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教育部倫理學重點研究基地主任 葛晨虹
習近平同志在「五四」重要講話中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我國歷經30多年改革發展,社會轉型全面展開,人們的價值觀也在變化。此間青年價值觀完成了由單一到多樣、由傳統到現代、由困惑到自覺、由解構走向整合的轉變。回顧透析這一變化進程,對於更好地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說,非常必要。總體看,青年價值觀變化有如下幾大特徵。
價值取向日趨多樣
1978年的「真理標準」大討論標示了社會思想的解放。伴隨著改革開放,價值取向也日漸務實開放並多樣化。「文革」後出現的「傷痕文學」「朦朧詩」,表現了價值反思與重估;大量西方理論思想在湧入的同時,也帶來了形態各異的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市場經濟初期發展帶來了利益格局多變,金錢、功利氣息瀰漫;價值「破舊」與「立新」不夠同步,原有話語體系被打亂了,新語境紛爭呈現。在傳統與當代、中國與西方之間,多樣價值觀給人們更多選擇,也帶給那個時期青年人諸多人生觀矛盾、分化和價值困惑。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價值體系也逐漸構建清晰,多樣的青年價值觀也從紛繁複雜狀態走向一元引導下的多樣發展。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青年人的價值觀由多樣、分化走向主流整合,民主、法制、文明、和諧、責任、公平等成為當代青年認同的價值理念。與此同時,年輕人生活方式繽紛,資訊時代的快速到來,使「時尚消費」「網言網語」「微觀點」等青年文化現象層出不窮,青年人憑藉信息技術,把他們的價值選擇和自我文化在新媒介世界表達得淋漓盡致。這種局面不僅反映了價值取向的多樣變化,也折射出轉型中的我國社會越來越開放包容。
價值主體性與自我意識凸顯
1980年關於「潘曉來信」的社會大討論,表明那代青年人對人生意義的重新思考。社會開始「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年輕人開始主張「跟著感覺走」。一切都表明,中國青年的主體意識隨著社會發展在覺醒和升發。
隨著「市場利益主體」的覺醒,青年人的個性意識、競爭意識和權利意識率先覺醒。不獨是經濟利益,其他社會利益的權利意識,如政治參與和精神追求也都逐步顯現。主體意識和自我訴求增多的同時,青年一代的「讀書熱」「成才熱」也日漸興起,就業觀念由等待分配轉向自主擇業,發展自我、崇尚自主成為青年人的人生觀念。在「我的青春我做主」「重走青春路」「致青春」的身影和聲音中,我們能夠感受到青年人對青春的緬懷、定義和對生命意義的思考。與此同時,年輕一代在社會公共管理方面也表現出相應的主體性,他們不僅關注自身的合法權利,也關心他人、社會和國家大事,思考自己與他人、社會的關係,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
追求物質改善的同時,注重精神意義的追尋
30多年來,人們的義利觀發生了變化。傳統「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在社會變革中解構轉變了,社會充滿了對義利觀的「再思考」。一些青年人更多向生存、發展和自我成才努力,在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之間,多了些現實實惠的選擇。但也有更多的年輕人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注意到他人利益實現的合理與平等,在追求物質改善的同時,注重精神意義的追尋。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青年人對個人利益及自我價值實現有很多轉向,但積極工作、責任奉獻仍是當代許多年輕人的職業準則。總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義利觀推動了社會發展,並隨著「生存」向「發展」的轉變,青年人的義利觀也在向多重結構變化,物質利益和精神追求、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也更多呈現新的組合。
[責任編輯:康慧珍]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