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皮雞樅菌成致富「金鑰匙」

2020-12-23 騰訊網

連 州 新 視 界

搜索

春風拂過青石村,正是樅菌探頭時。

走進連州市龍坪鎮青石村,雨水洗滌過後山野青翠欲滴,滿目清秀。在黑皮雞樅菌種植基地大棚內,一排排整齊的菌棒培育架映入眼帘,工人們正在加緊菌棒種植和春耕生產,部分培育土裡已有少許黑皮雞樅菌破土而出,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喜人景象。

黑皮雞樅菌作為青石村其中的一項扶貧產業,在2019年年產約2.5萬斤,營業收入合計超70萬元,為12個貧困戶以及附近的農戶解決了就近就業並帶來務工總收入超20萬元,年底給入股的貧困戶分紅8.75萬元。也是在去年12月底,這個粵西北邊陲省定貧困村歷經三年的蛻變,成功摘掉了貧困村帽子,67戶146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在2020年吹響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號角。

一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

在已經做了10年青石村的黨支部書記的王劍看來,村裡的變化是一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

王劍介紹,近年來村裡通過人居環境整治與美麗鄉村建設,加上廣州市人民檢察院扶貧工作隊的幫扶,青石村下的14個自然村均已開展美麗鄉村工程建設,目前有6個村通過驗收,預計2020年底將全面完成。現在隨處可見垃圾桶,垃圾實行固定回收,村民們環境衛生意識不斷提高,一起維護村莊的衛生乾淨。「以前村裡晴時一身灰,雨時滿腳泥,雞鴨到處放養,垃圾遍地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水泥路似玉帶延伸、古韻的竹門安靜佇立、後山煙雨形成一幅江南水墨畫……細雨中的青石水白塘村步步皆景。

如今住在村裡的貧困戶王發球對村裡的變化很是滿意。「相比以前空氣都好很多,前些年回到村裡晚上連路燈都沒有,村裡人都沒幾個,現在村子美了,出來散步的村民結伴而行,熱鬧多了。」

變好的不只是村裡的大環境還有王發球自己家的小環境。55歲的王發球因身體殘疾,至今單身也不能幹重活,以前只能在外打工做保安領著幾百元一個月的工資過活,住的是下雨天漏水、旱廁在旁的泥瓦房,腿腳不便的他用水還需去哥哥家井裡打。

如今,在王發球新房子裡添了電飯煲、電風扇等電器,自來水為他減輕了不少生活負擔,以前的泥瓦房變成紅磚白牆,旱廁變成蹲廁,新房雖說不大,但規劃合理,一個人住綽綽有餘。「感謝政府感謝扶貧隊讓我的生活越變越好。」王發球笑著說。

據悉,扶貧工作隊對貧困戶進行危房補貼共計13.8萬元,用於道路硬底化建設、飲水工程、汙水處理工程、水利工程以及路燈亮化工程等基礎建設方面幫扶資金共153.62萬元。

特色產業強造血、拔窮根

水白塘村一步一景,隔壁的蕉衝村卻是熱火朝天的另一番模樣。

青石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萬國付認為產業是實現貧困戶脫貧的重要抓手,是打開致富之門的「金鑰匙」。「在連州已有很多像水晶梨、鷹嘴桃的特色產業,若要實現扶貧由『輸血』到『造血』,就更要立足現有資源,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挖掘一些特色產業。」萬國付說。

為此,萬國付毅然遠赴河南、江蘇等地考察,尋找適合本地開發、無汙染、能帶動貧困戶積極參與、輻射範圍較廣的農業產業。最終將目光鎖定黑皮雞樅菌產業。

「黑皮雞樅菌種植佔地面積少、品種新,因此經濟副價值高,下半年批發價可到40元,產品供不應求。」萬國付介紹,自從黑皮雞樅菌種植基地去年4月投產以來,只種了3畝地,年底毛利達到了80萬。此外,基地帶動周邊村民與貧困戶就業,一年平均下來每個月發的工資在7萬元左右。

低保貧困戶王細古就是在黑皮雞樅菌種植基地領工資的一員。已57歲的王細古由於腿腳不便且妻子患殘疾,多年來一直以打散工維持家庭,收入不穩定導致家裡一度揭不開鍋。萬國付在了解情況後推薦王細古在基地務工。

削菇算得上是王細古在基地主要的活,黑皮雞樅菌種植基地負責人劉傑介紹,削菇是輕活,80歲的老人都能幹。基地豐產時每天能收穫800斤,正常的一天5、60斤不成問題。因此豐產期時,有很多隔壁村民過來削菇,一天下來可到手工資100多元。

「我每個月有2700的工資,在這裡幹活很快樂。」王細古笑著說:「基地離家裡很近,只需5分鐘。近日來,家裡種的120棵蜜柚在扶貧隊請的教授技術指導下柚花開得很好,今年產出預計每棵都有400斤果,年尾可以存一筆錢了。」

