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紅外光也能催化有機反應

2021-02-08 X-MOL資訊


近年來,光催化氧化還原反應成為備受關注的研究領域,藉由紫外或可見光產生的激發態電子作為驅動力讓許多反應得以在溫和的條件下完成。由於化學反應本身對光的能量提出了要求,過去的光催化氧化還原體系中紫外或可見光被廣泛用作光源。然而,紫外或可見光在許多反應介質中的穿透能力很弱,導致反應體系難以放大。並且,在一些情況下,反應物也會有很強的可見光吸收。


實際上,可見光在介質中的穿透能力有限的這個問題困擾著許多領域的研究者,比如生物成像,也就是想用螢光標記等等光學手段對組織內部進行觀察。實際上,由於生物組織對可見光的吸收遠比化學反應的介質更強(所以你不是透明的),生物領域應用所面臨的問題甚至更為嚴重。可見光不行,那麼可見光譜外的光呢?研究者們其實早早就想到了用近紅外光,因為近紅外光即便在生物組織這種複雜體系(有蛋白、核酸、磷脂等等各種各樣的大小分子)中都有相當可觀的穿透深度。但近紅外光的能量較低,通常不足以在光化學反應中激發光催化劑。有沒有方法能夠兼顧穿透深度和能量呢?


近期,來自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的研究者們在Nature 上報導了用近紅外光實現的光催化氧化還原反應,穿透深度約是藍光的三百倍。為了解決近紅外光能量較低的問題,研究者引入了上轉換染料,基於「三重態融合上轉換(triplet fusion upconversion)」(即三重態-三重態湮滅上轉換)這一光物理過程,將兩個近紅外光子的能量累加起來,使得激發態染料的能量達到約60 kcal/mol,從而可以通過將能量轉移給光催化劑的方式或者直接進行催化的方式促進光化學反應的發生。

圖1. 近紅外光通過三重態融合上轉換可以將兩個光子的能量累加用於催化反應。圖片來源:Nature


借鑑上轉換染料的研究,作者設計了兩對染料用於實現上轉換(圖2c和d),分別能夠將近紅外光轉換為橙光和藍光。

圖2. 兩對上轉換染料分別能將近紅外光轉換為橙光和藍光。圖片來源:Nature


令人吃驚的是,儘管能產生橙光的FDPP/PdPc(圖2c)體系上轉換效率僅3.2%,但是用0.04 W的近紅外光照射進行的脫滷反應(添加Eosin Y作為催化劑)產率卻能達到61%(圖3a)。作為對比,用40 W的藍光照射相同時間,反應的產率也僅78%。作者認為這是因為通過染料將近紅外光產生可見光的情況下,相當於溶液中有無數「小燈泡」,因而輻照的「實際面積」其實是非常非常大的。隨後作者用該體系嘗試其他一些光催化氧化還原反應,發現產率都相當可觀(圖3b-c)。進一步的,將染料換成能產生藍光的TTBP/PtPTNP(圖2d),用於催化那些需要更高能量的反應,表現都相當不錯(圖3d-f)。並且,作者發現,激發態的TTBP本身就能直接作為催化劑,催化包括甲基丙烯酸酯單體的聚合反應等等。

圖3. 一系列近紅外光催化氧化還原反應。圖片來源:Nature


為了驗證近紅外用於光催化氧化還原反應的優勢,作者以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和交聯劑光催化聚合為例,發現近紅外光能穿透包括3層白紙、0.2 mM血紅蛋白在內的多種材料引發聚合形成凝膠。而相比之下,藍光則只能穿透水和空氣。這使得光催化氧化還原反應的規模能夠放大。

圖4. 近紅外光在穿透多種介質後催化氧化還原反應(以甲基丙烯酸酯單體的聚合為例)。圖片來源:Nature


從下圖中幾種染料分子的吸收光譜,結合比爾-朗伯定律可以知道,在藍光波長下染料分子的吸光係數是近紅外區域的數倍,考慮反應體系中的染料分子的濃度,近紅外光的穿透深度是藍光的三百倍左右。

圖5. 幾種染料分子的可見-近紅外區域的吸收光譜。圖片來源:Nature


綜上,藉由引入上轉換染料,作者實現了用近紅外光催化氧化還原反應,使得在隔著對可見光吸收較強的介質情況下,光催化氧化還原反應依然能夠進行。本文的通訊作者之一,哥倫比亞大學的Tomislav Rovis教授認為,這個發現令人激動的地方在於——它讓通常需要高強度的可見光照射才能進行的許多複雜的光催化氧化還原反應得以在近紅外光下進行,有望提高對癌症等疾病的光動力學療法的療效。[1]


原文(掃描或長按二維碼,識別後直達原文頁面):

Photoredox catalysis using infrared light via triplet fusion upconversion

Nature, 2019, 565, 343–346, DOI: 10.1038/s41586-018-0835-2


參考資料:

1. https://news.columbia.edu/content/2078


(本文由荷塘月供稿)



本文版權屬於X-MOL(x-mol.com),未經許可謝絕轉載!歡迎讀者朋友們分享到朋友圈or微博!


