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29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導,赴美創業的華人,大多要經歷一段「居無定所」的時期,長期處於漂泊狀態者畢竟是少數,而長期無家可歸、流浪街頭的人則更是少數中的少數,為此不少華人往往因在街頭乞討流浪人群中看不到同胞的身影而沾沾自喜。可實際上,無論是在洛杉磯的遊民區還是在華人聚居的小城市中都存在著一批華裔流浪人群。這群流浪者多因在美居留身份問題而無法得到政府的福利,因而只能依靠教會或慈善機構的救濟勉強度日。雖然活得艱難,可他們仍頑強地生活著,因為心中依然有夢。
華裔偷渡客 在美漂泊25載
出生在印尼的華人王善君(化名)因其女友幫人買汽車受騙,來到報社找記者伸張正義。他是個無家可歸的人,經常花1元錢在便利商店買個甜甜圈,然後坐在座位上慢慢地吃。他常常坐在這種方便店的硬塑料椅子上「忍」上幾小時,就算睡過覺了。
一隻手拎一隻可循環使用的購物編織袋,另一隻手上是兩隻塞得鼓鼓的一次性購物塑膠袋——這是老王在美漂泊25年的全部家當。他面色還算健康,只是雙眼通紅,像是得了嚴重的角膜炎。老王很直爽,什麼都肯講,但一再叮囑不要用他的真名,他怕文字發表後家人、親友看到笑話。
老王的父親早年從中國到印尼做教師,而他從小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在學校,他學習了漢語,老王的英文很好,只是帶有濃重的印度人講英文的口音。
就怕別人說「我要叫警察」
1986年,老王從印尼申請到去加拿大的旅遊籤證,曾在溫哥華小住。在當地一名越裔的指引下,他乘坐汽車到了郊外的山上,在一處人煙罕至的美加邊境交界的地方,老王順利地越過了鐵絲網,從溫哥華來到美國的西雅圖,然後又乘汽車到了舊金山。
可當時舊金山工作不好找,老王又乘灰狗巴士跑到了洛杉磯。經華人開辦的職業介紹所介紹,老王曾去過許多中餐館做工,還開過無照計程車,也曾在工廠、商店及華人超市打過工。因為沒有合法移民身份,老王受過許多人的欺辱。
才到美不久,老王便到維吉尼亞州的一家中餐館打工。老王遠道而來,懷揣著一個夢:餐館的華裔老闆說,到他那裡打工可辦綠卡。為了辦身份,老王每月被餐館老闆扣掉800元工資。那裡的中國人很少,如何辦身份的事無處詢問。三四個月後,工資已被扣掉了幾千元,可辦身份的事從未聽老闆提起過。一天,老王鼓起勇氣問老闆辦移民身份的進展情況,老闆聽說問身份的事,臉色驟變,說:「你是非法移民,我要報警。」老王聽後,一切都明白了,趕緊跑掉了。
年老體弱 以上「發財團」為業
從外表很難判斷老王的具體年齡。老王說,他以前常在中餐館打工,可現在體力不行了,沒人要了,只好天天坐「發財團」的車去賭場混個小錢。
賭場需要人氣,每天組織「發財團」到賭場湊人氣。有些賭場自己派車,有些賭場與華人旅行社籤約,凡上車的人,賭場均按人頭給一張存有30元錢的卡,其中15元歸司機,剩下15元歸客人。如果進了賭場不賭錢,即可從老虎機上把剩下的錢拿回來。老王就指望著每次上「發財團」拿回來的錢過活。為了多掙些錢,他經常24小時之內上兩次團:下午3時出發,午夜11時返回,然後在路邊小店內「忍」幾個小時,次日清晨6時再上團。
「買衣、吃飯、買藥、乘公交車都要花錢,而且還要存些錢以防生病。」老王說,他也很「敬業」,為了上團,他很少去洛杉磯各大慈善機構為流浪漢準備的「感恩大餐」或「聖誕大餐」。老王說,「許多無家可歸的華人都不去,他們多是害羞,而一些華人女子是不敢去,怕被黑人欺負。我是沒時間,還是上賭場要緊。」