在黑皮雞樅菌產業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腰包鼓了起來。如今,萬國付已在進行下一步計劃,「2號黑皮雞樅菌種植的基地已經開始動工,佔地達16畝,設備實行現代化、智能化,預計提供就業崗位60個。現在都有村民預定崗位了。」

此外萬國付在原有與江南市場合作的基礎上,積極搭建電商銷售平臺。「我們已與盒馬鮮生達成合作意向,待黑皮雞樅菌日產達到2000斤時便可發貨。」萬國付說,通過平臺配送,農產品可直達消費者的家中,如此,不但保持了產品的鮮度,更拓展了其知名度。

從基礎設施建設到產業扶貧,就如同從「物質脫貧」到「精神脫貧」。近年來,該扶貧工作隊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在深化黑皮雞樅菌種植產業項目發展的基礎上,深入打造三紅蜜柚基地、無害化蔬菜基地等項目,與貧困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入股合作社貧困戶105人,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帶動貧困戶在產業鏈上脫貧致富,為連州市脫貧攻堅,打造廣州市人民檢察院幫扶青石村民勤勞致富的示範點和「造血」車間樣本。

據悉,下一步,該扶貧隊還將進一步鞏固脫貧工作成效,堅持脫貧攻堅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任務,緊扣時間節點,分類施策、精準救助,提升特色富民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帶動貧困戶發展壯大脫貧特色產業,確保一戶不落、一個不少,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 THE END -

連州市融媒體中心

通訊員:周璐、李蕾

編輯:陳英鋒

校對:朱志剛、唐芳

審核:吳哲華

必須要讚一個!!

