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西岸美術館迎來「靜默長假」:變化和永恆,迷茫與希望

2020-12-14 澎湃新聞

7月25日,展覽「靜默長假」在上海西岸美術館開幕。這是上海西岸美術館自疫情以後的首個展覽,也是西岸美術館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之外,獨立呈現的展覽

展覽的概念源自今年上半年的疫情所導致的全球範圍的停滯,疫情對於藝術家創作狀態的影響以及由此引發的反思,展覽聚集9位中國當代藝術家在過去的幾個月間所創作的作品。

「靜默長假」展覽現場,西岸美術館提供

澎湃新聞記者看到,在美術館一樓的展廳0,9位藝術家以各自的視角和風格記錄了過去的「長假」中的所見所感。郝亮的繪畫取自南北朝時期文學家虞信的《枯樹賦》,幽暗清冷的畫面展現了藝術家眼中因疫情而變得了無生氣的城市街景。就在這幅作品旁邊,陳飛的《靜物》則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日常生活裡充滿煙火氣的蔬菜瓜果隨意散落在桌面上,與眼下充滿活力的夏日不謀而合,他將生命力加諸於這些平常之物,藉此來承載人的喜怒哀樂。

陳飛,《靜物》

施勇的新作《2020新「抽象」字體研究——全 王 求 化》反思了疫情對於全球生活造成的變化。「隨著疫情的發生,世界各地的聯繫斷開,又各自閉合,各自為營,彼此之間產生了隔閡,」施勇告訴澎湃新聞,他將「全球化」的漢字進行拆解,將閉合的壁畫構成新的字體,以此來反映世界所發生的變化。「疫情當然對我的創作帶來了影響,過去我也研究文字詞語上的概念,但是現在不得不面對更加切實的問題。過去的也許回不去了,我們只能迎接新的可能性。」

「靜默長假」展覽現場,西岸美術館提供

相比於施勇所感受到的變化,藝術家張洹試圖在特殊時期裡探討某些永恆的主題。此次展覽展出其作品《愛No.9》,在他看來,「愛」是宇宙間一股永恆的力量。在這件作品中,紅色佔據了白色的畫布,流暢的筆觸在畫面上留下顏料駐足的痕跡,紅色之間仿佛相互牽引,張洹解釋道,他不想明確作品中具象的物件,更想表達背後的思考。「新創作的這批畫和任何外物都沒關係,只和我自己內心深處有關。」

張洹,《愛No.9》

陳維,《破裂球場》

在「靜默長假」中,藝術家陳維與程然呈現了他們一貫對於藝術多媒介的探索。陳維的《破裂球場》攝於他北京的工作室內,在他的作品中,攝影圖像與裝置合二為一,他試圖構建一個特殊的「舞臺」,去表達臨時性與脆弱性。此外,他還展出了《故障》系列的兩件作品,從一塊巨大的豎起的鐵板前面看去,能隱約看到反射在牆面上的光線,走到鐵板的另一面,不斷變化的LED燈光讓人頭暈目眩,讓人聯想到疫情中表面的停滯與其背後更多的「暗流」。「我們都被巨大的情緒籠罩著,被隔離,像是滯留在世界的暗面,」陳維這樣解釋自己的作品。程然的《惑》結合了影像與3D裝置,這件作品是藝術家與演員劉嘉玲之間的合作,由於疫情,許多流程因此而被搬至線上。藝術家呈現了一個被遺忘在網絡深處的世界,在他鋪設的這場看似夢幻和超現實的旅程中,貫穿始終的主題「惑」卻使人想到現實,面對自我。

「靜默長假」展覽現場,西岸美術館提供

黃宇興和賈藹力都將個人的經歷與情緒投射到了「山水」之中。黃宇興的《雉雞嶺》對中國傳統文人風景中經典的山水與樹木做了變形,並融入日本浮世繪的元素,以無比鮮豔的色彩展示他對於生命、死亡和時間的思考。賈藹力的《山與曲線》源自他去年前往滇藏線拍攝的雪山照片,在這件作品中,雪山的油畫被置於一塊玻璃之後,讓人聯想到杜尚的《大玻璃》。在整個裝置中,線條與色塊在整個裝置中和畫面前後層疊並呼應,藝術家在此試圖探討何為在場,何為缺席。

