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複習既不是「炒冷飯」,更不是漫無邊際的「題海戰」,關鍵在於找到有效的複習方法,方向比努力重要。科教新報·新湖南客戶端特邀雅禮中學歷史高級教師劉秋祥,實例講解如何把握歷史科目命題方向。
本期嘉賓:劉秋祥,雅禮中學歷史高級教師,湖南省特級教師評選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專家;湖南省教科院特聘教研員;湖南省中學歷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沙市教科院兼職教研員;《湖南教育測量與評價》名師在線欄目的歷史名師。
新冠疫情以來,學校延遲開學,在距離高考的時間越來越近的時候,是廣大考生複習最艱難的時候。儘管走過千山萬水,依然需要跋山涉水。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高三複習既要低頭拉車,更要抬頭看路。既要腳踏實地,也要仰望天空。
一、關注頂層設計,明確備考方向
高考命題全面突出「三位一體」的核心功能:強調「立德樹人」的育人功能,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法治國理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大考生感悟中華文明,認識歷史發展趨勢。突出「服務選才」的核心功能。當今國際競爭需要創新性學習型人才,命題關注與高校課程密切關聯的內容,突出對「學習潛能、創新能力」的考查。體現「引導教學」的反撥作用。命題不拘泥於不遷就教學,注重考查對學科體系的把握,突出考查歷史學科能力和素養。
深化高考考試內容改革,著重考查:「必備知識」,關注考生進入高校學習所「必備」的知識,即與高校課程密切關聯的內容( 如社會史),注意反映學術研究的新動態和新成果,滲透學科思想和方法。「關鍵能力」,即獨立思考能力(新材料、新問題、新答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科素養」,在本學科內所具有紮實的學科觀念和寬闊的學科視野,歷史學科著重考查運用唯物史觀、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的思想方法,考查對重要歷史真相的了解程度。「核心價值」,即知識積累和素質養成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學科特有的區別於其他學科的、最基本最持久的價值概念體系和信念。如愛國主義、以史為鑑、古為今用等。
二、領悟高考試題,認清命題特色
1.情境化——運用史料還原情境,主幹知識常考常新。
(1)主幹知識遷移考。近幾年的命題風格,將學科主幹知識作為能力考查的主要載體,其考查的都是具有借鑑價值和現實意義的重大史實,考查對歷史主幹知識掌握的深度和廣度。如2019年全國卷Ⅰ第30題考查毛澤東1940年發表的《新民主主義論》。
(2)依託史料創新考。高考材料型試題一統江山,以材料為命題的主要依據,文字材料、圖片材料、表格材料被大量引入試題,「題在書外,理在書中」已成為歷史高考的常態。表面上看新材料、新情境、新問題超越了教材,實際上從能力考查的角度來說,則是考查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如2019年全國卷Ⅰ第35題引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藝術群體「達達派」,考查現代主義美術。
2.前沿化——滲透學科核心素養,命題形式靈活多樣。
(1)學科素養引領考。高考命題秉承立德樹人的宗旨,強調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大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特別是加強了對時空觀念的考查,2019年試題進一步淡化了對具體史實的考查,突出了對歷史事件發展脈絡、因果關係和整體性認識的考查。如2019年全國卷Ⅰ第33、34題都是以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的形式考查拉美獨立革命和工業革命。
(2)能力方法靈活考。高考命題往往會出現非「常規」的考查,通過對歷史階段特徵的顯現,強化對歷史概念與外延的考查,既符合「論從史出、史論結合」類試題設計的基本要求,也落實了「發現歷史問題、論證歷史問題、獨立提出觀點」能力的考查要求,很好地踐行了檢測和選拔功能,有利於高校選拔新生和中學實施素質教育。如2019年全國卷Ⅰ第26題唐代的社會風尚,都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體現了能力方法靈活考。
3.主題化——古今貫通、中外關聯,注重能力、學以致用。
(1)古今貫通綜合考。高考命題著眼於如何才能用有限的題目提高試卷評價的有效性和全面性,通常的做法就是儘量擴充每一道試題所涵蓋的知識點。確定一個主題,通過一段或幾段材料,打破模塊、時代、區域的界限,古今貫通藉以考查縱向的知識聯繫。如2019年全國卷Ⅰ第41題1950-1980年中國、美國、蘇聯、日本鋼產量變化,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鋼鐵行業的發展。
(2)中外關聯對比考。高考命題強調綜合能力的考查,突出中外相關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繫和比較,尤其是中外歷史上社會轉型期的重大事件。要求考生在獲取材料信息的基礎上,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思考和解答,強化對考生概括、說明、比較和評價等綜合能力的全面考查。如2019年全國卷Ⅰ第41題1950-1980年中國、美國、蘇聯、日本鋼產量變化,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鋼鐵行業的發展。
