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中新社發 廖攀 攝
中新社北京3月12日電 (記者 張茜翼)2015年初,河北、山東等部分地區上演奶農「殺牛倒奶」風波。這一話題受到多位全國政協委員關注,他們建言獻策,為中國乳業發展支招。
農業部副部長餘欣榮在全國兩會期間表示,去年中國從國際市場上進口了105萬噸奶粉,同比增加6.5%。中國去年生鮮奶產量達3725萬噸,增長幅度達2007年以來之最。
然而,由于洋奶源衝擊,中國奶源市場供過於求,養殖戶鮮奶的收購價格由去年初的1公斤3.25元(人民幣,下同)下降到第三季度的2.85元。大量乳製品企業拒絕個體奶農的供奶,並解除供奶合同。困境之下,奶農利益得不到保障,多地出現「殺牛倒奶」現象。
從2013年至今不到兩年時間,中國乳業發展就經歷了從「奶荒牛貴」乳企搶奶源,到如今「倒奶殺牛」的顛覆性變化。
全國政協委員、伊利股份董事長潘剛認為,「奶荒」與「倒奶」現象交替發生,原因是多元的:養殖場標準化、規模化水平不高,原奶質量無法保證;國際原料奶價格較低,中國進口乳製品大幅增長;「一個企業管一條產業鏈」現象明顯,乳企負擔重;國外促進乳品消費補貼政策多,而國內促進乳品消費政策少等。
「倒奶風波」也凸顯了國內乳業上遊養殖企業的生存窘境,部分中小乳企遭遇融資難、利息高的難題。
潘剛建議,鼓勵產業鏈上的核心企業成立融資性擔保機構或小貸公司,專業、定向支持自身產業鏈上的中小微企業和農戶。建立涵蓋牧場分級體系、乳業生產、加工、銷售在內的利益協調和分配體系,推廣以常溫奶為主的國家飲奶計劃。
針對目前養殖業落後現狀,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政協農業委員會主任楊玉成認為,應從「重數量」向「提質量」轉變,全面實現規模養殖,變奶牛小區為牧場化養殖。
「倒奶現象也說明,中國的乳製品行業正在進行產業轉型。」在全國政協委員、洛娃集團董事長胡克勤看來,奶農倒奶只是個別現象,是乳業升級過程當中的鎮痛。市場需要一個完整的制約機制,不能只靠企業去保證奶農的利益。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嚴衛星,對未來中國乳業未來持樂觀態度,鼓勵「老百姓要對中國的乳業有信心,對中國製造有信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