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如果你了解歷史會發現,1980 年代前,中國幾乎沒聽說過「抑鬱症」患者。為什麼當下這麼多中國人忽然「得上」了抑鬱症?
1980年,當時湖南一所精神病院接待了361名病人,其中36%的人被診斷為「神經衰弱」,只有1%是抑鬱症,儘管他們的症狀差不多。
當時大部分神經症都被「誤診」為「神經衰弱」,其實後來精神病學家反思,當時被診斷為神經衰弱的人群中,好多其實就是抑鬱症等神經症問題,所以實際上抑鬱症並非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問題。
當下抑鬱症幾乎成為了我們的時代病,無論是現實中還是電影橋段裡,抑鬱症相關話題越來越多。
根據數據來看,截至2019年12月:
新浪微博「抑鬱」相關話題累計閱讀4.5億;
百度「抑鬱」相關貼吧累計發帖2700萬;
知乎「抑鬱」相關問題關注量82萬。
關於抑鬱症,我想當下大概很多誤解就是:把抑鬱症當作抑鬱情緒看待。
比如一些無知的人會說:「就你還抑鬱?我每個月房貸這麼多,我天天抑鬱,是不是我也有抑鬱症?」
要知道每個人在一生中都可能會經歷抑鬱心境,但抑鬱心境並不等同於抑鬱症。
抑鬱症是一種心境上的障礙,前者雖然也會給人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但是並不會損害個體的社會功能,影響程度沒有後者嚴重,相對而言,也更容易恢復。
那麼究竟一個人為何會成為抑鬱症呢?我這裡從這幾個角度來分析:
現代藥學有個基本的觀點:即便一種疾病的病理機制尚不清楚,如果有某種藥物被證明有效,它仍然有機會用於臨床,並且可能會幫助科學家倒推病理。
抑鬱症的腦神經遞質說法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盛行,「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類藥物的發明為讓抑鬱症成為生理疾病做出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一開始藥廠發現抗抑鬱藥物的推廣受挫後,轉而視角瞄向了科研方面,面對這種情況,葛蘭素史克幾大廠商開始推行「疾病科普」。從 80 年代 SSRI 藥陸續上市起,有關抑鬱症的論文出現了井噴。藥廠幫助這些科普論文傳播,也資助行業權威研究這些藥物。
圖解:Pubmed資料庫中每年發表的關於臨床抑鬱症(clinical depression)的論文數量
最終醫生和患者逐漸接受「抑鬱症是一種生理疾病」這一概念。也就是說,抑鬱症的廣為人知免不了社會構建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生物學傾向的心理學家認為,情緒的本質就是生理反應。通俗一些說就是,生物學認為,人所有的情緒思維都是源自大腦。
研究者開始針對各種情緒與我們大腦神經遞質之間的聯繫,經過這麼多年產生了無數假說與成果,目前來看:
5-羥色胺:增強意志力和動機、積極性,改善情緒;
去甲腎上腺素:促進思考和注意力集中,增強應對壓力的能力;
催產素:促進信任、愛和聯繫感,減少焦慮;
褪黑激素:改善睡眠質量
從生理學來看,緩解抑鬱的辦法我歸納這些:
1、抗抑鬱藥物,因為好多關於抑鬱的生理假說都是源自抗抑鬱藥物發明,所以抗抑鬱藥物是一個改善腦神經遞質的方法。
2、運動,我們參加一些有氧運動時會分泌多巴胺,如果你條件允許,儘可能參加團體運動,因為社交的壓力可以促使我們鍛鍊。
3、曬太陽,研究發現,陽光可以幫助機體釋放5-羥色胺,並且可以改善褪黑激素的釋放。
4、和愛的人擁抱,合適且溫暖的擁抱可以促進大腦分泌催產素,減弱杏仁核(掌管負面情緒)的反應。
認知心理學認為,決定情緒的並非是事件本身導致的,而是人腦對這件事的加工導致,通俗地說,影響我們的並不是這個世界,而是我們看待世界的認知。
心理學家艾利斯曾提出了一個經典認知理論——合理情緒療法。
誘發事件——情緒產生的間接作用【A】
個體對此產生的信念——情緒產生的直接原因【B】
誘發事件產生的情緒結果【C】
利用「ABC理論「應對生活中發生的事情
上述例子中一個人著急上班趕車,結果車次還是誤了,這件事不能改變,但是人們對這件事的態度會出現各種類型,如果我們對待這件事看法是積極的,那麼情緒就會好,如果看待這件事的態度是消極的就會差。
對此他認為,「人不是為事情困擾著,而是被對事情的看法困擾著」。
所以一個人產生抑鬱,大概率是認知出現了問題,當我們一直採用消極的思維方式去認識世界時,就好像給世界加上了一層黑白的消極濾鏡。無論眼前的世界多麼五彩紛呈,這種認知方式都會給它們刷上一層灰色。
比如常見一些不合理認知有:
糟糕至極:把所有問題都往最壞的地方想,毫不考慮客觀現實。比如身體稍微哪裡不舒服,就聯想自己身患絕症。
罪責歸己:把不好的事情的發生都歸責於自己——「這一切都怪我」
非黑即白:思想非常極端,認為事物只能是A或者B,忽略中間地帶
從認知心理學角度來看,緩解抑鬱就需要從這幾個角度著手:
1、接納不完美,這個世界本身就不是按照我們的意志發展的,所以任何事情都不會出現絕對順心和完美,所以改變對世界的態度是走出抑鬱的第一步。
2、給自己打氣,深陷抑鬱的人會極其消極看待自己,在生活中合理給自己加油打氣是緩解抑鬱的重要方法。
3、嘗試接受心理治療,一個人檢驗自己的負面認知然後去修復的確很困難,這個時候找一個有經驗的心理諮詢師會事半功倍。
最後我想說,關於抑鬱症的成因是極其複雜的,沒有一個學說可以把完全涵蓋抑鬱症的成因。
當下中國的抑鬱症治療環境有些過度重視藥物,當今中國抑鬱症的高發,基本上是診斷帶來的增長。曾經的「神經衰弱」「胸悶氣短」以及許多類型的「多愁善感」,現在都合併到了抑鬱症中。
(⭐️優質心理學和心理成長社區,這裡會每日分享優質心理學和精神衛生知識,大家一同成長討論吧!)
這波增長的浪潮,發達國家在幾十年前就經歷過了。現在,他們似乎正在走向問題的反面:試圖用藥物解決一切煩惱。
寫下這篇文章是希望人們可以從更多視角來理解抑鬱,因為抑鬱不僅是一種疾病,也是人性深處一個謎。
⭐️更多心理療愈文,可以參考我的學習經驗:
↙↙點擊連結閱讀更多文章,推倒阻礙改變內心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