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同銷售在所得稅和增值稅方面的區別

2020-12-20 中華會計網校

  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關於企業處置資產所得稅處理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8]828號),對企業處置資產視同銷售的企業所得稅處理問題進行了明確。但由於部分資產的處理在增值稅上也有相關處理規定,專家提醒企業,視同銷售問題「兩稅種」的納稅原理不同,政策也各有差異,企業應該對比了解相關政策規定,切勿混淆。

  據介紹,視同銷售,是一種稅收術語。它不同於一般銷售,是一種特殊的銷售行為,並沒有給企業帶來直接的現金流,但是在稅收的角度認為它實現了在銷售實現後的功能,如分配等。對於企業的視同銷售行為應該如何處理,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都有明確的規定。

  一、視同銷售企業所得稅處理的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企業發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以及將貨物、財產、勞務用於捐贈、償債、贊助、集資、廣告、樣品、職工福利或者利潤分配等用途的,應當視同銷售貨物、轉讓財產或者提供勞務,但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的除外。

  根據國稅函[2008]828號文的規定,企業用於市場推廣或銷售;用於交際應酬;用於職工獎勵或福利;用於股息分配;用於對外捐贈及其他改變資產所有權屬的用途,因資產所有權屬已發生改變而不屬於內部處置資產,應按規定視同銷售確定收入。在上述情形下,屬於企業自製的資產,應按企業同類資產同期對外銷售價格確定銷售收入;屬於外購的資產,可按公允價值確定銷售收入

  此外,新企業所得稅法採用的是法人所得稅的模式,因而對於貨物在統一法人實體內部之間的轉移,不再作為視同銷售處理。為此,國稅函[2008]828號文件明確了六項不視同銷售的情況,即,將資產用於生產、製造、加工另一產品;改變資產形狀、結構或性能;改變資產用途(如,自建商品房轉為自用或經營);將資產在總機構及其分支機構之間轉移;上述兩種或兩種以上情形的混合;其他不改變資產所有權屬的用途。企業發生上述情形的處置資產,除將資產轉移至境外以外,由於資產所有權屬在形式和實質上均不發生改變,可作為內部處置資產,相關資產的計稅基礎延續計算。

  專家解釋稱,理解上述規定主要把握一點,就是區分是否屬於內部資產處置關鍵是要看資產的所有權是否發生了改變,沒發生改變就屬於內部處置資產,發生了改變就不屬於內部處置資產,而且上述列舉的內部處置資產的情形並非是內部處置資產的所有情形,在實務中有些情形還需納稅人自己按上述原則具體判斷是否屬於內部處置資產。

  另外就是確認收入問題,按照文件的規定,如果屬於上述內部處置資產的情形,且該資產在空間上並沒有轉移至境外,則該內部處置資產的行為就不用確認收入,也無須繳納企業所得稅,相關資產尚未結轉的成本或尚未計提的折舊可繼續在後期結轉或計提。如果不屬於內部處置資產行為,或雖屬於內部處置資產的行為但資產被轉移至境外了,就應視同銷售,確認收入繳納企業所得稅。同時涉及增值稅及消費稅的也應按現行規定依法繳納。

  二、視同銷售增值稅處理的規定

  增值稅是最早對視同銷售行為如何徵稅做出規定稅種。按照1993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四條規定:「單位或個體經營者的下列行為,視同銷售貨物:(一)將貨物交付他人代銷;(二)銷售代銷貨物;(三)設有兩個以上機構並實行統一核算的納稅人,將貨物從一個機構移送其他機構用於銷售,但相關機構設在同一縣(市)的除外;(四)將自產或委託加工的貨物用於非應稅項目;(五)將自產、委託加工或購買的貨物作為投資,提供給其他單位或個體經營者;(六)將自產、委託加工或購買的貨物分配給股東或投資者;(七)將自產、委託加工的貨物用於集體福利或個人消費;(八)將自產、委託加工或購買的貨物無償贈送他人。」以上視同銷售,均應按規定交納增值稅。在財務上如何進行帳務處理,是否作銷售收入,實際工作中操作不統一,也不規範。

  專家表示,根據上述規定,增值稅視同銷售行為大致為分為兩類:一類是涉及貨幣流量的,應作銷售收入處理,即視同銷售規定(一)、(二)、(三)、(六)項;另一類是不涉及貨幣流量的,可不作銷售收入處理,只要按售價體現銷項稅金,視同銷售規定(四)、(五)、(七)、(八)項。

  三、視同銷售「兩稅」差異及注意事項

  同樣是視同銷售,但在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上的處理卻各有差異,我們對此可歸納出以下幾個要點,供企業在工作中參考:

  1、視同銷售的情形不同。根據上述規定我們可以看出,企業所得稅的視同銷售同增值稅視同銷售行為有些差別,其主要差別為:增值稅視同銷售的貨物有自產的、委託加工的、購買的;而企業所得稅則主要對自產的產品才存在視同銷售的問題。此外,增值稅視同銷售行為的外延也比企業所得稅的要寬泛一些,企業應該區分同一種行為在增值稅與企業所得稅上的不同處理。

