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長不看版:
1、中考難度增大?否
2、2021年民辦初中分配名額會打折扣?否
3、裸考進重高名額只剩20%?否
正文共:4634 字 21 圖 ,預計閱讀時間:12分鐘
緣起昨天有熱心觀眾發了一張表來問聽朋友圈都在傳:2021年中考難度要大增?
小編給的回覆是這樣的:
解讀
從這個事兒來看,不論是寫文的還是看文的,其實小白還是挺多的,所以小編還是抽點時間和各位詳細聊一聊2021年即將實施的中考新政吧
新政來自2019年4月3日市局公布的《進一步推進高中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其中:中考改革的目的、意義這類沒用的廢話就不帶大家看了。直接開始聊點有用的:
一、關於實施時間
最新文件描述如下:
也就是說新政是從2021年中考的這一屆學生開始實施。
二、綜合素質評價不計分
最新文件描述如下:
看到「學校組織實施」這六個字你就知道了:和目前一樣,綜合素質評定還是廢紙一張。在結果應用上描述是「作為前置條件」:
因為有了一句「評價結果作為初中畢業的基本條件」所以被媒體解讀為:
其實「可能」前面加個「不」可能更加合適...作為前置條件?只要不算分就等於沒用。現在的綜合素質測評也是年年在做樣子,只是一張廢紙,而且優等率控制非常不嚴格。一般學校都想多考幾個重高,不會自己難為自己,所以只要有可能考高中的學生都會給全優。所以這些年來...你懂的...
三、中考難度增大?
最新文件描述如下:
解讀:1、關於難度係數:難度可能降低。有人看到0.70-0.75就認為和現在的0.75比難度加大了?然而他們忘記了現在是在保送重高生和直升職高生不參考的情況下的0.75。舉個慄子:在滿分100分的情況下保送生大約也就是90,超平均75分只有15分,而一個直升生有可能只能考30,低於平均45分。而且不參考的直升生人數遠高於保送生人數。也就是說現在的0.75是在大部分極低分數的學生未參考情況下得到的難度係數,如果都參考,平均分會大幅下降。這些年杭州政策下這兩部分人不參考也直接導致了杭城的試題雖說難度係數是0.75,但是實際上周邊區縣全員參加的情況的考出來難度經常只有0.6左右。當新政實施,所有人都要中考之後,試卷難度還想要達到0.70-0.75,那試卷就必須比現在簡單。難度難以繼續增加的另一個原因是最近從國家到省廳均出臺了關於治理培訓機構超標超前培訓的負面清單。浙江省2020年7月9號出臺了具體的各科負面清單:
打開來看,內容非常詳細涵蓋了中學語數英科的很多具體內容限制,如數學部分明確指出的(節選)存在的超標典型問題:
再比如科學部分(節選)存在的超標典型問題:杭州多年喜歡的電動機計算因為觸及清單中的「非純電阻電路計算」所以今年已經沒有了,以後應該也不會再有。而甬臺溫等地中考中喜愛出的拉分難題「簡單機械與浮力、壓強的綜合計算」因為也在這份超標的負面清單中被明確點到,想必以後出卷人也不敢用了:
之前的確有網友開玩笑說,看了這些超標內容我就知道要課外學什麼了...不過玩笑只能是玩笑,既然省廳明確提出了這些點是超標的,你想一想中考出卷人接下來敢不敢把這些點往卷子上出?特別是今年高考語文閱卷教授和之前的高考數學出卷教授都倍受各方關注的情勢之下,出卷人求穩才是大趨勢。
2、關於英語人機測試:人機測試在浙江其他地市很早就開始試點,比如溫州、嘉興。從目前已經試點的城市來看口語測試拉大分數差距的情況還是少數,因為人機測試需要儘可能確保每個學生抽到的題目難度基本一致。而且對於杭州來說,人機測試是新的形式,新生事物中出題者要把握難度一致,一般只能往選擇難度不大的題目的方向發展,所以說杭州作為新試點整體難度不會太難,家長和學生不必過於擔心。
3、關於科學實驗測試:這個要求其實一直都是有的,比如考重高需要科學實驗測試合格。但是和綜合素質評定一樣,一直是廢紙一張,因為是學校組織測試,誰會讓自己學校的學生因為實驗不合格而不能考重高呢?所以這些年來...你懂的...新中考改革如果要把科學實驗提高到計分(重要)或者分等第作為決定同分投檔位次(一般重要)的話,那就勢必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樣由自己學校組織,那就必須像體育測試一樣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由全市統一檢測。這對各個學校的硬體要求也比較大,實驗室的配置,物資的準備,都提出很高要求。感覺還是相當折騰、頗有難度的。上面對於是計分還是等第也還沒有想好...
