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唄部分用戶接入央行徵信」這一話題熱度不減,目前,廣大網友更關心花唄上徵信後是否會在《個人信用報告》中頻繁出現小額貸款的記錄,另外,還關注這些記錄是否會影響個人後續的貸款。花唄用戶曉然(化名)也對記者道出了上述疑惑:「我之前一直都把花唄當信用卡用,準時還款,但看有的網友說商業銀行對小額貸款記錄不友好,有多次小額貸款容易影響後續房貸、車貸的獲批,這是真的嗎?針對這些疑惑,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徵信專家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使用了花唄只要到期還清,不逾期,是不會出現在徵信信息裡的,即便報送,也不會影響個人徵信。另外,頻繁出現小額度貸款記錄,則會按照貸款帳戶數量顯示,這或許會成為銀行發放貸款考慮的因素之一,但整體來說,只要不逾期,就不會出現實質性影響。有用戶1月底花唄上徵信 但最新信用報告中仍無記錄根據官方介紹,花唄是網際網路時代依託於場景的信用消費工具,用戶在消費時,可以使用花唄的額度,享受「先消費,後付款」的購物體驗。對於個人用戶而言,花唄的功能與信用卡相似,但本質上又不同於信用卡,特別是經營主體不同,信用卡一般由銀行發行,而花唄的運營主體則是重慶市螞蟻小微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簡稱「螞蟻小微小貸」),因此,《個人信用信息查詢報送授權書》中的授權對象也是螞蟻小微小貸公司。那麼,花唄用得多是否真的會「鋪滿」徵信?又是否會對後續的購房、購車貸款造成影響呢?在花唄-我的-相關合同及產品說明中查詢,《個人用戶信息查詢報送授權書》赫然在列,且授權書生效日期為今年1月31日,這說明楊燕(化名)的花唄此前已接入央行徵信。授權書上規定,因本人辦理授權業務的需要,同意被授權人在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的前提下,向中國人民銀行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查詢、使用本人的信用信息和信用報告。7月28日,楊燕在看到相關新聞後,便通過某銀行APP查詢了自己的《個人信用報告》,令人驚訝的是,即便她的花唄在今年1月底已接入央行徵信系統,但最新的信用報告上貸款或其他業務一欄卻沒有相關記錄,更不存在所謂的多次小額貸款記錄,「我的花唄每個月都是提前還款的,從來沒有逾期過。」記者諮詢支付寶客服了解到,花唄是在獲得客戶的授權之後,根據國家相關徵信管理要求的規定,有序進行上報,具體以央行查詢的徵信報告實際情況為準。楊燕的這份徵信報告在一定程度上也佐證了上述不願意透露姓名專家的觀點,「使用了花唄只要到期還清,不逾期,是不會出現在徵信信息裡的,即便報送,也不會影響到個人徵信」。另一位匿名專家對貝殼財經記者坦言:「不逾期的話對客戶來說是沒什麼影響的,但如果小額貸款記錄非常多,則在實際執行中會成為銀行放貸的一種參考因素,畢竟銀行也要考慮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還款能力等,但總體而言,沒有逾期記錄就不會有大的影響。」後續將有更多網絡借款平臺接入?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微粒貸、京東白條等主流借款平臺此前早已接入央行徵信。公開信息顯示,微粒貸是微眾銀行旗下產品,在微信-支付中即可找到微粒貸借錢的入口,早在2016年的一篇官方介紹中,微粒貸就表示:「您申請(開通)微粒貸和向其他銀行申請貸款一樣,受理銀行均會查詢您的人行徵信記錄。在您使用微粒貸借還款的過程中,我行會將相關記錄報送人行,只要信用狀況良好,不會對您的信用記錄造成影響。」京東白條在回答「白條逾期是否會上報徵信」這一問題時也表示:「我們會按照您的使用情況如實上報徵信,具體請以您的個人徵信報告為準。」伴隨著央行徵信對接部分花唄用戶,個人徵信的採信範圍也在進一步擴容。近年來,越來越多線上借貸產品接入央行徵信的背後,也引發了市場各方的思考,徵信擴容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後續是否仍將有更多的平臺接入?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尹振濤對貝殼財經記者解釋稱,一方面是因為隨著業務發展,大量人群開始使用線上貸款類產品,因此,把這種大家普遍使用的金融服務納入央行徵信體系是合理的,也是一個該有的程序,納入之後,個人金融信用狀況、承擔債務能力的評估都會更準確。「另一方面,對接徵信後也能更好地防控、識別出個人,特別是長尾用戶的債務風險問題,能夠評估及衡量總體債務的槓桿情況,對防範金融風險,加強金融穩定有很大幫助。同時,平臺接入央行徵信還對完善徵信體系,營造良好的線上消費信貸營商環境,打擊逃廢債、降低共債風險等,都有很大的幫助」尹振濤坦言。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對貝殼財經記者解釋稱,完善的徵信體系是重要基礎設施,首先,徵信記錄可以看到一個客戶總共借了多少錢、在什麼地方借的錢、是否有違約記錄,這些信息對金融機構在發放貸款時評估借款人的金融風險至關重要。舉個例子,本來銀行評估某個客戶可以借10萬元,且之前沒有在銀行借款的記錄,但他卻在其他渠道借了幾十萬元,而這個渠道又沒有納入徵信體系,這時,銀行極有可能向客戶放貸,這種情況下,徵信體系就因沒有全面反映客戶徵信情況,而無法幫助金融機構更好識別評估風險。曾剛進一步表示,徵信體系還能促進社會信用的形成,一旦借貸行為納入徵信,任何逾期都會影響個人整體的風險評估,及其未來的貸款申請,正因為「無處藏身」,個人對借貸行為的守信約束力就會更強。從上述兩個角度來看,徵信體系的完善都要求不斷擴大採信範圍,完善自身體系,才能作為真正意義上的徵信體系來更好發揮作用。「之前,一些小貸公司沒有被接入央行徵信,個人認為不光是體量的問題,還涉及監管部門對這些機構的資質認可問題,下一步應期待非存款類放貸組織條例的正式發布,以進一步明確央行徵信採信擴展的範圍,進一步明確哪些機構需要被接入,而哪些不會被接入。」曾剛稱。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潘亦純 編輯 李薇佳 校對 李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