黃宇興,《雉雞嶺》

賈藹力,《山與曲線》

在展覽中,藝術家們大多延續了以往的藝術語言,而特殊時期給他們的藝術表達帶來了新的內涵。丁乙的《十示2020-11》延續了他的「十字」符號,作品以青色、檸檬黃為主色調,輔以灰白,並融合了點彩畫的技巧,由此產生的色彩效果更多地表現出一種「希望」。在疫情期間,丁乙仍盡力每天去工作室工作,他的工作室位於西岸,因此見證了這一帶的變化:「從最開始園區半封閉完全沒有人員進出的狀態,到後來美術館和畫廊慢慢重新開門,直到現在遊客重回西岸,有的看展,有的在黃浦江沿岸休閒。尤其是最近,到了周末,西岸一帶就有好多人野餐和運動。這個場景讓我想起了喬治·修拉的《大丸島的星期天》。」

在上海,美術館等藝術機構正在重新活躍起來。當西岸美術館迎來「靜默長假」的時候,也意味著城市中這場特殊的假期已經走向結束。事實上,除了此次的9位藝術家群展,明天起,美術館還在其為兒童專設的「遊樂場」區域呈現親子展覽「穿越」。作為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合作項目的一部分,由法國藝術家弗朗索瓦絲·佩特羅維奇帶來的大型裝置作品將使更多的大人與兒童進入美術館。

