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視電影從上個世紀60年代就走入了美國家庭,而在中國,觀眾對電視電影的接觸比美國整整晚了30年,與美國相比中國的電視電影產業以及整個文化產業在規模上都相去甚遠。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的今天文化產業作為「黃金產業」,往往能夠在經濟蕭條時期成為文化與新技術融合的重要契機,從而逆勢發展,並帶動其他產業走出困境,因而備受矚目。電視電影是文化產業的微觀縮影,對照中美電視電影歷程,對了解中國文化產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大有裨益。
中美電視電影發展源起
「電視電影」(made-for-TV movie)的概念最早誕生於上個世紀60年代的美國,它產生於電影觀眾試圖呆在家裡觀賞故事片首映(first-run theatrical motion picture)的動機或需求。1961年9月NBC電視臺開播了「NBC周六晚間影院」(NBC Saturday Night at the Movies)欄目,它是第一個連續在周末黃金時段播出彩色長片的電視系列節目,片源來自大的、知名度高的電影製作公司,多為那些電影公司之前拍攝的低成本電影,或者年代久遠的且被認為不適合走院線的,從而未能在影院公映的電影。「NBC周六晚間影院」的開播,被認為是電視電影的早期嘗試。很快其他媒體看到了這種形式的強大生命力,並紛紛效仿NBC,開播了各自的晚間影院,這導致了片源的供不應求,提供片源的電影製片廠短缺。第一部為電視電影而拍攝的影片《看他們怎麼跑》(See How They Run),被公認為是第一部電視電影作品,1964年10月7日首播於NBC電視臺。先前還有一部Lee Marvin,Ronald Reagan主演的《殺手》(The Killers),也是為電視電影而拍,但由於NBC認定這部電影太暴力不適合在電視上放映,而戲劇化地被環球電影公司(Universal Studios)搬上銀幕,公映於各大影院。從此,電視電影作為一種產業,在美國迅速崛起。
如果說電視電影或美國的電視電影最初產生於一種自發的市場需求,那麼我國的電視電影業則興起於政府的規劃與激勵。
還記得上個世紀90年代中央電視臺的《正大綜藝》欄目,除了精彩的主持節目外,後面播出的「正大劇場」也常常成了觀眾守候的對象,這個欄目每周呈現一部精彩的外國電影,比如《神探亨特》。這就是我國最早引進的一批美國電視電影作品,它們對我國觀眾了解和接受電視電影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995年,中央電視臺第六頻道——電影頻道開播,人們開始得以在電視上收看電影。僅1995年到1996年的一年時間裡,CCTV6為滿足電視觀眾收看電影的需要,購買了2200多部電影,約佔建國後至當時國產影片總量的61%。
1999年,電影頻道開始自行製作電視電影,並於春節期間播映了我國首部電視電影作品《歲歲平安》。此後,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節目中心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資金拍攝100部至120部左右電視電影作品。2000年,中國電影「金雞獎」設立了最佳電視電影獎;2002年,大學生電影節設立了電視電影專項獎;2001年,中國電影「華表獎」設立優秀電視電影獎、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中心專為電視電影設立了評獎項目——電視電影「百合獎」,以激勵電視電影創作迅速增長。到2008年年底,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已經累計出品了電視電影作品1100多部。
中美電視電影的運營方式與規模影響
在美國,市場一直是電視電影製作和運營的強大推動力,資源配置由市場調節,通常為大公司小製作,內容、題材多為當下熱點問題。製作上強調結合新興技術與降低成本。運營上強調收視率與廣告支持,從而獲得可觀回報。與中國的CCTV6一樣,美國電視電影也有專門的播放頻道如Hallmark Channel,Lifetime和HBO。不同的是中國的電視電影業從CCTV6開始,美國則是先有了電視電影業才應運而生了HBO。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很多優秀的電視電影作品在美國社會引起了不小反響。1983年11月20日美國ABC電視臺播放了影片《次日》(The Day After),它可能是迄今為止收視率最高的電視電影作品,據統計大約擁有一億名觀眾。這部電影描述的是美蘇核戰後的美國社會,以當時人們關心的時事為主題,受到了廣泛關注。另一部廣受歡迎、評價頗高的電視電影是1971年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執導、Dennis Weaver主演的《決鬥》(Duel),像《決鬥》一樣質量與聲望的影片在歐洲和澳大利亞都是在影院公映的,而在美國只有限定的幾個地方可以公映這部電影,《決鬥》在電視上公映後,為史匹柏贏得了廣泛讚譽。
美國一些好的電視電影作品會憑藉電視公映的成功躋身院線,或者以系列片或其他各種形式,帶來連續收益。1971年推出的電視電影《布萊恩的歌聲》(Brian's Song)就是在成功於電視上播出後,得以在影院公映,並於2001年被重新製作拍攝。通常一部好的電視電影作品後來會被拍成系列影片,其實是電視電影最早啟用了系列電影的模式。有時候電視電影可能為一部成功故事片的續寫,例如《雙親陷阱》(The Parent Trap series)系列影片的第一部就是在影院公映的,而《雙親陷阱》2、3、4(The Parent Trap II, III and IV)則為電視電影。還有一部電視電影《Sabrina, the Teenage Witch》取得高收視率後,一檔電視節目開始用這個片名命名,並選用了同一位女演員Melissa Joan Hart做主角,成功地實現了收益延續與擴展。此外,電視電影也經常被用作過往故事系列「重聚」的途徑,如影片《Return to Mayberry》和《A Very Brady Christmas》。有時候,一部長期上演的電視系列片是以電視電影為基礎的,電視電影與電視系列片同步進行(這與上面提到的「重聚」專輯絕非一題)。