  2、注意所得稅處理時間。根據上述國稅函[2008]828號文件的規定,企業資產處置視同銷售的所得稅處理規定自2008年1月1日起執行,對2008年1月1日以前發生的處置資產,2008年1月1日以後尚未進行稅務處理的,按本通知規定執行。

  3、職工福利視同銷售會計處理上問題。自產、委託加工的貨物用於集體福利或個人福利會計處理有區別。個人福利理解為用於個人消費,將貨物發給職工個人,會計上需要作收入處理。如果是用於集體福利,如職工食堂或浴室領用了,會計上則不作收入處理。

責任編輯:紫菁

相關焦點

  • 自產產品被視同銷售需要繳納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的情形及帳務處理
    2、 自產的產品用於職工個人福利將自產的產品發放給職工個人,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方面都做視同銷售處理,會計做帳也是確認收入結轉成本。3、 自產的產品用於投資入股將自產的產品投資入股給其他企業,會計上需要確認收入結轉成本,同時確認相應的「長期股權投資」,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都是需要做視同銷售處理。
  • 視同銷售的稅務處理及調整
    但按稅法規定,自產自用的產品視同對外銷售,並據以計算繳納各種稅費。企業按規定計算繳納的各種稅費,也構成由於使用該自產產品而發生支出的一部分,應按用途記入相關的科目。  一般來講,視同銷售業務應納的增值稅和消費稅的處理,直接借記「在建工程」等科目,貸記「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應交稅金———應交消費稅」。
  • 發票、進行轉出、視同銷售等增值稅問題的十問十答
    那麼,如果以非獨立核算分公司名義對外籤訂合同,形成的收入與利潤,需要如何繳納增值稅和所得稅,分公司是否可以自行開具給客戶發票,自行繳納增值稅和所得稅。還是說要實現分公司自行繳納增值稅與所得稅必須改成獨立核算。
  • 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消費稅視同銷售行為一樣嗎?別再傻傻分不清
    二、企業所得稅「視同銷售」(適用對象為企業或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1、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分兩步,銷售和採購,銷售確認收入,採購確認成本;2、貨物、財產、勞務用於捐贈、償債、贊助、集資、廣告、樣品、職工福利或則利潤分配等用途;3、資產在總分支機構之間轉移
  • 視同銷售業務的涉稅會計處理的歸納分析
    【摘要】視同銷售業務在會計處理上涉及到是否繳納流轉稅和企業所得稅的問題,其本身並不複雜,但由於在企業會計準則和相關稅法規定中對視同銷售含義並不是很明確,同時視同銷售種類比較繁雜,又處於新企業所得稅法規和新企業會計準則替代原有的規定之時,在實務操作時難免有混淆之處。
  • 公司採購禮品贈送客戶,需要視同銷售嗎?
    最近,群中是有位小夥伴拋出了一個問題:請問各位老師,甲公司為了維護與乙公司的合作關係,購入50萬茶葉贈送給乙公司,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是否需要視同銷售呢?從截圖中看到有人做了回復,本以為這個問題該告一段落了,沒想到引發了群裡其他小夥伴們的激烈討論,討論觀點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1、該項業務在增值稅上是否視同銷售、進項稅能否抵扣?2、該項業務在所得稅上是否視同銷售?其實購買禮品贈送客戶是否視同銷售?
  • 增值稅與企業所得稅申報收入差異解析
    具體來說,「視同銷售」行為可能從以下兩個方面帶來兩稅申報收入不一致: (一)因數據填報口徑不同形成申報收入差異 這裡所說的數據填報口徑不同是指納稅人的某些貨物、資產轉移或提供服務行為在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上都應作「視同銷售」處理,但在納稅申報時,同一「視同銷售」額的填報口徑不盡相同,增值稅申報應填入主表及銷售明細表的
  • 這7種業務引起的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申報收入不一致合規
    在日常稅務徵管中,稅務機關通常會對企業的增值稅收入和企業所得稅收入進行比對,這也給企業造成了一個誤區,認為增值稅收入和企業所得稅收入應該相等,其實不然。我們知道增值稅申報收入包括按照適用稅率計稅的銷售額,按照簡易計稅的銷售額,免抵退辦法銷售額和免稅銷售額;而企業所得稅營業收入主要包括主營業收入和其他收入。如果企業有以下業務,由於增值稅收入和企業所得稅收入確認的規定不同,所造成的不一致屬於正常現象。1、 納稅人將貨物在實行統一核算的跨縣(市)內部機構間移送用於銷售。
  • 總分公司的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怎麼交?
    由此可見,總分公司雖然營業執照不同,但在法律上屬於同一個法人主體,由此就決定了總分公司增值稅方面是兩個納稅人,企業所得稅方面是一個納稅人。總分公司是不同的增值稅納稅人,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它們擁有各自的納稅人識別號,因此,總分公司納稅人資格不一樣是有可能的,比如說總公司是一般納稅人,分公司是小規模納稅人,或者相反,反正它倆在增值稅方面是各算的,各自計提銷項,各自抵扣進項。