展覽「靜默長假」持續至9月26日。展覽「穿越」持續至12月27日。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西岸美術館迎來疫情後首展,回顧「靜默長假」
    西岸美術館全新策劃的展覽——「靜默長假」,收錄了九位中國當代藝術家於「休假中」所創作的十餘件作品,以藝術的視角回應生活方式的變化,與公眾共同探索當下的思考與感悟。 「靜默長假」 將於7月25日正式在上海西岸美術館拉開帷幕,並持續至9月6日。
  • 西岸美術館一周年:與蓬皮杜合作,打造「無圍牆的美術館」
    西岸美術館在過去的一年裡,西岸美術館舉辦了6場展覽和600餘場各類導覽,20餘個公教項目約500場活動。在過去的一年裡,西岸美術館的大門被推開了超過42萬次——觀眾在現當代藝術史中捕捉「時間的形態」;在特展「觀察」中審奪新媒體的價值和角色;在「保持冷靜」中激起洪水般的想像;在展覽「靜默長假」中思考現狀,發現當代藝術的在地性和公共性;在沉浸式裝置展中「穿越」童年時光;在「跨媒介藝術之夜」上盡情沉浸於聲光電的平行空間;在星空下觀看有著千年歷史的傳統影戲的當代演繹。
  • 看展覽|西岸美術館:當時間被看見,被藝術家凝固
    來源:澎湃新聞 西岸美術館外景。西岸美術館在去年年底開放,建築由著名英國建築師大衛•奇普菲爾德(David Chipperfield)設計,建築形態非常低調。美術館中除了展廳,還有大量的公共活動和公共教育空間。西岸美術館與法國的蓬皮杜藝術中心展開了一個五年的展陳合作項目,會陸續展出來自蓬皮杜的藝術作品。也就是某種意義上讓西岸美術館變成了蓬皮杜在中國的一個分部。
  • 西岸美術館:讓公眾參與藝術生產
    上述對話發生在家住嘉定區的市民周女士和西岸美術館保安小秦之間:一個經常坐地鐵來徐匯濱江逛美術館,另一個則對觀眾的每個提問對答如流。  小秦的訓練有素,來自西岸美術館開館一年來不斷增長的觀眾黏性。據了解,一年來,美術館共舉辦6場展覽和600餘場各類導覽,此外還舉辦了20餘個公教項目約500場公共文化活動。從去年11月8日開館至今,有42萬人次推開西岸美術館的玻璃大門。
  • 圓桌|「匯講壇」聚焦藝術西岸與上海濱江美術館群崛起背後
    西岸美術館執行館長陳安達在「匯講壇」演講中說,西岸美術館將365天對公眾開放,「美術館的展覽有休息有關閉的時候,但是即使展覽關閉觀眾也可到這個美術館享受其文化空間以及公共教育的活動。我們希望展覽館不僅僅是展覽的空間,更希望是為市民使用的空間。」
  • 展覽|8個問題 了解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5年合作
    西岸美術館館長李忠輝希望,美術館一方面讓更多全球文化藝術精品有機會走近中國觀眾;另一方面向世界展示中國現當代文化藝術的豐碩成果,「期待通過本次與蓬皮杜中心的合作,對公共文化機構運營模式創新形成新的探索和嘗試。」
  • 西岸美術館怎麼逛?看當代藝術展,還有黃浦江景、兒童遊樂場
    美術館外觀被半透明的、玉石般的玻璃包裹,隨著光線變化,白天和夜晚將呈現出不同的視覺效果。  三個主要建築體量呈風車型旋轉排布,高17米,分為上層和下層。每個體量的上層為通過頂部採光的展覽空間,下層空間的功能更為多樣,包含多功能廳、盒子和智造展廳(工作室、遊樂場、兒童工作坊)。這些半地下空間,利用側高窗採光。
  • 每天限額一千觀眾保證從容觀展,探訪重開的西岸美術館
    對於許多家庭來說,美術館或許是「六一」出行的一大選擇。西岸美術館擁有國內專門做兒童展覽的空間,針對兒童教育,邀請國內外藝術家定期創作作品。兒童節來臨之際,澎湃新聞採訪了西岸美術館助理館長王瀟,聽她分享疫情後的美術館動態,以及關於六一的特別計劃。據悉,兒童節當天,美術館將迎來一場直播工作坊,孩子們可以在館內根據老師的指導體驗「平衡之旅」,也能通過線上參與活動。
  • 上海西岸美術館開館展:時間的形態——蓬皮杜中心典藏展
    ▲西岸美術館開幕儀式它追求探索前所未有的概念和經驗,想像藝術和社會之間的其他關係,以此回應社會結構下的快速轉換。它試圖擺脫歷史進程,開啟並寓居於新空間,重新創建人類與世界的關係。從20世紀初期到60年代,藝術創作格外活躍,割裂、變化和實驗精神深刻地轉變了藝術實踐。此次展覽的第一部分匯集了國立現代美術館自1930年代建館後,在第一個十年中根據現代性概念所建立起的核心館藏。
  • 西岸美術館進入暑期「夏令時」,全齡觀眾藝術零時差
    西岸美術館「夏令時」集結了不同藝術形式的活動,鼓勵並引導各年齡層的公眾通過多角度互動創造,零門檻浸入藝術發生現場,零時差感受藝術與生活交融的新活力,讓西岸美術館成為今夏最不容錯過的文化藝術目的地之一。請關注西岸美術館官方微信平臺獲取#WBM夏令時·藝術零時差#完整日程。
  • 西岸美術館迎來一周年!「設計與奇思」特展,3D列印技術讓設計師們...
