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考的名額分配與現行的有所不同,但目前具體的實施方案還未發布,等到日後政策落地會詳細解讀。我們先來看看現行名額分配究竟是怎麼回事?
2021中考「名額分配」圖解
名詞解釋
名額分配,由每個市重點(包括本區的)拿出一部分名額,分配到全市各區,然後每個區綜合一下分到本區的各校名額分配的名額,名額的數量是按區內每個學校的考生人數均衡分配到每個學校,但這些名額具體是哪個市重點學校,需要各初中派專人(要運氣超好的人)去各區招辦抓鬮的。
簡單的去理解是:本區市重點招本區的學生,名額分配和零志願一樣,只能填1所你們學校分配到的高中。目前的中考政策中,四校沒有名額分配,跨區考、復讀生、返滬生不可填名額分配。
具體圖解
市重點高中要拿出15%的招生總數用來分配給區內所有的初中,保證每一家初中都有孩子能進市重點。
根據區內初中的規模,規定每家獲得的總量,接下來抽籤決定具體拿到什麼學校多少名額。
比如:A初中固定1個名額,但是區內有3家市重點,要抽籤決定他能拿哪一所,不是每所初中都能拿到區內所有市重點的名額。
再比如下圖中,3所初中都有2個名額,則有可能2個名額來自同一市重點,也有可能來自不同的市重點,這些都靠抽籤決定。
初中獲得名額後,該初中學生可以將給名額的高中填入名額分配這個批次的志願,但是只能填一所。
比如下圖,即使初中A拿到兩所市重點的名額,學生只能在A市重點和B市重點裡選一所。
中考後,按該所學校填報名額分配志願的學生分數從高到低排名錄取。這個名額是校內競爭,在自己學校裡考到最好就可以了,和其他學校學生無關。
名額分配先於平行志願錄取,所以和平行志願分數線無關。
所以經常出現名額分配錄取分數大大低於平行志願的情況。
如果名額分配沒有錄取,那麼再進入平行志願投檔錄取。
特點:
如果本校抓鬮得到的名額分配的學校很好,對於這個學校的優秀學生,是非常幸運的。 反之,如果名額分配的學校不好,寧可放棄。否則一經錄取,後面所有的學校都作廢。
名額分配是為了保證公辦初中的升學率而產生的錄取方案,但有其局限性。其一,每所初中能拿到哪個學校的名額,純屬運氣。其二,名額分配招收的生源質量,參差不齊。所以,四校果斷取消了名額分配。因其為校內排位,競爭較小,對於公辦學校裡在校成績一直很優秀的學生,不失為一種進入理想高中的理想途徑(如果運氣足夠好)。
新中考改革下的名額分配
以上是對目前現行的名額分配政策的解讀,那新中考改革之後的名額分配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根據教委2018年公布的《關於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名額分配綜合評價錄取招生計劃分配原則的補充說明》可以看到,在新的名額分配政策下:
四校名額分配佔各校招生計劃總數的65%
四校的名額分配的分配比例:
A. 20%招生分配到不選擇生源的初中學校,也就是學校招生總計劃X65%X20%的數量分配給不選擇生源的初中學校。簡單說來,就是分配到校,屬於校內競爭。
B. 80%分配到區,區內的各學校都可以憑能力競爭。這主要是區內競爭。與目前正在進行的零志願類似。
以上海中學為例,假設上中該年計劃招生100人,那麼通過名額分配綜合評價錄取的人數將佔據計劃總數的65%,也就是65人。在65人裡,有百分之20%也就是13個名額將分配到各區不選擇生源的學校中去(主要是指公辦學校),其餘的52的個名額將分配到各區所有學校(包含民辦學校)。
再來是其餘的區屬市重點的名額分配,如圖:
普通市重點的名額分配為:50%-65%
名額分配到校計劃:總計劃 x 50-65% x 70%,只分配到不選擇生源的初中學校。
名額分配到區計劃:總計劃 x 50-65% x30%,分配到區裡。
區屬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分配名額並不固定,其招人名額在總人數的50%-65%區間內。這些名額又將被拆分成2部分,70%的名額將被分配到該校所在區不選擇生源的學校中,30%名額將被分配到區(這30%中的90%-95%分配到外區,其餘分配到本區,具體比例將根據當年城鄉教育發展狀況及各區實際情況,由市教委和各區教育局共同商定。)
那什麼是不選擇生源的學校呢?具體分配原則如下:
按照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的原則,凡採用對口入學(主要指戶籍對口和學校對口)、搖號入學,不挑選學生的學校,均可視為不選擇生源的學校。名額分配到校計劃向對口入學、搖號入學、統籌入學的學生分配,學生須在畢業初中學校在籍在讀3年及以上,原則上不得集中分配到個別班級。藝體特長生原則上按當年度藝體特長生中招政策執行。具體分配方案由各區教育局結合本區實際情況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