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王新昌文圖
10月17日,是我國第6個扶貧日,也是第27個國際消除貧困日。在濮陽市清豐縣馬莊橋鎮,趙家莊村民賈青芬熟練地削剪黑皮雞樅菌菌根兒,她不僅每天可以掙到100元左右的「上班費」,還能通過包棚創業、菌包託管、勞務承包、大棚租賃、基地務工等5種合作模式從基地創業、分紅。近年來,清豐縣因地制宜發展食用菌產業,實施「黨建+扶貧+食用菌」工程,產業扶貧成效顯著。全省農業產業扶貧工作推進會15日在濮陽清豐縣舉辦,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從會議現場獲悉,2018年全省農業產業扶貧覆蓋帶動貧困群眾156萬人,為確保2020年我省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河南將從5個方面推進農業產業扶貧。
脫貧之路千萬條產業扶貧是根本
和賈青芬一樣,240餘名老鄉每天來趙家食用菌基地「上班」。他們身後是佔地1100畝的609座大棚,這裡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黑皮雞樅菌生產基地。春節時節,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一斤黑皮雞樅菌售價80元,在當下時節,每斤批發價在30元左右。別小看這些黑皮雞樅菌,趙家莊周邊貧困戶靠它脫貧致富。馬莊橋鎮黨委書記師敬川介紹,趙家食用菌基地配套建設了冷庫、烘乾房、菌包加工廠房、食用菌技術培訓學校等,經清豐縣大地密碼電商平臺銷往市場,集菌包加工、技術培訓、烘乾冷藏、種植銷售於一體,年產值8000餘萬元。基地電商大地密碼與「淘寶」「拼多多」等60餘家大型生鮮電商平臺合作,銷售雞樅菌、香菇、紅薯等10餘種農產品,平均每日線上銷售穩定在4000單以上,今年前三季度營業額已突破1900萬元,叫響了「清豐菌菇」品牌。
「我們是『電商+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貧困戶可以勞務承包,每年戶均增收5萬元以上;此外協調貸款400餘萬元,108戶貧困戶租賃大棚,戶均年收入3000元;240名貧困人口到基地務工,月工資1500元以上。」師敬川介紹。據了解,該基地共帶動全鎮貧困戶252戶808人,戶均增收1.5萬元。
清豐縣雙廟鄉西南莊食用菌基地,採取包棚創業、建棚租賃、基地務工和技術培訓四種帶貧模式,年產平菇、毛木耳菌棒1600萬袋,菌種300萬斤,年產值5000萬元,為周邊15個村430戶1600餘名貧困群眾順利脫貧提供產業支撐。
濮陽和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工廠化生產+基地+貧困戶」帶貧模式,年可轉化利用農林秸稈廢棄物6000噸,年產白玉菇和蟹味菇4800噸,年產值6000餘萬元,讓村集體經濟實現了7萬元的年穩定增收,而且幫助周邊80餘人實現了就地創業就業。
河南龍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金針菇工廠化生產為主,日產金針菇等菌菇鮮品45噸,年生產、配送食用菌菌種及加工品12萬噸,年產值9000萬元,吸納12個村的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先後直接託管帶動670餘戶。
政策5方面發力推進全省農業產業扶貧
在全省農業產業扶貧工作推進會上,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申延平介紹,《河南省「十三五」特色產業精準扶貧規劃(2016-2020年)》《河南省農業產業扶貧「1+N」專項行動方案》等一系列規劃方案相繼出臺,貧困地區優勢特色農業加快發展,資源優勢逐漸轉化為產業優勢、產值優勢,貧困群眾實現了穩定增收。2018年,貧困地區人均純收入達11911元,年均增長13%;全省農業產業扶貧覆蓋帶動貧困群眾156萬人。
根據脫貧計劃,2020年要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就需要消除絕對貧困問題,農業產業扶貧在接下來不足15個月的時間裡,進入了「攻堅期」。申延平指出,河南將從以下5個方面紮實推動農業產業扶貧工作。首先是實施特色產業提升工程,包括持續推進優勢特色農業發展,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其次,目前全省培育帶貧的省級龍頭企業554家,帶動貧困戶44.78萬戶,發展帶貧農民合作社1.4萬家,帶動貧困戶24.47萬戶。最後三項策略分別為:創新完善聯貧帶貧機制、開展農產品產銷銜接、強化農業信息和技術服務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