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收孩子髒衣服時,發現孩子小褲褲上一點黃黃的東西,起初我以為是內褲的花紋,仔細一看,原來是這傢伙廁所過後屁股沒擦乾淨,我頓感無語,都五年級的高材生了,屁股都擦不乾淨,成何體統?
我讓他過來,說我有一個重大發現,他屁顛屁顛的跑過來,滿以為有啥好玩的,我把內褲往他眼前一晃:「這上面是神馬?香不香?」兒子定睛一看,果然不是好事,尷尬的笑著:「拿來我聞聞。」
氣的我直接一個飛毛腿踢在他屁股上:「你還上臉了是不?說,咋回事?」
他支支吾吾的,自己心裡盤算著怎樣向我交代。看他那表情我就知道他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見我沒真的發火,就煞有其事的向我解釋道:「今天在學校上廁所,沒有帶紙巾……」
「所以你就乾脆連屁股都不擦了?」我真的服了「沒擦屁股感覺很爽是不?五年級了,找老師或同學用點紙巾應該不用不好意思了吧?」
「我是上廁所了才想起沒帶紙巾的。」
這一說我真的不得不懷疑了,一般我們大號,都得先摸摸身上有沒有紙,沒有也會先想辦法有了再去,絕對不會沒帶紙還去大號,這不是給自己找難受嗎?
孩子話說到這裡,我也不想太深究,平時這傢伙擦屁股就總是擦不乾淨,早已見怪不怪,叫他來說道說道不過是讓他長點記性。孩子見我也不再責訓,貓著身子溜到自己房間裡去了,一會兒就把這事拋到了後腦勺。
洗衣服的時候,我故意把他的內褲放在他座位上,他一眼看見自己的內褲,也不敢問我為啥不幫他把內褲洗了,就那樣賴在那裡,不知如何是好,我也無動於衷的看著他,他見我好像真的不洗他的內褲,索性自己又溜一邊去了,我也甭搭理他,就是不洗,還要讓內褲擺在他眼皮底下。
我以為他會知趣的自己去洗,誰知我太高估了自己對孩子自理能力的信任和低估孩子耍賴時的渾不在意,他就真的這樣和我(或者更準確的說是和自己良好習慣的養成)槓上了,你不管,他也不會過問,更不會主動修正自己。
我當然不能由著他和我耗著,這時,我必須拿出自己家長的威嚴:「自己把自己的內褲洗了,從此以後,我不會再幫你洗了,太臭了,看著想嘔吐。」
孩子見我認真的模樣,也只有惴惴不安的自己動手了,他知道,以後我真的可能不再幫他洗內褲,雖然自己不願意勞動,但這是他自己的事,因為自己的原因導致我不再幫他,他認清這一事實,以後我只要將他的內褲交給他,他自己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孩子總是慢慢長大,於他自己而言,是越來越獨立,而我們卻無時無刻不擔憂他們,擔憂他們獨自過馬路去學校,擔憂他們一個人在家會不會餓著,給他準備好的食物他會不會在合適的時間吃,擔憂他一個人去了他從沒有去玩過的地方,會不會找不到回家的路……
我們操碎了心,都快忘了自己還有太多的事沒來得及做,我們的眼睛都在孩子身上,打生他那天起,就沒有哪一天放心過。總覺得孩子太小,做啥都做不好,我們為他做好了一切,卻毀了他一生。
在網上看到一個十多二十歲的孩子,放假期間整天待在家裡,不是打遊戲就是吃零食,家務啥都不會做。有一次母親有事要出差幾天,在冰箱裡給他裝滿了蔬菜、雞蛋、肉,還有一大堆零食,母親告訴他自己想吃什麼就做什麼。等她回來的時候,孩子只把冰箱裡的零食吃了個七七八八,那些需要動手加工的一樣沒動,滿屋子的零食垃圾袋,母親看到只是一聲嘆息,默默的把房間收拾了一遍,問孩子:「你這麼多天就只吃零食,好吃嗎?」孩子回答:「我都吃得想吐了,只好餓得確實想吃東西了再吃。」母親又是嘆息:「那為什麼不做點自己喜歡吃的呢?冰箱裡那麼多東西都沒動呢!」