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輕鬆關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化學 • 材料 領域所有收錄期刊

相關焦點

  • 【有機】有機光氧化還原催化的羧酸及丙二酸衍生物的脫羧反應
    Nicewicz等人以一元、二元、三元羧酸為底物,在有機光氧化還原催化體系的作用下,直接發生脫羧反應(hydrodecarboxylation)。該催化體系包括Fukuzumi吖啶光氧化劑(Fukuzumi acridinium photooxidant)和二苯二硫醚(phenyldisulfide)作為激活氧化還原反應的助催化劑。Hünig’s base(DIEA)作為鹼促進羧酸酯的生成,三氟乙醇作為溶劑能顯著改善底物的兼容性。
  • 金屬催化反應小結
    利用一氧化碳能插入碳-金屬鍵這一特性,在偶聯反應中同時引入羰基,生成酯,醯胺,酮,醇等產物。在有機合成中是一個非常有效率的反應。常用於鈀催化偶聯反應。我們知道一氧化碳很容易插入碳-金屬鍵之間。Kumada偶聯反應是1972年首先發現的Pd 或 Ni催化的偶聯反應,此反應是格氏試劑和烷基,烯基或芳基滷代物偶聯的很經濟的反應,缺點是並不是所有的滷代物都能與有機鎂化合物進行反應。
  • 有機廢氣催化燃燒技術
    北極星VOCs在線訊:摘要:對催化燃燒處理有機廢氣的基本原理、特點及經濟性,以及催化劑、動力學和工藝流程等研究進展進行綜述。有機廢氣是石油化工、輕工、塑料、印刷、塗料等行業排放的常見汙染物,有機廢氣中常含有烴類化合物、含氧有機化合物、含氮、硫、滷素及含磷有機化合物等。
  • 上海有機所過渡金屬催化的芳烴二氟烷基化反應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氟化學重點實驗室張新剛課題組在長期探索過渡金屬催化高效構築碳-該反應操作簡便,重要官能團耐受性和反應底物兼容性好,雜環也適用(傳統的過量金屬參與的反應,雜環不適用)。
  • 【有機】上海有機所孟繁柯課題組Angew:鈷催化的環丙烯的不對稱氫烷基化反應
    手性環丙烷是許多天然產物或生物活性分子中的關鍵結構單元,也是有機合成中的重要合成中間體。因此,發展一種非對映和對映選擇性地製備官能團化的烷基環丙烷的方法對於複雜分子的合成與藥物開發具有重要意義。此前報導過的對映選擇性地合成環丙烷結構的方法主要有:金屬催化的卡賓對末端烯烴的插入反應;烯丙醇或高烯丙醇的Simmons-Smith環丙烷化反應;共軛加成串聯活化烯烴環化成環丙烷等。
  • 環境工程|光熱催化氧化VOCs:光碟機動熱催化氧化法、光碟機動光熱協同催化氧化法
    表2比較了近些年來文獻報導的催化劑光催化降解VOCs性能。這些研究將光催化響應範圍拓展到可見光區域,但對近紅外光的利用難度仍較大。降低禁帶寬度雖然會使催化劑吸收光子數目增加,但超出禁帶寬度能量的光子能量將會通過電子-聲子等相互作用損失。此外,大部分光生電子和空穴因在體相和表面遷移處複合而得不到有效利用,導致光催化氧化技術在處理難降解VOCs時活性不高、高空速VOCs時淨化效率不高、快速失活等問題。
  • Small:光熱效應促進鈷基催化劑電催化性能的提升
    要獲得高效的水分解效率,需要對催化材料進行物理、化學性質的優化。而這些優化通常伴隨著較為繁瑣的材料後處理過程,例如高溫退火、摻雜、電子束輻照等。如果不需要對催化材料本身進行額外的處理,而只需要在電催化過程中,利用一些外場作用,例如磁場、鐵電場、熱場等就能達到催化過程的優化,勢必會簡化催化材料的製備過程,推動電催化產氫領域的發展。
  • 【有機】銅催化下叔丁氧基自由基介導的烯烴醯基-氰基化反應及機理研究
    圖1  含叔丁氧基的過氧化物的裂解考慮到烯烴雙官能團化反應在有機合成中佔有的極為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作者以烯烴的醯基-氰基化反應為模板進行了上述叔丁氧基自由基的β-甲基裂解的影響因素研究。並利用此最優條件對反應底物進行了拓展(圖3)。研究發現,該反應具有良好的底物普適性:供電子和拉電子取代的苯乙烯類化合物均具有中等到良好的反應性,而且1,3-丁二烯和丙烯酸酯類化合物也能參與反應並得到目標產物。不僅如此,雌酚酮衍生物也能以71%的收率得到目標產物,說明該反應在合成中具有一定的潛力。
  • 有機催化聚合專題前言
    有機催化聚合專題前  言高分子科學自誕生至今已歷經整整一百年的歷史。目前,很多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材料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高分子合成化學作為其中的基礎和核心,對高分子學科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長期以來,有機金屬配合物在高分子合成化學領域佔據主導地位。
  • 鎳催化的反應
    一、鎳催化的反應一系列鏈狀烯烴在鎳催化劑催化下生成線性芳基化產物的反應(圖3)。不論雙鍵的位置處於分子鏈末端還是內部,都生成末端芳基取代的產物,反應具有很高的產率和選擇性,可能的反應機理圖3所示。實驗研究發現形成C_C鍵的還原消除步驟是反應決速步驟。