由於電視電影投入預算小,無法像院線電影那樣以視聽的震撼效果贏得觀眾,但它們有自身的法寶,它們能夠對社會當下的各種焦點事件迅速地做出反應,以現實作背景題材,憑藉新的數位技術成果和靈活的形式,以低成本完成高精神品質的作品,從而獲取可觀收益。如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一批取材於美蘇論戰的電視電影極具實效特徵。1996年的電視電影《If These Walls Could Talk》則講述了上個世紀50年代、70年代、90年代處理墮胎問題的不同方式和態度,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了HBO收視率最高的電視電影。
有人說上個世紀美國的「電視電影比那些稀有的史前古器物更受人矚目」。美國電視電影的製作網絡趨向於低投入,劇本通常類似故事系列片中的單一段落,或用來「兌現」人們對當下熱點問題的好奇,比如說Amy Fisher的電影。播出時,電視電影會在扣人心弦的精彩部分適時出現商業廣告,已成功獲取收益。
電影基本依賴少量預算和有限的錄製設備,即使是史匹柏的《決鬥》這部製作精良的作品,演員投入也相當有限(除了織布工外,所有參演者均屬於小角色),而大部分戶外射擊場所都是沙漠。電視電影注重敘事情節,採取線性發展模式,人數少團隊小是電視電影拍攝的特色,而且很少採用花費昂貴的特技。通常製作者們用廉價的錄像設備取代電影錄製機進行拍攝。在低預算和不發達的拷貝手段下,各種各樣的技術手段被用以為電視電影「添油加醋」,如音樂視頻式蒙太奇等。儘管有時候技術手段的運用甚至很荒謬很極端,如美國電視臺USA Network上映的令人毛骨悚然的《Wheels of Terror》。但不管怎樣,數字視頻(digital 24p video format)由於有了電視電影市場而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近20年來,美國典型的電視電影質量出現了歷史新低,多數影片成為了源於小報頭條的「快餐」產品,如Amy Fisher事件,竟由此產生了3部電視電影作品。近期典型的電視電影情節聯合了包括「disease of the week」或家庭暴力等類型影片。電視電影精神品質的下降,是導致美國電視電影業衰敗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說文化產品的核心是文化內容,文化內容的質量決定了文化產品的成敗,只有高精神品質的電視電影作品才能取得良好的社會影響和收益。
中國電視電影的規模還停留在小公司小製作,雖然目前產量高了,但質量、效益、社會影響力還遠遠不夠。大導演一般不會製作電視電影,而CCTV6目前還不會吸引上億觀眾來欣賞電視電影作品,沒有美國那樣成功的案例可以一次開發、多次利用、反覆收益。
美國HBO播放的電視電影以高品質贏得了普遍好評,一些評論家甚至稱那些作品超過了時下上映的電影,其中一些獲得了艾美獎(Emmy Awards)。近期HBO播映的著名影片,有《天使在美國》及其終結篇。跟HBO相比,CCTV6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卻未能產生更大的公共影響。高度碎片化、產量虛高、產品的粗放,是當前中國電視電影業普遍存在的問題。
關於中國電視電影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考
美國的電視電影業,總結起來其發展模式如下:
觀眾需求→
電視電影業產生→
大規模製作公司的發展壯大→
相關產業鏈發展(數位技術)→
多產業盈利
由市場需求產生的電視電影業,發展壯大了一批跨國產業公司,在其本身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延伸並帶動相關產業鏈共同發展,例如數位技術、傳媒產業等,從而帶來多產業的合作和共同收益。
相對而言,中國的電視電影業發展模式為:
政府規劃→
電視電影業產生→
藉助政府投入分散發展→
小集團盈利
作為自產自銷的中國電視電影,其資金投入、製作管理、藝術質量均由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節目中心電視電影部嚴格把關,經審核後布置國內中小型民營公司擔任製作方。如今,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已培育了一個較為專業、穩定的電視電影「製作基地」,但正是由於所有拍攝電視電影的製片廠或民營電影公司要圍繞電影頻道的要求進行生產,因而在中國電視電影發展模式上存在市場活力不足的現狀。電視電影作品一般擁有著較為穩定的傳播渠道,缺少了市場需求的動力,沒有了銷路的擔心,質量問題應運而生。
與中國其他文化產業一樣,電視電影業應該從「輸血輸液型向造血造液型」轉變,從GDP的消耗向GDP的獲取轉變。現在中國文化產業存在行業、環境、區域等壁壘,在封閉的情況下自我競爭,因此存在數量多、規模小、實力弱、產業集中度低等問題。因而,中國文化產業需要結構調整,使行政化資源配置向市場化資源配置轉換,提高文化產品的精神質量,加強產業與產業間的聯動,鼓勵個人創作,增強案例研究與數據分析,爭取一次開發多次利用,改變大企業不強,小企業不專的現狀。要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環境從封閉到開放轉變,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動力從體制性激勵到市場性激勵轉變,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規模從外延式數量增長到內延質量效益上增長,使中國的文化產業真正能夠在經濟危機的時候逆勢發展,帶動其他產業走出困境。
作者: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