「不會做!」孩子蹦出這三個字後繼續打著遊戲,好像自己「不會做」本就應該如此,早就習以為常……
或許這孩子的母親會怪自己命不好,想不明白為什麼自己就會攤上這麼一個巨嬰,到頭來怨孩子,也怨恨自己。如果父母一直把孩子當成「孩子」,凡事都包辦到底,看似給予了孩子所有,也確實給予了所有,卻在這種給予的同時阻止了孩子體會生活、成長,以及喜怒哀樂的豐富感受,他們在以後的人生當中,不善於解決生活中的困難,時時處於被動,以往所要的總有人送到面前,而現在,一切都得不到,自己孩子的路依然漫長,內心善良的孩子,大不了重新學習生活,而一些無法適應自食其力的孩子難免走上歧途。
作為父母,我們沒有權利阻止孩子的成長,沒權利幹預孩子體會生活的權利,更有義務讓孩子體驗完整的生活,讓孩子學會成長。
往往這些看似簡單的道理,我們往往卻被一葉障目,因為對孩子的溺愛而怕孩子受到傷害,因為孩子做的不好而剝奪他們做的更好的心情,很多時候,面對磨蹭的孩子,我們就乾脆取而代之,是的,我們灑脫了,時間也節約了,孩子卻因此少了一次用心的體會。
孩子的成長是緩慢的,而父母卻是急躁的,面對「笨」孩子,我們失去了耐心,要麼拔苗助長,要麼取而代之,還自以為是的以為是給孩子做了表率,其實在孩子的眼裡,他們不明白為什麼非得要這樣做,自己做的好好的,幹嘛要阻止他繼續動手的能力?當我們習慣了這種「包辦」,孩子也不再拒絕,聽從安排總比惹來一頓臭罵好過得多。
我們往往在沒經過孩子的意見為孩子安排各種各樣的補習,這之間毫無疑問是一種望子成龍的心態,同樣也是父母急功近利的心態,我們更多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他們對生活的認知,只要孩子學習好,能進入好學校,以後的人生就不再崎嶇不平,幻想著自己的孩子走在社會前端,接受別人的仰視。
學習成績只是孩子成長中的一部分,雖然重要,卻不能代表全部。如果一個孩子連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沒有,他很快會在現實生活中敗下陣來,或許他有一身的才華,卻沒有承載才華的強健體魄,面對殘酷的社會競爭,也只有懷才不遇的深切感悟。
一個人的生活能力到底有多重要?
曾經以「黑夜給了我黑色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的詩人顧城,雖有詩中感悟,卻對生活毫無概念,一生沉浸在詩的世界,用文字宣洩自己內心的情緒,而現實生活中,讓妻子與情人共處,後來又殺妻棄子,這些做人的行為完全配不上他意境深遠的詩意,那滿腹才華不過是無處安放的浮萍!
詩人海子臥軌自殺也沒有朝著他「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夢想生活而心生希望,我們或許會冠以他別具一格的靈魂,不過是自己難以用正常理智的心態來面對生活。
如果我們的孩子選擇這樣的才華卻只能面對如此糟糕的生活,我們給予的生命又能讓自己可有慰藉?生活的基本要求是每個人必須具備的,它不關乎自己能飛多高,但它決定你的生命能走多遠!
我們在注重孩子學習成績的同時,萬不可忽略讓他明白在平凡的世界裡如何生活,如何善待自己和他人。
做事,做人,人生不外乎這兩件事,相輔相成,我們所做的一切也無非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懂得做人做事,而我們現在做的這一切是否離開過這一根本前提?或者只注重在了單一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