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稱為「泰山之寶」,其效比長白山人參大十倍,見者寶之,惜哉!
在中草藥裡稱之謂「參」的藥材有很多,如人參、黨參、孩兒參、丹參、沙參等,屬於常用的補氣補血藥物,因此,人們常常把參和滋補藥品聯繫在一起。但在「參」的家族中,還有一種經常出現在古代醫書典籍中的「四葉參」,它到底又有何神奇之處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四葉參為桔梗科黨參屬多年生纏繞草本植物,別名奶參、羊乳、山海螺、白莽肉、狗頭參、乳頭薯等,廣泛分布於我國南北各省區,野生於山谷潮溼處或竹林及灌木叢中,多見於栽培。四葉參的塊狀根粗壯肥大,斷口有奶狀粘絲,具異臭氣,故又名奶參、羊乳;葉子四片對生,看上去就宛如是一朵朵四葉草一樣,也許就是因為這個緣故,人們才給它起了如此形象的名字「四葉參」。
四葉參始載於陶弘景的《名醫別錄》:「主頭眩痛,益氣,長肌肉。」在中國古代的醫書中,四葉參並不以這一名稱廣泛地出現在文獻記載當中,多稱其為「奶參、羊乳、山海螺」等名字,這是一種根據其形態而命名,較為民間的稱呼。
在此後的歷代醫書如《新修本草》、《本草拾遺》中對於羊乳,也就是四葉參的性狀、生長環境、功效均有過描述。如唐代的《本草拾遺》中就曾記載:「羊乳根如薺苨而圓,大小如拳,上有角節,折之有白汁,苗作蔓,折之有白汁。」
《本草綱目拾遺》提到了奶參的另一種別名,山海螺:「山海螺,生山溪澗濱溼地上,葉五瓣,附莖而生,根如狼毒,其根皮有皺旋紋,與海螺相似,枝葉繁弱。」而近現代泰山名醫高宗嶽編纂的《泰山藥物志》記載:泰山有「特產」藥物60餘種,「通產」藥物500餘味,尤以泰山四大名藥(何首烏、四葉參、紫草、黃精)最具影響,馳名中外。四葉參便是泰山四大名藥之一。
據民國泰安縣高宗嶽所著《泰山藥物志》記載,四葉參被列為「古有今無之特產」,其效能較長白山人參大十倍,見者寶之,惜哉!今也則無矣」,泰安民間常以此藥浸泡白酒中飲之,能舒筋活血,體弱者常服,能健身補氣,被稱為「泰山之寶」。
四葉參質潤多液,性味甘平,故有潤燥滋養之功,凡病後體虛及產後缺乳可單服本品五錢至一兩煎服,或加入豬蹄燉服,則療效尤佳。或加黃芪、當歸、熟地等藥物也可。可用於肺癰咳吐膿血、胸痛,單味煎服,或加入生薏米、蘆根、冬瓜仁、桔梗、銀花等藥物煎服。乳癰、腸癰、毒蛇咬傷可用鮮四葉參四兩水煎服,連服數日。
四葉參是藥食兼具植物,為純天然野生蔬菜,在民間採其春季幼苗或根作山珍食用,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胺基酸、微量元素、澱粉、多糖等多種營養素,可炒食或燉湯,質地脆嫩,氣味清香,尤其適用於老年人食用,有調血脂,防治動脈粥樣硬化,促進胃腸蠕動,防治便秘的作用。
四葉參是一味很有開發前景的藥食兩用植物,且形態自然飄逸俊秀,花似倒懸的鈴鐺,果如粒粒算珠,觀賞價值較高,若不藥亦不食,適宜栽種在陽臺,任其自然纏繞垂懸,野趣橫生,或賞花,或觀葉觀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