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篇文章講了個笑話,說北京4歲小孩1500個單詞量不夠。
結果,育兒戰略忽悠局的一個媽媽有超乎我意料之外的反應。
按我來說,合格的雞娃必須達到以下的標準:
1歲要會四則運算
2歲要會漢字1000個
3歲要會單詞3000個
4歲要會韋達定理
5歲要會牛頓力學三大定律
6歲要讀完四大名著
7歲要會七步成詩
這才叫真正的雞娃!會點英語單詞,算什麼!
我在開玩笑,就算有這樣的孩子,也沒有這樣的父母。
今天的家長總是喜歡看別人怎樣,如果別的孩子做到了,自己的孩子沒做到,就會焦慮。這種起跑線上的焦慮,很大程度是毫無理由的。
孩子越小,潛力越大。
我講了這句話好多遍。它來自一本震撼人心的好書《思考文化醫學》,強烈建議你買來看。它講了文化的力量,母愛的力量,信任的力量,信念的力量。
知識有時候不會帶來力量,反而會削弱我們的力量。
上面這個孩子,4歲半不會英語、不會數字,在我看來是非常好的事。因為他的潛力還沒有被消耗,我4歲半的時候也是什麼都不會。然後我5歲半上一年級了,後面讀書一路順風順水。
學得早,不如學得巧。有些事情,不是越早做越好,起碼學英語、學數學和所有具體的知識,我認為不需要提前學習。因為太早學習,一般孩子的理解力達不到,就是走個過場,沒有實質的進步和突破。這是一張白紙,畫了東西,孩子部分的潛力就沒了。
這是一種觀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自己的經歷讓我認為留白是很好的做法,還未上學的孩子應該儘可能地玩,不需要去學具體的知識。學習具體的東西,會幹預其它的東西。
現在我們對天賦和知識的理解有些偏頗,認為是具體的東西,包括畫畫、音樂、英語、數學、語文等等。但是,溝通、觀察、探索、反思能力,這些是不是天賦?解決問題的方法,總結經驗的方法,是不是知識?
這些綜合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東西,現在的家長關心的比較少,而它們從具體的知識中學不到,需要從豐富多彩的生活經歷中學來。而我認為,這才是最具潛力價值的。有這些基本素質的孩子,學啥都能學好。
我講這些的原因,旨在提醒焦慮的家長相信自己的孩子。應有的潛力不會因為學得晚、學得少而消失,但會因為家長的絕望而消失。孩子很敏感,心態情緒,不用嘴巴說,就能感覺出來。做個積極樂觀的家長,孩子一定也很積極向上。
我講講我媽的例子。
我的耳朵長得比較奇怪,耳廓是向外折的,又很小。頭大,還扁頭,然後我伯母就跟我媽說「異生」,接近怪胎的意思。出生時難產差點把我媽帶走,過了一天一夜出來時頭上還長了個異常的大包。我媽很傷心,但我小時候一直都不知道這些事,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初中不長個,上初三也還不到160,班裡男生最矮,我媽一直擔心,卻啥都不說。我自己著急,她還讓我別急,說後面會長的。
其實我的成長過程波折非常多,被開水淋到腳,從樓梯滾下來,被人拍磚頭,甚至差點死掉。包括家裡小時候的條件很差,穿得很寒酸,但是我媽從來沒有表現過任何絕望或者低落的樣子。就算穿著我媽自己做的很土的衣服,我感覺自己還是班上最靚的崽。
當然長大了之後,我逐漸意識到不是這麼一回事,我確實有很多缺點,不如別人的地方。這讓我在青春期之後,氣質變得憂鬱,甚至自卑起來。但是我媽給了我足夠多的空間,去培養對抗這些東西的潛力。上了大學之後,我就慢慢走出來了。
我今天看事情非常樂觀,相信天無絕人之路,相信自助者天助之,根源應該就是來自家裡的樂觀精神。這些年來面對各種難關,我沒有一次投降的,總是咬咬牙都挺過來了,變強了。
你們有空可以看看《好身材從心出發》,我寫的健身書,講了我怎麼改變身材的過程和心態轉變。我是如何在簡陋的條件中,慢慢創造一些新東西出來的。我有很多方法,但首先是我有強大的信念,才能支撐著我不斷學習、不斷挑戰自己、突破自己的極限。沒有方法,我就繼續找,一定要找到方法。
不能說「沒有我做不到的,只有我想不到的」,但可以說「只要我想做,我有能力做,我就能做到;不會的東西,我想學有時間學,就能學會」。不知不覺,我已經寫了3本書。我想寫教育學習的內容,7月開始到現在就寫了70多篇文章了,越寫越有勁,甚至開了新的教育課程。我的人生目標清單裡,可以再加一個「教育家」。
很多人說我熱情溫暖,其實我是從臭水溝裡、瑟瑟發抖爬出來的孩子(小時候真掉過門口的臭水溝)。這個成長過程,就是我發揮潛力的過程。
雖然也是一把年紀了,但明顯我還有很大的潛力沒有發揮出來。任何一個十幾歲的少年,都比我的潛力大,更何況是只有幾歲的小孩。
家長應該給自己的孩子灌輸這種信念,「你有無與倫比的潛力,你不比誰差」。
今天的環境其實是非常惡劣的,競爭太多,比較太多,虛邪賊風太多,沒有強大信念的孩子,很容易會被摧毀。
真正重要的東西不在於具體的知識,而在於信念。知識也許會被遺忘,但信念永不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