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深秋時節,蘿蔔就到了採挖的時候,農村人都有種植蘿蔔的習慣,等到了冬天時品嘗食用,不管是包餃子、包包子都是美味,吸引了不少人食用。而蘿蔔挖了後,埋在土壤中,這樣吃起來更脆爽,尤其是青蘿蔔吃起來甜脆可口。
其實山林中也有一種「蘿蔔」,冬天時正是採挖的時節,農民喜歡挖上一些燉肉品嘗,吃起來很是特色美味,一斤可賣50元,它就是羊乳參。
一、特性
羊乳參是一種多年生的草本,其長度在兩米以上,將其枝葉或根莖折斷後,就會有乳白色的汁液流出,如同羊乳一般,因此才有了這個稱呼。當然,羊乳參中也有特殊的臭味,根莖比較粗大,呈現出圓錐形,莖稈十分細長,分枝比較多,莖葉互生存在,個頭比較小,葉片為橢圓形或披針形,長為3-8cm,寬為1.5-4cm,葉片邊緣有鋸齒存在,正面為深綠色,反面為灰綠色。
每年的9-10月份就會開出黃綠色的花瓣,如同鈴蘭花一樣,觀賞價值比較高,到了12月份就會成熟,此時就可採挖塊根。
當然,羊乳參的別稱比較多,不同地方的叫法各有不同,比如說山地瓜、羊奶參、狗頭參、輪葉黨參、山海螺等。它在很多地方都有分布,比如說灌木林中、溝渠旁、竹林裡,在華東、華北、東北地區比較多見,不過泰山上的羊乳參最為出名,因此它也有「泰山之寶」的美稱,其功效比人參要強大10倍,至今泰山都有關於羊乳參的傳說。
二、價值
羊乳參的營養價值比較高,它的塊根個頭比較大,和胡蘿蔔一樣,外皮呈現出黑黃色,可很好的滋補身體,也可起到解毒清熱的效果,還可起到補氣血、通乳的功效。一般來說,羊乳參需要2年以上才能採挖,時間越長功效越高。
農村人在過去都會將其當成寶,很多人挖回家後進行清洗,將根須去除,切斷後曬乾即可,除了可被用於藥材外,也可用於泡酒或燒湯食用都可,可很好的強身健體。
羊乳參中有50多種揮髮油,也有多酮、皂苷、維生素等,其根塊可很好的入藥,如今也被廣泛用於醫學上。正因如此,羊乳參也賣出了高價,曬乾後可賣出50元每斤。
三、種植技術
伴隨著野生羊乳參不斷挖掘,數量也在不斷地減少,因此很多人則是進行人工種植,它喜歡在有機質成分多的地方生長,因此在栽種時要特別注意。而在種苗的培育上,通常都會用上種子培育,先對種子消毒,再用上清水進行衝洗,晾乾後放苗床裡培育即可。
在每年的4月或9月即可進行播種,等長出4片葉子後就可進行栽種,行株距為10*10cm。日常管理也要特別注意,注意好澆水和施肥,不過澆水一定不能太多,不然容易爛根,且要注意好排水,在施肥上可採取多次少量,次年秋冬季節即可採挖,曬乾後就能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