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15日參加德城區代表團討論時,陳勇同志為黨代表孫慶華點了贊。孫慶華是豐華社區離退休黨支部書記,從事基層社區工作40餘年之久,退休後發揮餘熱,加入社區志願者隊伍,組建了「晚霞樂縫創意坊」,義務給社區孤寡老人「縫縫補補」。
陳勇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為廣大黨員密切與群眾的血肉聯繫指出了方法。「我們的黨組織尤其是基層的黨組織,要發揮堡壘作用,堅持群眾路線,就是要在大量日常的『縫縫補補』中密切同群眾的血肉聯繫。」陳勇說。
豐華社區黨組織與居民之間的和諧親密,創意坊是一條不可或缺的紐帶。
「晚霞樂縫創意坊」有老年志願者30多名,年齡最小的58歲,年齡最大的已經72周歲,其中,黨員就有十幾名。為人民服務,年齡不是障礙。為倡樹環保理念,她們義務製作環保布兜,免費發給居民使用;還開發縫紉產品搞義賣,將所得款項用於扶貧。
事實上,豐華社區站在志願服務一線的,遠不止這些老人。黨支部把溫暖送到了群眾身邊,群眾把黨組織裝進了心裡。
「隔三差五就能收到居民電話,要為社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有的居民下了夜班不回家,就自發在社區巡邏。」
「黨支部成員走在社區,群眾總像親人一樣拉著手,噓寒問暖。」
……
正如陳勇同志在報告中提出的,深入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一切相信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密切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繫,努力讓人民群眾一切相信黨、一切依靠黨。
一針一線連接的是黨同群眾的關係。在縫縫補補中加深黨和群眾的感情,密切黨同群眾的血肉聯繫,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凝聚同心同德共同奮鬥的力量。
58歲的王芳,是創意坊「最年輕」的志願者。已經退休的她,本該安享晚年,卻偏偏「閒不住」。除了在創意坊為困難群眾做手工用品,入黨成了她的一塊心病。
常年與黨員在一起,她對黨愈發得崇敬和敬仰。「我不是黨員,但是黨員怎麼做我就怎麼做。」不是黨員,卻承擔黨員的所有義務。在創意坊幾年的志願服務中,黨員的學習、創衛迎審、入戶調查,她一樣沒有落下。王芳從2010年開始就連年遞交黨申請書,去年終於加入她一直熱愛嚮往的黨組織。
「我們過去的縫縫補補,縫的是窮日子。今天的縫縫補補,縫出的是幸福,縫出的是黨的溫暖。」孫慶華這樣詮釋從點滴做起為群眾服務的意義。
豐華社區的黨員服務標杆作用,已經拓展到整個德城區。「共產黨是一個接地氣的黨,我們是基層的黨組織,做的事情雖小,但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小事,能讓群眾明白,共產黨是真心實意為人民的。」德州首善先鋒志願服務隊隊長潘玉梅說。
眼下的德州,正處於建設協同發展示範區的重要時期。只有更加密切黨同人民群眾血肉關係,努力讓人民群眾一切相信黨、一切依靠黨,我們才能為建設協同發展示範區凝聚起浩蕩正氣。
慶雲縣尚堂鎮尚信社區前王村黨支部書記王希昌,已在基層工作10餘年之久。對陳勇同志以小見大,用「縫縫補補」論述密切黨同群眾的血肉聯繫,王希昌很受啟發和觸動。
「既然是一名共產黨員,就應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孫慶華用行動給廣大黨員做了示範。」王希昌說,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不見得非要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其實一針一線、一舉一動都能展現黨員的先進性。
眼下的前王村,村容村貌優雅整潔,通過實施城鄉環衛一體化,前王村煥然一新,王希昌告訴記者,城鄉環衛一體化之所以順利完成,就是依靠前王村的黨員發揮帶頭示範作用,今後他們將繼續發揮黨支部的凝聚力,讓群眾感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提高黨組織的號召力,維護黨的權威。
記者|朱代軍 鄒斌 任立松 孫亞民 通訊員|方志勇 王凡存
[責任編輯:楊凡、王佳亮]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4-2687669,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4-2687669,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