,進口金額61.5億美元,與2013年同期相比,進口量增加20.6%,進口金額增長38.5%。我國乳品貿易存在的巨大逆差,表明國際市場對我國乳品需求的增長乏力。此外,隨著中澳自貿區籤訂、歐盟牛奶生產配額解禁等,今後我國乳品產業將面臨更多來自國際市場的競爭壓力。另一方面,由於「三聚氰胺」等乳品質量安全事件的心理影響尚未消除,以及進口乳製品價格的下降,促使許多國內消費者選用進口乳製品替代國產乳製品,影響了國內市場對國產乳品的需求,進而影響了乳品企業對生鮮牛奶的收購,成為奶農「倒奶」事件發生的重要推手。一邊是奶農在倒奶,另一邊是國人在喝進口奶,這種黑色幽默式的現實,使我們不得不儘快反思我國乳品產業的發展。當前我國發生的奶農「倒奶」事件暴露出我國乳品產業存在著國際競爭力弱,生產成本高、效率低,沒能形成一體化產業鏈等突出問題,在國際乳企降價競爭的衝擊下,處於分散、弱勢的我國奶農自然便成為市場風險的最大承擔者。
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倒奶」事件在未來能夠得到有效避免
當前我國經濟不但在總量上保持了超過7%的增長,而且正在進行深刻的結構調整,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不僅使國家對各個產業發展的調控更加明確有力,而且能夠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使奶農「倒奶」這類事件在未來得以有效避免。為防止此類悲劇事件的再次發生,我國政府要更好地發揮積極作用,在以嚴格的質量監管重新贏得國內外消費者對我國國產乳品質量、安全信心的基礎上,採取長短期、多管齊下相結合的綜合措施。長期來看,必須建立民族乳業發展的長效機制,推動民族乳業的轉型升級和健康發展。對此,政府要通過努力推進奶牛養殖、乳品生產技術的研發和推廣,降低國內生鮮牛奶及其加工產品的生產成本,提高原奶和乳製品的質量,增強我國乳品產業的競爭力;積極扶持奶牛大戶、聯戶經營、家庭牧場等經營主體,大力扶持奶農合作社發展,提高奶農組織化程度,提高奶農的原奶議價能力;穩步推行原奶的支持價格和原奶生產保險等政策,保護奶農的利益,保障其原奶生產的物質和精神動力;鼓勵奶農和乳品企業籤訂長期的原奶供銷合同,並以法律手段確保合同的忠實履行,等等。短期來看,各地政府要千方百計組織協調乳品加工企業保證生鮮牛奶的收購,督促乳品企業履行收購合同,同時發揮地方奶業協會和奶農合作組織的作用,維護生鮮牛奶正常收購秩序。還要積極爭取地方政府出臺奶粉收儲補貼、救助奶農補貼、信貸金融支持等辦法,幫助奶農渡過難關,等等。
(作者系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