4.探究化——秉承傳統變中求新,引領課程改革方向。
(1)社會熱點隱性考。從社會現實問題出發,把歷史與現實有機結合,強調鑑古知今,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和社會價值觀,隱性考查社會熱點,頗受高考命題專家「青睞」。如2019年全國卷Ⅱ第29題隱性介入五四運動100周年,凸顯愛國主義精神;2019年全國卷Ⅱ第31題考查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突出「三農」這一傳統社會熱點;2019年全國卷Ⅲ第24題引入「教民親愛」「教民禮順」等儒家經典,強調傳承中華文明,增強文化自信。
(2)觀點論述開放考。滲透開放理念類的高考試題,鼓勵多角度、創造性地思考和解決問題,要求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歸納、論證歷史問題,獨立探究歷史問題,引領課改方向。如2019年全國卷Ⅰ第42題以錢穆關於對「國民」「國史」的認識,體現歷史使人明智,引領考生關注時代主題。
三、整合教材要點,構建知識網絡
廣大考生的複習不能脫離課本,要注重基礎。教材中的知識點、歷史史實再現上、歸納總結上、比較分析上、判斷評價上,挖掘隱性知識內容。如:古代經濟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時期經濟政策的調整,再從農業、手工業、商業各方面分析經濟發展情況。如唐朝經濟:先分析總體的重農政策,唐初恢復經濟的措施,如均田制、租傭調製等;再分析農業如生產工具的改進,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糧食布帛、人口增長等;手工業的絲織、陶瓷、造紙技術及布局;城市商業的繁榮、民族、對外貿易的發展等。從總體發展情況分析,商品經濟仍然微弱,南北經濟趨於平衡、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擴展等。
這個階段的複習要求通史複習,注重雙基。縱橫聯繫,構建知識網絡,專題複習,重點突破,全面提升訓練水平,訓練到做到由會到熟,由對到快,由點及面,這一輪要忌「散」忌「重」,此時學生增分相對會較快,但要注意起伏也很正常。將歷史知識概括、簡要化,將教材主幹知識「由厚變薄」,突出面和線,以面、線適當帶點,做到綱舉目張。如: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索的過程。
四、注重方法培養,提升解題能力。
1.掌握答題規律,贏在文綜高考。歷史分析「公式」答題模式:
(1)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①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②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③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
(2)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①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②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
(3)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①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藉口等); ②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③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繫滲透,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2.掌握共性知識,爭取答題正確。如影響或意義=(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深遠影響……
(1)經濟影響=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如第三次工業革命影響:極大提高社會生產力;促進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世界經濟格局多極化等等。
(2)政治影響=格局+制度+體制+政權+政策+階級+民族+…… 如十月革命的影響:改變世界政治格局;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實現無產階級專政;鼓舞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標誌著世界現代史的開端等。
(3)文化影響=思想+科技+教育+文學藝術+……如兩次鴉片戰爭的文化影響:「西學東漸」、產生「中體西用」思想、引進西方近代科學技術、發展近代教育、愛國主義文學興起等。
我們廣大的考生,現在既要面對疫情帶來的壓力,又有高考這座大山,每位即將高考的學子都要在尋找平衡。美國教育學者布魯納說:「學生的最好的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還有一句名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基礎題,全做對;一般題,一分不浪費;盡力衝擊較難題,即使做錯不後悔」。這是應該面對考卷時答題的策略。 既然生活給予我們考驗,命運之門在向我們召喚,那我們就不畏艱險,攻堅克難,打贏屬於我們的勝利!
[責編:曾璽凡]
[來源:科教新報·新湖南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