總結:看原文是說「探索開展英語聽說能力人機對話和科學實驗測試」。按照省裡17年底中考改革文件上的要求2020年要實施的,也就是說人機對話要考了,實驗測試要考了。不過這只是省裡文件宏觀上的要求,但是市裡面相關的實際舉措可能也要考慮到實際情況到底怎麼樣。最後出來的方案還是要到沈婷備案同意了,才能執行。所以英語口語,科學實驗的教學還是要重視。到底怎樣考,什麼時候開始考,如何計分感覺詩句還沒有想好。2021年落地實施的可能性如何?... 四、民辦初中分配名額減少?
最新文件描述如下:
實話解讀:「保送生取消了」的確沒錯。但是只要按畢業生人數分到每個初中,那就是原來校內排名的保送生,只是改個名字叫「分配生」,而且明確了分配比例要從50%提高到60%。說不定菜中學區房變成進重高的捷徑,價格飛漲一房難求啊哈哈。。。
至於有人說以前不參加中考現在要參加中考?其實沒什麼區別,以前保送也要看前三年期末考成績,現在改成看中考。名額分配到校是關鍵,只要校內排名就類似於原來保送生。
2021中考中民辦初中分配到的名額會減少嗎?完全不會!上述文件中非常清楚:2018年入學2021年中考的這一屆只是將分配生比例從50%擴大到60%,民辦初中的畢業生總數在計算時並不打折扣。真正分配生名額會受到影響的是2019入學2022中考的這一屆民辦學生:按照政策「名額分配向不選擇生源的學校傾斜,選擇生源的初中當年自主招生學生數按不高於50%的比例計入應屆畢業生數。」杭城民辦官方要求是60%搖號,40%自招(當然實際不止,如何操作大家都懂的)。按這個數據就是畢業生總數按照60%+40%X50%=80%計算畢業生總數。等於是同樣400人的學校,公辦在計算分配生名額時使用的基數是400,而民辦的折算後的畢業生基數是320。等於是公辦學校的8折。當然基於選擇生源這一定義,對於2020屆入學民辦的學生倒是一個利好,因為2020同招+全搖,所有的公辦民辦學校全部成為了不選擇生源的學校,所以也就無從傾斜,大家都按實際畢業生人數最為基數計算就行了。
所以也就是說,不論是過去還是將來,只有2019入讀民辦,將來2022年參加中考的這一屆學生在分配生名額中被打折扣。為何會這樣,因為新政出臺時候是2019年4月,不可能追溯到2018年入讀民辦的那屆家長。而在2019年4月新政明確民辦分配生打折之後,還堅定選擇報讀民辦的,就被默認為已經權衡過利弊之後認為自己能夠不依賴分配生而在中考中拿到重高名額。
五、20%的自主招生
最新文件描述如下:
實話解讀:前面已經解讀了60%的分配生大概率利好「弱生源校」
那麼下面這自主招生的20%就是確定利好「強生源校」的。
1、5%的特長招生有多少特長是在初中三年這麼繁重的學習壓力之下培養出來的?特長都是要家長培養好的,學校在小升初階段已經篩過一遍了,體育藝術科技特別突出的大多數都進了「強生源校」。三年下來,自然大概率還是這波特長生去高中繼續做特長生。
實錘在這裡:比如2020年杭二中招收的5%特長生:共招29名。結果錄取的都是哪些學校的學生呢?
再看學軍今年特長生都招了哪些初中的學生?
