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展覽「靜默長假」在上海西岸美術館開幕。這是上海西岸美術館自疫情以後的首個展覽,也是西岸美術館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之外,獨立呈現的展覽
。
展覽的概念源自今年上半年的疫情所導致的全球範圍的停滯,疫情對於藝術家創作狀態的影響以及由此引發的反思,展覽聚集9位中國當代藝術家在過去的幾個月間所創作的作品。
「靜默長假」展覽現場,西岸美術館提供
澎湃新聞記者看到,在美術館一樓的展廳0,9位藝術家以各自的視角和風格記錄了過去的「長假」中的所見所感。郝亮的繪畫取自南北朝時期文學家虞信的《枯樹賦》,幽暗清冷的畫面展現了藝術家眼中因疫情而變得了無生氣的城市街景。就在這幅作品旁邊,陳飛的《靜物》則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日常生活裡充滿煙火氣的蔬菜瓜果隨意散落在桌面上,與眼下充滿活力的夏日不謀而合,他將生命力加諸於這些平常之物,藉此來承載人的喜怒哀樂。
陳飛,《靜物》
施勇的新作《2020新「抽象」字體研究——全 王 求 化》反思了疫情對於全球生活造成的變化。「隨著疫情的發生,世界各地的聯繫斷開,又各自閉合,各自為營,彼此之間產生了隔閡,」施勇告訴澎湃新聞,他將「全球化」的漢字進行拆解,將閉合的壁畫構成新的字體,以此來反映世界所發生的變化。「疫情當然對我的創作帶來了影響,過去我也研究文字詞語上的概念,但是現在不得不面對更加切實的問題。過去的也許回不去了,我們只能迎接新的可能性。」
「靜默長假」展覽現場,西岸美術館提供
相比於施勇所感受到的變化,藝術家張洹試圖在特殊時期裡探討某些永恆的主題。此次展覽展出其作品《愛No.9》,在他看來,「愛」是宇宙間一股永恆的力量。在這件作品中,紅色佔據了白色的畫布,流暢的筆觸在畫面上留下顏料駐足的痕跡,紅色之間仿佛相互牽引,張洹解釋道,他不想明確作品中具象的物件,更想表達背後的思考。「新創作的這批畫和任何外物都沒關係,只和我自己內心深處有關。」
張洹,《愛No.9》
陳維,《破裂球場》
在「靜默長假」中,藝術家陳維與程然呈現了他們一貫對於藝術多媒介的探索。陳維的《破裂球場》攝於他北京的工作室內,在他的作品中,攝影圖像與裝置合二為一,他試圖構建一個特殊的「舞臺」,去表達臨時性與脆弱性。此外,他還展出了《故障》系列的兩件作品,從一塊巨大的豎起的鐵板前面看去,能隱約看到反射在牆面上的光線,走到鐵板的另一面,不斷變化的LED燈光讓人頭暈目眩,讓人聯想到疫情中表面的停滯與其背後更多的「暗流」。「我們都被巨大的情緒籠罩著,被隔離,像是滯留在世界的暗面,」陳維這樣解釋自己的作品。程然的《惑》結合了影像與3D裝置,這件作品是藝術家與演員劉嘉玲之間的合作,由於疫情,許多流程因此而被搬至線上。藝術家呈現了一個被遺忘在網絡深處的世界,在他鋪設的這場看似夢幻和超現實的旅程中,貫穿始終的主題「惑」卻使人想到現實,面對自我。
「靜默長假」展覽現場,西岸美術館提供
黃宇興和賈藹力都將個人的經歷與情緒投射到了「山水」之中。黃宇興的《雉雞嶺》對中國傳統文人風景中經典的山水與樹木做了變形,並融入日本浮世繪的元素,以無比鮮豔的色彩展示他對於生命、死亡和時間的思考。賈藹力的《山與曲線》源自他去年前往滇藏線拍攝的雪山照片,在這件作品中,雪山的油畫被置於一塊玻璃之後,讓人聯想到杜尚的《大玻璃》。在整個裝置中,線條與色塊在整個裝置中和畫面前後層疊並呼應,藝術家在此試圖探討何為在場,何為缺席。
黃宇興,《雉雞嶺》
賈藹力,《山與曲線》
在展覽中,藝術家們大多延續了以往的藝術語言,而特殊時期給他們的藝術表達帶來了新的內涵。丁乙的《十示2020-11》延續了他的「十字」符號,作品以青色、檸檬黃為主色調,輔以灰白,並融合了點彩畫的技巧,由此產生的色彩效果更多地表現出一種「希望」。在疫情期間,丁乙仍盡力每天去工作室工作,他的工作室位於西岸,因此見證了這一帶的變化:「從最開始園區半封閉完全沒有人員進出的狀態,到後來美術館和畫廊慢慢重新開門,直到現在遊客重回西岸,有的看展,有的在黃浦江沿岸休閒。尤其是最近,到了周末,西岸一帶就有好多人野餐和運動。這個場景讓我想起了喬治·修拉的《大丸島的星期天》。」
在上海,美術館等藝術機構正在重新活躍起來。當西岸美術館迎來「靜默長假」的時候,也意味著城市中這場特殊的假期已經走向結束。事實上,除了此次的9位藝術家群展,明天起,美術館還在其為兒童專設的「遊樂場」區域呈現親子展覽「穿越」。作為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合作項目的一部分,由法國藝術家弗朗索瓦絲·佩特羅維奇帶來的大型裝置作品將使更多的大人與兒童進入美術館。
展覽「靜默長假」持續至9月26日。展覽「穿越」持續至12月27日。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