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先民通過觀察天體運行,將太陽的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也就是「二十四節氣」,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這一對時間的認知和運用體系,被國際氣象界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冬至是哪一天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前後。今年進入冬至的時刻為2020年12月21日18:02:12。
冬至的地理意義
我們知道,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圍繞著太陽不停地公轉。由於地球在公轉時,地軸是傾斜的,而且它的空間指向保持不變。這樣,地球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時,表面受到太陽輻射的情況也就不完全相同,因此便產生了季節的變化。
據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270°(冬至點),太陽直射南回歸線,也就是23°26'S,這裡是太陽在地球上能夠直射的最南端,北半球太陽高度為全年最低。
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並且緯度越高,白晝越短,黑夜越長。在北極圈以北,這一天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之下,北極上空全部出現極夜現象,也就是北極一年中極夜範圍最廣的一天。冬至過後,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南回歸線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晝開始逐漸變長,正午太陽高度也逐漸升高。
極夜極光
冬至的氣候特徵
冬至,意味著開始進入寒天。古人為了能儘快挨過這寒冷的季節,便把這段時間每九天為一組,然後數著度過,也就是「數九」。
冬至是「一九」的第一天,雖然此時北半球受到的太陽輻射最少,白晝時間最短,但冬至並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刻。這是因為地球表面的大氣和水分,能夠儲存熱量,並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積熱」。冬至之後,雖然太陽高度角逐漸變大,但氣溫的恢復過程是非常緩慢的。每天地面散失的熱量仍舊大於吸收的熱量,呈現「入不敷出」的狀況。一般到了「三九」才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段。等到第九個「九天」,寒氣盡退,天氣轉暖,因此有「九九豔陽天」之說。
冬至的來歷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據傳西周滅商後,周公用土圭法「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測得天下之中,選定洛邑基址,作為國家社稷的吉地,開始興建周朝第一座都城成周。這是歷史上首次國家級測量活動,由此發現並制定出冬至節氣。
周代自此以陰曆十一月為正月,而冬至被訂為歲首,也就是元旦。《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古人最早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一年的到來。他們認為冬至陽氣始興,代表一個新的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
直到漢武帝啟用夏曆,將立春作為新的歲首後,冬至便成了「小年」,作為一個傳統節日而延續下來。很多地方至今仍保留冬至祭天祭祖的傳統習俗。
冬至吃什麼
在中國北方地區,冬至一直有吃餃子的習俗。民間俗語說「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那為什麼要在冬至吃餃子呢?
流傳最廣的說法,莫過於東漢醫聖張仲景的故事。據說,張仲景告老還鄉時正值冬季酷寒。他看到鄉親們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連耳朵都凍爛了。於是趕忙命弟子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
這湯是將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撈出切碎,再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一人分兩隻嬌耳,一碗肉湯。鄉親們吃下後,通體暖和,兩耳發熱,凍瘡很快就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最終成了習俗。
而在南方一些地區,尤其是江南,冬至則比較盛行吃湯圓,目的是取其「團圓」、「圓滿」之意。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菜、果、蘿蔔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也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此外,冬至吃湯圓對於大部分南方人來說,還有一個不可抗拒的理由,那就是「添歲」。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不論是順應時節的餃子還是飽含祝福的湯圓,都寄託了人們心中的美好願望——在這長夜漫漫、開啟嚴寒的冬至日裡,吃下它們,這陰陽交替的一日才算完成,嶄新而溫暖的一年即將來臨。
客官,今日冬至,您想來點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