大家可以看到特長生來源初中校非常集中,尤其是和這些重高聯繫比較緊密的學校。其中也可以看到有些彩蛋:彩蛋1、在杭城以前也算熱門的旗下畢業生近千人的純民辦集團竟無一人通過特長生渠道錄取...彩蛋2、這裡還可以看出為何某九年制敢於打出公辦第一:表中的前兩所特長生錄取人數就已經超越了一般公辦前兩所的中考錄取總人數了...話說濱河小學和中學17年納入該集團,如果集團發出的前三人數數據含濱和,那就更顯優勢了... 從上面可以看到:5%的特長生對於和重高關係不密切的民辦比較利空:因為全搖新政一出,猶豫在學區是走還是留的家長變多,生源可能下滑。新開民辦首先招到足夠優質生源更為困難。其次自招環節高中自主權較大,新開民辦沒有幾年沉澱口碑,也沒有之前畢業生在重高的良好表現加持,重高也搞不清它的排位,在自招中在條件相同時候名校光環不夠,拼不過和重高本身關係密切的國有民辦。分配生中因為有自主招生進來的學生要降低比例折算總人數,結果分配比例卻連「弱生源校」都不如,兩邊都不佔優勢。只能去拼中考?想想有點瑟瑟發抖...六、關於取消加分
最新文件描述如下:
解讀:
(1)只是嚴控,沒有全部取消,中考加分中只取消了體育藝術科技類加分。別忘記了中考加分目前除了體育藝術科技三類之外還有第四類:其他類。什麼是其他類呢?簡單的說就是身 份 類。也就是說學生自身努力還能得到的加分都取消了,先天原生家庭導致的身份類加分的5-20分就顯得更加值錢了,具體有哪幾類,我就不多說了,你懂的。這幾項身份類加分會不會「減項降分"?小編感覺ZZ不正確的事情沒人敢做吧。
(2)體育藝術科技類特長是不是就沒用了呢?也不是,你參加體育、藝術、科技類獲得的名次在爭取60%分配生校內推薦名額和5%的特長招生和部分學校的特色招生中都可能還是有用的。
七、中考裸考名額只有20%?這是個誤讀。裸考名額遠不止20%。這個傳言來自於媒體對15%的特色自主招生的誤讀:
最新文件描述如下:
我們先要搞清楚特色不是特長。特長前面已經說了就是科技藝術體育特長生。特色?靠後的普高有些有美術特色班、音樂特色班、舞蹈特色班、傳媒特色班。而前三前八都有點神馬特色?估計都是以「高考成績」為特色,只是前三這個特色鮮明一點,其他幾所特色沒有那麼鮮明,哈哈哈1、在這種情況之下,特色自主招生能招點什麼有特色的人呢?那肯定也是招能考高分的人。而這種特色因為和中考分數錄取完全重複,是無法作為特色班招生上報詩句審批通過的。也就是說排位靠前的重高除了招收5%的特長生之外,不可能拿出15%的名額進行特色招生。2、如果特色招生招的不是學科特色而是其他特色呢?那又和特長招生重疊了,有什麼必要設置呢?3、而且特色招生人數過多還肯能會觸及到群眾對公平的疑慮。目前特色招生主要集中在靠後的一些普高,所以關注度還不是很傲。如果靠前的重高都開始15%的名額拿出進行各種形式的特色招生,就會引起眾多關注和可操作空間:比如小編可以招一名傳統文化特色學生,他拿過某書畫武術京劇比賽全國獎項,能不能降到重高線或者優高線錄取。現在大學實行的自主招生並非沒有這樣降至一本線的先例,而且實施起來也難度不大,說得過去,全面發展,不拘一格收人才嘛?前幾年實錘如下:A:
B:
C:
4、然而這兩年頂層設計發現漏洞多多,自招已經大幅消減了。從重高的角度來看肯定希望能有15%的特色招生權自己出題選尖子生,然而這樣一來就和以前小升初民辦自招看奧數一樣,初中理科競賽可能又要開始,但是現在的頂層設計是義務教育階段淡化和消除各種競賽嘛?而且大學自招也在縮減,所以重高希望15%特色自招(無論是看學科競賽還是看其他特長)在目前的大局之下是無法實現的。綜上:前3或者前12重高中15%的特色招生是不可能落地的,2021年中考中除去60%的分配生和5%的特長生,重高名額中仍然會有大約35%會在中考裸考中錄取,只剩20%裸考是誤讀,自己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