老王兄弟姐妹9個,他排行老大。其他姐妹兄弟,有的遠嫁福建、南京,有的因學習成績優異曾在北京大學讀書,後在香港工作。老王到美國前曾去中國看望過他們。25年沒有與兄弟姐妹團聚了,也沒再見過年邁的母親。老王很想回印尼,也很想念居住在中國各地的親人。「可能還要再等一等,」老王想的是拿到綠卡,最終成為美國公民。老王的兄弟姐妹多勸他返鄉,可他現在不能回去。他說,以現在的狀況返鄉,會讓他很沒面子。
幸運耄耋賭徒 終能葉落歸根
聚集在洛杉磯遊民區的無家可歸者大多是非裔或拉丁裔,鮮少看得見亞裔面孔。可由於當地燈塔教會的女牧師王愛敏和兒子王崇德是華人,也有不少亞裔流浪者投奔到他們設在遊民區的教堂尋求救助。據王崇德估算,來教堂尋求幫助的亞裔約佔尋求救助總人數的一成。今年80歲的賭徒畢老爹即是少數尋求救助的華裔流浪者之一。
畢老爹1931年出生在天津,少時隨父母到了中國臺灣,後在臺灣結婚生子。可畢老爹嗜賭,在臺灣時即時常賭博。1973年畢老爹用假身份進入美國,曾開過餐館賺過些錢。可他仍惡習不改,慢慢將幾十年打工的積蓄全部輸光。畢老爹說,他賭注下得大,最多時一把下注3萬元。
2010年,已79歲的畢老爹將最後八九千元的積蓄也輸光了,淪落成為流浪漢。「尋求美國夢的路走錯了,現在是家破人亡,無家可歸。」畢老爹在王愛敏的教堂前說。他因持假身份來美,一直未離開過美國,也與家人和孩子失去了聯繫。畢老爹感謝王愛敏的協助,為他辦好了回臺灣的手續。六月初畢老爹已從洛杉磯返回臺北,在遊民義工站開始了新的義工生活。
流浪人口聚居華人小城市
在華裔人口比例很高的蒙特利公園市長年存在著一批華裔流浪者。這些無家可歸的華人一般不會引人注意。而生活在蒙市百餘家華裔家庭小旅館中的低收入人群也是潛在無家可歸人口的來源。
華裔人口佔城市總人口43.7%的蒙特利公園市,被認為是華裔流浪人群最集中城市,該市總人口約6.1萬人。長年在蒙市各地布道、服務無家可歸人士的牧師湯曉耶說,在蒙市長期流浪的華人約有40餘人,到了冬季這群流浪者的人數往往會超過50人。
湯曉耶是根據教會一周三天為無家可歸人群提供的食物量統計出蒙市華人流浪者的人數的。該教會目前每次為無家可歸者提供四五十份飯菜,這些食品大多是教會的教友自己烹調的中式飯菜。蒙市的華裔流浪者每到傍晚便從各自休息的地方或街頭聚集到蒙市的各個教堂或教會聚集地,等待救濟食品。吃過晚餐後,他們便各自返回「住地」。湯曉耶說,在這群流浪者中有男有女,大多睡在商家的貨倉或店鋪前的人行道上。這些華人,有些是因為沒有身份,有些是因患病,有些是因為丟掉了工作而淪為無家可歸者的。
蒙市有超過百家華裔家庭小旅館,其中的低收入人群也往往成為暫時性的無家可歸者。湯曉耶說,在教會救濟過的華裔無家可歸者中即有一些屬於這類短期失去收入而不得不四處流浪的家庭小旅館房客。「他們有時連一天七八塊錢的房費都付不出,只好出來流浪。」
然而,救助這群華裔流浪者並非易事,教會除了想辦法募集食物外,還要常常應付警方的幹涉。從2007年起,湯曉耶帶著教會的兄弟姐妹在蒙市轉換了五六個地址,因為教會附近的住家或商家都不願與救助無家可歸者的教會為鄰。湯曉耶說,人們普遍的想法是,救濟無家可歸者的教會會吸引更多流浪街頭的人群到社區來。
在蒙市流浪的人群中,有來自中國大陸及港臺地區的,也有不少是來自東南亞的華僑。在這群無家可歸的華人中也不乏「文化人」。一位不願具名的香港籍流浪者說,他以前在學區做事,現在失去了工作。他有回香港的打算,但尚未作出決定。(邱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