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縫補補,縫的是黨的溫暖,縫出的是黨同群眾的血肉聯繫

2020-12-12 齊魯網

在2月15日參加德城區代表團討論時,陳勇同志為黨代表孫慶華點了贊。孫慶華是豐華社區離退休黨支部書記,從事基層社區工作40餘年之久,退休後發揮餘熱,加入社區志願者隊伍,組建了「晚霞樂縫創意坊」,義務給社區孤寡老人「縫縫補補」。

陳勇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為廣大黨員密切與群眾的血肉聯繫指出了方法。「我們的黨組織尤其是基層的黨組織,要發揮堡壘作用,堅持群眾路線,就是要在大量日常的『縫縫補補』中密切同群眾的血肉聯繫。」陳勇說。

豐華社區黨組織與居民之間的和諧親密,創意坊是一條不可或缺的紐帶。

「晚霞樂縫創意坊」有老年志願者30多名,年齡最小的58歲,年齡最大的已經72周歲,其中,黨員就有十幾名。為人民服務,年齡不是障礙。為倡樹環保理念,她們義務製作環保布兜,免費發給居民使用;還開發縫紉產品搞義賣,將所得款項用於扶貧。

事實上,豐華社區站在志願服務一線的,遠不止這些老人。黨支部把溫暖送到了群眾身邊,群眾把黨組織裝進了心裡。

「隔三差五就能收到居民電話,要為社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有的居民下了夜班不回家,就自發在社區巡邏。」

「黨支部成員走在社區,群眾總像親人一樣拉著手,噓寒問暖。」

……

正如陳勇同志在報告中提出的,深入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一切相信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密切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繫,努力讓人民群眾一切相信黨、一切依靠黨。

一針一線連接的是黨同群眾的關係。在縫縫補補中加深黨和群眾的感情,密切黨同群眾的血肉聯繫,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凝聚同心同德共同奮鬥的力量。

58歲的王芳,是創意坊「最年輕」的志願者。已經退休的她,本該安享晚年,卻偏偏「閒不住」。除了在創意坊為困難群眾做手工用品,入黨成了她的一塊心病。

常年與黨員在一起,她對黨愈發得崇敬和敬仰。「我不是黨員,但是黨員怎麼做我就怎麼做。」不是黨員,卻承擔黨員的所有義務。在創意坊幾年的志願服務中,黨員的學習、創衛迎審、入戶調查,她一樣沒有落下。王芳從2010年開始就連年遞交黨申請書,去年終於加入她一直熱愛嚮往的黨組織。

「我們過去的縫縫補補,縫的是窮日子。今天的縫縫補補,縫出的是幸福,縫出的是黨的溫暖。」孫慶華這樣詮釋從點滴做起為群眾服務的意義。

豐華社區的黨員服務標杆作用,已經拓展到整個德城區。「共產黨是一個接地氣的黨,我們是基層的黨組織,做的事情雖小,但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小事,能讓群眾明白,共產黨是真心實意為人民的。」德州首善先鋒志願服務隊隊長潘玉梅說。

眼下的德州,正處於建設協同發展示範區的重要時期。只有更加密切黨同人民群眾血肉關係,努力讓人民群眾一切相信黨、一切依靠黨,我們才能為建設協同發展示範區凝聚起浩蕩正氣。 

慶雲縣尚堂鎮尚信社區前王村黨支部書記王希昌,已在基層工作10餘年之久。對陳勇同志以小見大,用「縫縫補補」論述密切黨同群眾的血肉聯繫,王希昌很受啟發和觸動。

「既然是一名共產黨員,就應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孫慶華用行動給廣大黨員做了示範。」王希昌說,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不見得非要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其實一針一線、一舉一動都能展現黨員的先進性。

眼下的前王村,村容村貌優雅整潔,通過實施城鄉環衛一體化,前王村煥然一新,王希昌告訴記者,城鄉環衛一體化之所以順利完成,就是依靠前王村的黨員發揮帶頭示範作用,今後他們將繼續發揮黨支部的凝聚力,讓群眾感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提高黨組織的號召力,維護黨的權威。