相關焦點

  • 劉春龍:返鄉大學生成功栽培黑皮雞樅菌 年產值達百萬元
    這就是「黑皮雞樅菌」。近日,筆者在劉寨村的東山食用菌有限公司種植基地見到這種珍稀菌類。    走進魚臺縣老砦鎮的劉寨村黑皮雞樅菌種植基地,遠遠看去這兒的大棚與別處大棚沒什麼兩樣,可進去一看,大棚內不光安裝有6個空調,地面上還插有溫度計,時時刻刻監控棚內溫度,由於這種菌類在地溫25到35度才能正常繁育生長。地面上成堆、成片的黑皮雞樅菌破土而出,長勢喜人。
  • 秋天常吃這道黑皮雞樅菌,營養價值高,清脆滑嫩,鮮香美味!
    今天在菜市場,看到有賣黑皮雞樅菌的,吃過不少的菌菇,像常見的金針菇,平菇,香菇等等,只有這個黑皮雞樅菌很少在菜市場裡看到有賣,雖然30多塊一斤的價格有點貴,但想到它的美味,還是忍痛買了半斤回來嘗嘗鮮。新鮮的黑皮雞樅菌不僅清香滑嫩,營養價值也高,秋天吃有養血潤燥,健脾胃等效果,對於平時食慾不好,體虛,血糖高的人來說,黑皮雞樅菌是他們很好的美食之一。黑皮雞樅菌可以煮湯,也可以鮮炒,想要簡單的下飯菜,與豬肉搭配就非常的不錯,雞樅菌獨特的清香與豬肉的鮮香融合在一起,讓吃飯都變得有讓人期待起來。
  • 德慶扶貧菌菇種植基地種出黑皮雞樅菌 被當地農民譽為黃土地裡的...
    近日,這個菌菇種植基地又有新品種上市了,上市的菌叫做黑皮雞樅菌。這種菌,被當地農民譽為黃土地裡的「黑金子」。種在大棚裡的黑皮雞樅菌,它長得又黑又短,長相併不起眼,但它吃起來肉質脆嫩,清甜無渣,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硒及真菌多糖等營養成分,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口感非常好,甚至摘下來就可以直接入口。黑皮雞樅菌的生長速度很快,一天要採摘3次。
  • 叫響60餘家大型生鮮電商平臺 小小黑皮雞樅菌開啟扶貧增收路
    在濮陽市清豐縣馬莊橋鎮,趙家莊村民賈青芬熟練地削剪黑皮雞樅菌菌根兒,她不僅每天可以掙到100元左右的「上班費」,還能通過包棚創業、菌包託管、勞務承包、大棚租賃、基地務工等5種合作模式從基地創業、分紅。近年來,清豐縣因地制宜發展食用菌產業,實施「黨建+扶貧+食用菌」工程,產業扶貧成效顯著。
  • 雞樅菌這樣種,高產穩產
    黑皮雞樅菌是長根菇的一個變種,是珍稀食藥用菌中的一個品種,又名長根菇、長壽菇。黑皮雞樅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其口感獨特、肉質細嫩,富含蛋白質、胺基酸、維生素、微量元素,食藥兩用、營養豐富、生食熟食皆可,備受人們的青睞,是食藥用菌中的上品。
  • 柳城縣:工廠化栽培小蘑菇 農民脫貧走上致富路
    廣西新聞網柳州11月15日訊(鄧克軼 陳圓媛)11月13日,筆者來到柳州市柳城縣社衝鄉思鄉源種養專業合作社,10個溫室大棚整齊地排列著,大棚裡的黑皮雞樅菌和豬肚菌蓬勃生長,柳城縣食用菌產業扶貧項目落地開花結果,精準扶貧產業結出了致富的果實。
  • 最美相融·攜手追夢——杭州阿克蘇共鑄致富「金鑰匙」
    最美相融·攜手追夢——杭州阿克蘇共鑄致富「金鑰匙」 2020-12-16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黑皮花生新鮮出土
    秋分剛過,昆明市晉寧區夕陽鄉的「黑皮花生」就新鮮出土啦。 2014年高粱地村被列為省級貧困村,2016年35戶農戶在黨委政府的扶持下首次試種黑皮花生,試種面積為37.625畝。由於高粱地村地處河谷地帶,形成的獨特小區立體氣候,加上全年日照時數2600小時,溫熱的氣候保障了黑皮花生生長的光照需求,土壤多為紫紅沙土,肥沃的土質使這裡的黑皮花生顆粒飽滿、產量翻倍,所產的黑皮花生具有「富硒」的特色,且含有豐富蛋白質,是典型的鹼性食品,具有高精氨酸、高鉀、高鋅、高硒的優良特徵,含有人體所需的20多種微量元素。
  • 如何進行雞樅菌栽培,有哪些關鍵栽培技術,種植前景如何?
    目前我國已知的約有14種(雲南就有12種),常見的雞樅菌有小果雞樅菌、小白蟻傘、柱狀雞樅(柱狀白蟻傘)、粗柄雞樅、黑火把雞樅菌、盾尖雞樅菌等。雞樅菌的特點是與土棲白蟻有一定的共生關係,有白蟻巢的地方才能有雞樅,是我國著名野生食用菌之一,現有少量人工栽培,暢銷國內外市場,因其珍稀十分昂貴。
  • 《田園中國》即墨龍泉邂逅香草花海 花餑餑成致富「金鑰匙」
    不僅如此,花餑餑、茶葉、草莓等農副產品也都成為了老百姓手中的致富「金鑰匙」。日子越過越好,即墨龍泉的村民們用勤勞和智慧親手澆灌了屬於自己的「幸福花」。本期節目,主持人王曉龍、吳思嘉,演員泰維、宋鈺盈將組成「田園推薦團」,與浙江大學中國西部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陳健一起,走進美麗鄉村的代表即墨龍泉。在那裡,他們將依據線索找到不同的幸福人物,並拍攝短視頻記錄美好瞬間。
  • 山東聊城: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 「金鑰匙」打開脫貧「致富鎖」
    2018年起,孫道口村黨支部通過走訪農戶、致富帶頭人、老黨員,召開支部會議和黨員大會討論,明確了村產業調整的方向,決定利用閒置荒地發展金銀花產業,迅速把分散的群眾組織起來、把零散的土地集中起來,註冊成立東阿縣老道口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自此拉開了孫道口村產業發展的序幕。
  • 東北特產變身致富「金鑰匙」——長白山腳下一座「窮村」的蛻變
    他們在院子裡種植天麻,在山坡田地上種植藍莓、榛子、蒲公英,在平坦開闊的地面上架起棚子,栽上了人參、靈芝……長白山的特產,成為村民們致富的「金鑰匙」。  「村裡有土地15000畝左右,原來幾乎全部種植玉米大豆。」劉連智說,經過幾年發展,現在大部分種上了各類特產經濟作物,全年產值達到8000多萬元。  和種植結構一起發生變化的,還有村民的觀念。
  • 扎心的雞樅菌美食歷程
    我國第一本字書,成書於西漢的《說文解字》中根本就未提及它,應是當初人們還未認識到其可食。其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未曾記載。直到南北朝時期,南梁的顧野王所著的《玉篇》中才第一次提及它為「」,解釋為:「,土菌也」。到了明代,梅膺祚所著的字書《字彙》中,第一次開始將「」與雞聯繫在一起:「,土菌也。高腳傘頭,俗謂雞,出滇南。」
  • 它和白蟻是鄰居,口味與雞肉媲美,這種神奇的雞樅菌如何烹飪呢?
    自然界的菌類有成千上萬種,但是只有一種可以代表家鄉的味道,它就是雞樅菌,可能很多人都不了接雞樅菌,雞樅菌到底是什麼?又該如何烹飪呢?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種神奇的菌種。雞樅菌是和白蟻共生的菌類,白蟻構築蟻巢的同時培養了雞菌菌絲體,形成一個共同的生態系統,這種菌本來是在我國雲南貴州等南方省市的森林中才有,是白蟻的好鄰居。雞樅菌多生於山坡、田野及林採摘季節緣,因其鮮甜脆嫩,口味可與雞肉相媲美而得名,是食用野生菌中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