  • 財務總監感嘆:原來詳解視同銷售,銷售折扣、折讓與退回這麼簡單
    對於財務工作者來說:視同銷售,銷售折扣、折讓與退回帳務處理是每個財務工作不可缺少的工作環節,現在還是好多財務工作者還不會視同銷售,銷售折扣、折讓與退回帳務處理。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一套財務總監編制的視同銷售,銷售折扣、折讓與退回帳務處理,讓你以後工作不再難!
  • 「買一贈一」促銷,贈品是否需要視同銷售納稅?發票如何開具
    「不粘鍋」的問世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方便,這種不粘鍋與普通鍋的外形並沒有什麼關係,只僅僅是在鍋的內表面多塗了一層聚四氟乙烯,利用聚四氟乙烯優異的熱性能、化學性能、易清潔性能和無毒性能製成了這種深受歡迎的廚房用具。一類是防暑降溫的必備神器,一類是製作美食的必備工具,二者都有極好的銷量。那麼,如果將二者組合銷售,買空調送不粘鍋是不是會達到更好的效果呢?
  • 財務人注意了:視同銷售、銷售折扣、折讓與退回,你分得清嗎?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視同銷售、銷售折扣、折讓與退回的處理。01.視同銷售財稅問題1、會計處理分析2、企業所得稅處理分析案例分析企業所得稅法中應視同銷售的依據:3、增值稅處理分析稅收政策02.銷售折扣、折讓財稅問題1、商業折扣、現金折扣、銷售折讓的會計及增值稅處理分析註:「帳載金額」填報納稅人會計核算的銷售折扣、折讓金額和銷貨退回的追溯處理的淨調整額
  • 會計頭條: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申報的收入可以不一致嗎?
    最近,在群裡看到有人在諮詢關於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申報的收入不一致,怎麼辦?這裡給大家說一下,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申報的收入是可以不一致的。不少會計做帳和報稅的時候,都默默地遵守一個「潛規則」,即會計收入、開票和所得稅收入都嚴格保持一致。因為這樣做,顯得比較安全。一來可以不用為了出現差異而擔心,為了非要找出差異而頭疼,二來也避免引起稅務的預警。
  • 一圖看懂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關於「視同銷售」規定對比!
    企業除正常的經營銷售活動,也會出現部分經營活動會被稅法認定為「視同銷售「的情形。企業所得稅法與增值稅法關於「視同銷售」的認定不盡相同,本文將對兩稅種關於「視同銷售」情形的認定及納稅義務發生時間進行羅列對比。
  • 房企土地增值稅、所得稅審計重點關注業務
    在開發項目清算前,企業管理層為平衡房地產開發項目清算前各年度的利潤,對土地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的預繳計提可能存在低估風險。在土地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彙算清繳環節,由於可能面臨較大金額的現金流出,房地產企業可能推遲對符合清算條件項目的清算,或以少計收入、加大扣除項目等方式少繳土地增值稅,導致企業財務報表存在較高的錯報風險。
  • 所得稅和增值稅的區別在哪裡?
    所得稅和增值稅是會計人在日常經常接觸的稅種,那麼所得稅和增值稅的區別在哪裡?如果你對這部分內容不了解,那就和會計網一起來學習吧。1、增值稅增值稅是以商品生產流通環節或提供勞務的增值額為計稅依據而徵收的一種流轉稅,一般納稅人銷售或進口貨物稅率有17%和13%,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稅率17%,小規模納稅人的徵收率為4%(商業)和6%(工業、修理修配行業)。
  • 分不清增值稅「視同銷售」與「進項轉出」?看完這篇文章就懂了~
    來源:中國會計視野唉,增值稅「視同銷售」與「進項轉出」我總是分不清,愁死了,這可怎麼辦? 實務中,各位財務小夥伴們是否也遇到過同樣的困惑呢?別急,您想問的問題這裡都為您整理好了,快來看吧~ 1增值稅視同銷售情形有哪些?
  • 代銷業務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會計上確認收入的時間
    代銷業務的增值稅的納稅義務發生時間,此時應該計算增值稅的銷項稅額。   納稅人以代銷方式銷售貨物,在收到代銷清單前已收到全部或部分貨款的,其納稅義務發生時間為收到全部或部分貨款的當天。如果先收到了代銷清單,就按代銷清單上的金額計算銷項稅額。
  • 建築企業分公司應如何繳納所得稅和增值稅?
    要注意,此處的法人不要理解為法定代表人(如董事長),法人不是兩條腿兒的人,而是指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公司就是典型的法人。2、公司法第十四條規定,公司可以設立分公司。設立分公司,應當向公司登記機關申請登記,領取營業執照。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資格,其民事責任由公司承擔。
  • 彙算清繳期限延遲 企業盤點所得稅注意這些風險點
    今年的疫情讓企業所得稅彙算清繳期限延遲。   企業在日常活動中發生實物捐贈時,會計直接計入營業外支出,不確認收入;根據企業所得稅政策,應確認視同銷售收入和視同銷售成本,同時捐贈支出在所得稅彙算清繳時需要填報《捐贈支出及納稅調整明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