記者|朱代軍 鄒斌 任立松 孫亞民 通訊員|方志勇 王凡存

[責任編輯:楊凡、王佳亮]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4-2687669,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4-2687669,誠邀合作夥伴。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
    我們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繫群眾,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作風問題,核心是黨和人民群眾的關係問題,必須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忘記了人民,脫離了人民,我們黨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會一事無成。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
  • 始終保持血肉聯繫
    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黨同人民群眾的關係問題,形成了密切聯繫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脫離群眾是我們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的深刻認識。而要發揮這一最大政治優勢,防止這一最大危險,關鍵就是要把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作為黨的建設的一個永恆課題,作為黨員幹部須臾不可放鬆的追求。
  • 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以下簡稱《準則》)規定,「必須把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作為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
  • 彭國華:「血肉聯繫」的時代內涵
    「密切聯繫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脫離群眾是我們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這是我們十分熟悉的一個重要論斷。在當今時代條件下,如何準確把握這一重要論斷的精神實質,尤其是深刻理解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繫的內涵和要求並能夠身體力行,仍然是廣大黨員幹部面臨的一個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
  • 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反腐敗與廉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毛昭暉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就是要求黨員、幹部緊緊抓住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這一作風建設的核心問題,堅持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建黨95年來,我們黨始終將作風建設作為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使作風建設的理論、實踐不斷豐富完善發展,形成了凝聚起黨心民心的巨大能量,領導革命、建設、改革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
  • 加強以密切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繫為重點的作風建設
    為此,根據中國的國情、黨情發生的階段性變化,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強以密切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繫為重點的作風建設問題。下面,我對這個問題談一點學習體會。 四、促進黨和國家的改革發展必須加強密切聯繫群眾作風 為了消除脫離群眾之風對黨和國家改革發展的阻礙,進一步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發展,進一步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的改革創新,努力完成關鍵階段的歷史任務,黨的十八大對改進黨的作風非常重視,明確提出了要反對脫離群眾之風,「加強以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繫為重點的作風建設」。
  • 古希臘神話「安泰之死」的警示——如何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
    原標題:古希臘神話「安泰之死」的警示(《全面從嚴治黨面對面》⑦)——如何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   有一個著名古希臘神話故事,名為「安泰之死」。傳說安泰是位英雄,只要他身不離地,就能從大地母親那裡獲得無窮力量,所向無敵,但只要他一離地,就立刻失去力量。另一位英雄赫拉克勒斯發現了他的這一致命弱點。
  • 堅持「三個必須」,密切黨和群眾的血肉聯繫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最根本的工作路線,是黨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的重要法寶。當前,一些黨員幹部受「本位主義」思想腐蝕,群眾觀念淡化,出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等突出問題,面臨著脫離群眾的最大危險,黨和群眾的關係面臨著考驗。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根本意義就在於推動黨員幹部強化宗旨意識,切實改進作風,密切與群眾的血肉聯繫。
  • 切實增強「三種意識」永遠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
    「三種意識」體現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期望,抓住了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繫這個作風建設的核心問題。切實增強「三種意識」,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對於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 黨和人民的血肉聯繫牢不可破
    這正是源於我們黨始終堅守人民立場,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鑄就的牢不可破的血肉聯繫。來自人民、植根人民,這是我們黨始終如一的鮮明底色。人民立場是我們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誌。
  • 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是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
    作者:蘇州大學教授,蘇州基層黨建研究所副所長 方世南  十八屆六中全會公報指出:「我們黨來自人民,失去人民擁護和支持,黨就會失去根基。必須把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作為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
  • 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主要有哪些要求
    新華社北京12月10日電 《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對於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繫提出的要求和舉措主要有5條:一是堅持領導幹部調查研究、定期接待群眾來訪、同幹部群眾談心、群眾滿意度測評等制度。二是各級領導幹部必須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多到條件艱苦、情況複雜、矛盾突出的地方解決問題,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
  • 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從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看...
    1983年10月,中央決定用3年多時間對黨的思想、作風和組織進行全面整頓。圖為1985年9月,內蒙古自治區固陽縣縣委書記李德亮向來訪者介紹一名副局長非法建造的住宅被沒收另行分配的情況。2001年9月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明確「八個堅持、八個反對」的舉措。
  • 【管黨治黨十六講】血肉聯繫不能斷
    中央黨校教授 謝春濤 主講這次《準則》特別強調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我們這個黨要繼續走下去,離不了人民群眾的擁護支持;而要人民群眾擁護支持,那一定黨得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得努力讓人民群眾滿意。
  • 鄧小平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
    解放戰爭中的鄧小平 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和人民群眾血肉聯繫的種種範例常被世人所稱道。他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是真正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落實到了行動上,這也是我們當今黨員幹部的立身之本、處事之基和為政之要。 為群眾著想——「這小樓還是鄉親們住吧」 1947 年,鄧小平和劉伯承一起率晉冀魯豫野戰軍在強渡黃河時,指揮部選在了山東省陽穀縣蔣家莊。蔣家莊的群眾為照顧好劉鄧首長,專門騰出一座兩層小磚樓供二人居住。
  • 7月前養龍船花,學會「縫縫補補」,花朵紅又多,養成盆景價值高
    7月前養龍船花,學會「縫縫補補」,花朵紅又多,養成盆景價值高嗨,大家好,又到了超哥跟大家說花草的時間了,今天超哥來跟大家說說7月前養龍船花。所以,今天超哥就來跟大家說說這:7月前養龍船花,學會「縫縫補補」,花朵紅又多,養成盆景價值高。學會「縫縫補補」——其實就是對龍船花進行修剪修剪不用超哥多說,花友們都應該知道,這是在養花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
  • 一眼心動的溫柔句子|我們生而破碎,用活著縫縫補補
    我們生而破碎,用活著縫縫補補。We were born and repaired with living stitches.在這個世界,我們可能和理想中的狀態有些不一樣,但我會慢慢理解這個世界。就像生活嗎,我們要縫縫補補,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看到我們人海中相遇的場景。In this world, we may be a little different from the ideal state, but I will slowly understand the world.
  • 人民日報銳評:到群眾中找「存在感」
    為了便於加強黨同群眾的緊密聯繫,我們黨成立多個群團組織,比如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通過這些組織,可以為特定的群眾送去黨的溫暖,提供服務。上面兩個例子雖是個例,但也折射出當前一個亟待關注的現象,這就是一些黨的群團組織與群眾還有點遠,要麼不怎麼「待見」群眾,要麼不怎麼受群眾「待見」。在一些基層群眾那裡,甚至感覺不到他們的存在。
  • 家人有臺縫紉機,縫縫補補不成問題
    家人有臺縫紉機,縫縫補補不成問題目前我們經常可以見到小型縫紉機出現在市場上,它是能給人們縫紉衣服帶來方便,不會跟過去的縫紉機一樣很難用,縫紉機經過幾代的改良,現在早已經不是手動而是電動的了,只需要通電就能夠得到好的使用。
  • 讓「群眾少跑腿」彰顯為民情懷
    今年3月中旬起,毛藏鄉組成『流動惠民大廳』,群眾通過微信群提交服務訴求,政府第一時間對服務事項、服務人員進行梳理並『派單』辦理,不到兩個月時間辦理各類事務300餘件。」讀完6月1日《武威日報》轉發的這條新聞,不由讓人眼前一亮、心頭一暖。以人民為中心,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指導思想。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