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月13日訊(記者 陳曦霞)據農業部定點監測數據顯示,2014下半年,生鮮乳價格持續走低,14年最後一周鮮奶價格僅為3.75元,同比下降9.9%。歲末年初,山東、河北等多地又出現奶農大面積殺牛和倒奶事件。為何中國乳業頻現倒奶殺牛現象,奶農又將何去何從?記者對此採訪了飛鶴乳業及乳業專家宋亮。
「倒奶殺牛」不僅僅是奶農的問題
「從目前的情況看,「倒奶殺牛」事件是由於受到國際奶價影響,國際乳品紛紛進入中國導致的。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講,這不僅僅是奶農的問題,更是整個產業鏈的問題。」飛鶴乳業總裁助理魏靜先生對記者表示。
優質的乳品必須依賴優質的奶源,優質的奶源必須依賴優質的牧場,優質的牧場必須靠集約化科學化經營。乳品行業產、供、銷,自成一脈,不可分割,因此要解決奶的問題,必須通盤思考、系統化解決,理清乳業發展的脈絡,實現農業、牧業、乳業整個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統一管理、協調發展。這個產業鏈是包括前端的飼草種植,飼料配比到奶牛養殖、生產加工等在內的,是需要花費很多資金和精力的。以飛鶴牧場目前的飼養狀況來看,每頭牛每天的飼料大概有一百多塊錢,通過科學的計算和配比飼料,能夠使奶牛的產奶量,乾物質含量、蛋白質和體細胞含量能夠遠高於歐盟標準,擠出的奶直接可以飲用。但是對於散戶的奶農來說,這些都是很難做到的。飛鶴一直在做的就是從飼草種植,奶牛飼養,再到產品的生產、物流銷售的全產業鏈。這樣的全產業鏈模式不僅能夠保證我們不受上遊奶價波動的影響,也可以保證產品的質量不受任何衝擊。
另一方面,從整個行業來講,每個國家的策略方向是有區別的,對於紐西蘭來講,他們的奶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非常高,屬於支柱型產業,國家對它的補貼,對行業的扶持力度都非常大。而對於國內,從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後,很多企業開始紛紛採取自建牧場,用企業的行為去管控產業鏈的每個環節。但這會涉及到土地流轉,農民人工,稅收等等多方面問題。還有就是整體大的環境,如人員培訓都需要很大的經歷和時間,僅靠企業的力量是不足的,需要政府和社會共同關心這個行業。
長久如此將喪失話語權
此外,飛鶴乳業總裁助理魏靜表示:「『倒奶殺牛』從長遠來看是有潛在風險的。目前,每年新生兒大概是一千六百萬到兩千萬。奶粉是必要的食物,對奶源的需求是不斷增長的。未來會供不應求,如果我們原奶數量少,勢必受制於國外控制的機會越來越大,價格話語權會逐漸被其他奶源所掌控,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中國的寶寶還是要喝我們中國自己的奶粉長大,這個是我們每一個民族乳業應該做的。」
未來將何去何從
「倒奶殺牛」的事件是我們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只有從根源上解決問題,才能擺脫周而復始的魔咒。從未來發展的角度來講,規模化飼養是未來的趨勢和方向,規模化飼養可以通過先進的技術和科學的手段保障產品品質。
對此,飛鶴乳業總裁助理魏靜表示:全產業鏈的模式代表的是一個趨勢,從企業發展來講,從源頭上去控制原奶的質量是能夠保證原奶品質和消費者利益的。從未來的發展趨勢來講,對原奶質量的把控,前期飼料的掌控,後期的產品生產,是整個鏈條式的管理,整個鏈條當中都植入企業管理過程中嚴謹的態度,去保障產品質量,保證我們的生命線,是對我們消費者負責任的態度。從原奶的發展狀況來講,用液態奶做奶粉的方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溼法工藝,與幹混是有區別的,經過一次高溫處理後生產的奶粉更能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從國外的經驗我們看到,像以色列、紐西蘭、澳大利亞等都是這種模式。用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才能保證每一個環節對消費者負責,對下一個環節負責,到最後生產出來的就是一貫好奶粉,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更好品質的產品。此外,可能我們可以從政府政策角度去思考如何把我們的產業鏈建設做到更好,同時能夠補貼我們的行業或者說對行業政策進行調整。我們也希望能夠和政府一起,加強對奶農的培訓和教育。
高級乳業分析師宋亮也對中國乳業未來的發展提出建議,「要加快我們乳業的現代化發展,加快包括土地流轉,農業融資問題,農業配套服務設施基礎設施建設等一系列問題的解決,這將為我們整個乳業的長期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