  • 上海有機所等在周環酶催化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有機所等在周環酶催化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07-30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2017年,唐奕課題組報導了一種S-腺苷甲硫氨酸(SAM)依賴的多功能周環酶LepI,它既能催化雜Diels-Alder(HDA)反應,又能催化逆Claisen重排反應(Nature, 2017, DOI: 10.1038/nature23882)。LepI屬於O-甲基轉移酶家族,但是它卻沒有甲基轉移酶活性。
  • 侯雪龍等探索催化規律與本質 反應控制讓化學合成更簡單
  • Rev.主編綜述:受阻路易斯酸鹼對催化反應
    受阻路易斯酸鹼對(FLP)催化反應總結與展望。 一、研究背景(催化發展歷史進程)催化劑在歷史上有重要作用,並且迄今為止收穫了7次Nobel諾貝爾獎。其中最近一次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是Heck,Negishi,Suzuki三人,獲獎理由是其在構建有機分子中的C-C化學鍵相關工作。目前,催化領域仍在發展和擴張。
  • CCS Chemistry | 新型自由基催化環化異構化反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汪義豐課題組和北京大學餘志祥課題組合作,利用氮雜卡賓-硼自由基的獨特反應性能,實現了一類新型的自由基催化環化異構化反應,為喹啉酮類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全新的策略。通過機理研究,證實了該轉化歷經了一個罕見的碳-碳三鍵重組的過程。
  • 光催化系列初探 近三年光催化領域經典應用舉例及文獻推薦
    本文以應用為線索,對近三年來光催化領域的代表性工作進行列舉,簡單介紹光催化在消除環境汙染物、分解水產氫、CO2還原以及有機反應等方面的一些進展,穿插光催化材料設計、合成、光催化反應細節等,同時有自己的一些淺見,主要達到與大家分享和交流的目的,如果有什麼不對或不好的地方也請大家批評指正,共同進步,謝謝!
  • 高考有機:有機物分類和有機反應類型
    、強氧化劑和強還原劑反應,在特定條件(有機化學的學習要特別注意反應條件)下能發生以下反應:1、取代反應2、氧化反應2、氧化反應(1)燃燒:(2)能和高錳酸鉀和臭氧反應(方程式不需要掌握)3、聚合反應3、氧化反應(1)苯在空氣或氧氣中燃燒產生明亮的、帶有濃煙的火焰。(2)苯不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也不能與溴水發生加成反應使溴水褪色,但苯能將溴從溴水中萃取出來。
  • 這個納米探針不簡單 可用近紅外光監測大腦深層活動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可用近紅外光激發的電壓螢光納米探針,並用它成功監測了斑馬魚和小鼠腦中神經元膜電位的動態變化。活體監測時,這種新「武器」表現不俗。設計電壓敏感探針一直是個技術難關群體神經元活動的在體監測是揭示神經系統功能機制的關鍵。目前,神經元鈣離子螢光成像是主要手段之一。
  • 【人物與科研】武漢理工大學張成潘課題組:有機可見光催化[Me4N][SeCF3]對脂肪羧酸的氧化脫羧三氟甲硒基化反應研究
    有機可見光催化[Me4N][SeCF3]對脂肪羧酸的氧化脫羧三氟甲硒基化反應研究芳環上帶有甲基、甲氧基、甲磺醯基、苯基、苯氧基、苯氧苄基、滷素、硝基等官能團的2-芳基乙酸衍生物,能以中等到良好的產率得到相應的三氟甲基苄基硒醚。值得一提的是,2-萘氧乙酸、2-(8-氯-1-萘硫)乙酸在標準條件下也能分別以65%和31%的產率得到目標產物。通過延長反應時間和用purple LED為光源,長鏈脂肪羧酸也能以中等的產率得到相應的三氟甲硒基化產物。
  • 催化臭氧氧化法在有機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一些有機廢水中的成分越來越複雜,使得有機廢水的處理成為環境保護中的一大難題。即便是經過傳統的處理之後,廢水中的一些物質仍舊會給環境帶來嚴重的汙染。催化臭氧氧化法在有機廢水處理中的應用,能夠有效地改善廢水中的各種成分,達到良好的處理效果,對環境保護有著較好的幫助。
  • Angew:NHC催化實現烯烴的自由基醯基氟烷基化反應
    近日,成都大學四川抗生素工業研究所李俊龍教授課題組和成都中醫藥大學韓波教授課題組共同合作在Angew發表論文,報導了通過N-雜環卡賓有機催化多組分反應,實現烯烴與芳族醛、氟烷基試劑的自由基醯基氟烷基化反應。值得注意的是,該催化體系,包括苯乙烯、環狀內部烯烴、吲哚、乙烯基醚、乙烯基酯、未活化的簡單烯烴等,均體現較好的兼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