    在西岸美術館一周年館慶之際,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為公眾呈現特展「設計與奇思:裝飾之自然本源」,這是上海首個大體量的國際性美術館級別的設計展。展品中包括蓬皮杜中心的館藏和中國當代設計師的創作,所有展品均創作於近20年,其中不少設計作品已經產品化,可以在一些畫廊、博覽會上買到。
  • ...西岸美術館與法國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時間的形態
    在未來五年中,三種不同思路的重要作品展將於上海西岸美術館呈現,而「時間的形態」便是此次三場系列展覽的開端。此次展覽的第一部分匯集了國立現代美術館自1930年代建館後,在第一個十年中根據現代性概念所建立起的核心館藏。它主要關注法國藝術舞臺—20世紀上半葉以來大流散的交匯路口。1970年代初,在西方盛行已久的關於「進步「的烏託邦式理想開始廣泛遭到質疑。
  • 西岸美術館今日開放,看蓬皮杜藝術中心如何解讀「現代性」
    「時間的形態——蓬皮杜中心典藏展」展覽現場 此次五年期中比較主要的合作內容包括:雙方以共同策劃為前提,在西岸美術館展開3個為期不少於18個月的常設展和約
  • 資訊丨「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即將拉開序幕
    11月6日媒體預覽活動現場西岸美術館執行館長陳安達先生表示,在大家的熱切期待中,西岸美術館終於建成開幕了。她不僅是黃浦江兩岸功能提升的重要載體之一,也是西岸地區城市更新的又一文化地標。西岸美術館執行館長陳安達致辭蓬皮杜中心主席塞爾日·拉斯維涅先生則表示,蓬皮杜中心一直以來都有中國情結。之所以選擇與西岸美術館合作,他認為,上海是一個具有全球地位的新興大城市範例,能夠吸引跨越工業、科技和藝術的合作。
  • 上海西岸美術館和蓬皮杜中心的合作,現在有了更多細節
    隨著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有關上海西岸藝術博物館(即在建中的西岸美術館)和法國蓬皮杜中心合作的更多合作細節也隨之明了:首期五年的合作,將於西岸美術館和法國蓬皮杜中心兩地共同策劃舉辦20次以上不同主題和形式的現當代藝術展及活動,同時開展的還有學術研究、公共教育、公共文化場館管理人才培養等多方面交流活動
  • 法國蓬皮杜中心特展登陸上海西岸美術館
    2020年11月10日,上海西岸美術館與法國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推出的特展「設計與奇思:裝飾之自然本源」在西岸美術館正式拉開帷幕。據了解,「設計與奇思」中大部分作品來自蓬皮杜中心館藏,同時展出的還有12位中國設計師的創作,包括來自由馬巖松主持的MAD建築事務所的骨椅、由設計師張雷用柔弱宣紙糊出的扶手椅「飄」、設計師陳旻用竹皮演繹出中國風的「杭州凳」,其他參展的中國藝術家和設計師還包括邵帆、周洪濤、楊泓捷等。
  • 同期展覽推薦 | 龍美術館(西岸館)
    第七屆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將在2020年11月11日-15日於西岸藝術中心舉行。本期將介紹合作機構之一龍美術館(西岸館)及其於博覽會期間呈現的展覽。龍美術館(西岸館) 外景圖龍美術館是由中國收藏家劉益謙、王薇夫婦創辦的私立美術館,目前在上海浦東和徐匯濱江同時擁有兩個大規模的場館——龍美術館(浦東館)和龍美術館(西岸館),構成獨特的「一城兩館」的藝術生態,重慶館也於2016年5月底開幕,構成了「兩城三館」的藝術構架,是目前國內相當具有規模和收藏實力的私立美術館。
  • 西岸美術館新展開幕 在「裝飾」中探尋設計的歷史與未來
    2020年11月10日,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推出的特展「設計與奇思:裝飾之自然本源」在西岸美術館拉開帷幕。 展覽討論了「裝飾」在現當代設計中的作用與演變,它不僅為設計、手工藝和數字世界之間構建了一場新穎的對話,並打開設計品「奇思」的維度,為公眾理解裝飾、設計與藝術三者的關係提供全新視角。
  • 寒假的正確打開方式,西岸美術館親子活動限時開啟啦!
    小朋友們可以展開想像,創造神奇可愛的海洋生物和節日裝飾,並展示在美術館的各個角落,將「海底世界」延伸至整個美術館,一起為冬日的美術館穿新衣,注入活力,傳遞溫暖和快樂。 活動時間:2020年1月11日-2月9日,每日15:00 活動地點:西岸美術館B1智造展廳-遊樂場 報名方式:現場免費預約,每場8組家庭,約滿即止
  • 兒童節,讓我們隨著藝術大師的韻律去西岸美術館深呼吸吧
    以下文章來源於西岸美術館 ,作者六一快樂的 西岸美術館上海市徐匯區龍騰大道2600號西岸美術館 X 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Centre Pompidou x West Bund Museum Project 2019-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