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育農莊:促進三生農業耕育田園多功能發展

2020-12-20 騰訊網

隨著工業化與城鎮化的發展,大量城鎮居民承受著快節奏的生存壓力,普遍懷有回歸自然、緩解壓力的欲求。農業是一種人類與自然直接接觸的經濟活動,而且耕育農莊形成的田園景觀具有很高的美感度。通過觀光或直接參與農業活動,人們不僅可以得到休閒,還可以獲取審美和教育的效果。在得到身心健康的同時,建立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觀。

農莊又稱莊園、農場、農業生態園區。據《中國通史》記載「莊有各種別名,如莊田、田莊、莊園、莊宅、莊院、山莊、園、田園、田業、墅、別墅、別業等名稱,實際都是一個農業生產單位。」歐洲中古時期的莊園是自給自足的農業型態,除了生產包括糧食、衣物、工具等各項生活所需,是一個滿足多種需求的農村共同體,也是一個自主的管理機構。

一.「耕育農莊」理念與發展前景

「耕育農莊」是依託耕育農業耕育農法技術,以耕育田園為載體,以生態循環、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耕育文化為靈魂,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為責任。採用中醫農業、有機質農業生產方法,在種養生產優質生態食材和農產品的基礎上,擴展莊園的休閒旅遊、飲食康養、運動體驗、親子教育等多功能服務。融合生態農業園區團體標準與耕育文明理念,通過「耕三生農、文、餐、旅」手段,達到「育天人身、心、養、康」目的。為嬰幼兒青少年兒童至老年群體提供綜合服務。形成集農業生態生產、深加工與休閒旅遊、康養親子等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基地。

耕育農莊在農業可持續發展與農業多功能性的開發理念指導的基礎上,實現農業莊園多元化、多功能性發展。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專家們將保護土壤生物多樣性、提高農業生態系統質量作為全球環境保護、食物安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認為農業生態系統而是生產食品、保護環境、保護人類健康、保障可持續發展的多功能實體。耕育農業是在「刀耕火種」原始農業之後,從農耕文明「天人合一」的有機質農業,到石化產業「西方模式」的現代農業,再到航天信息「物聯智慧」的未來農業精粹優勢的集成。耕育農莊以田園牧歌農業為載體、集娛樂、購物、消費於一體,依照人類的需求理論,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層次中,提升人們的高層次生態綜合需求,滿足人類回歸自然的與生俱來的天然苛求。耕育農法是耕育農業的生產中採用的三生農業技術和方法,三生農業耕育農法是耕育田園多功能農業和耕育康養的基礎,耕育農莊有機質農業潛力無限,大有可為。

二、生態農莊團體標準已經發布實施

據了解,2019年5月19日,在「中國美食地標保護暨全國餐飲地名庫建設」大會上,發布了《生態農莊(莊園)、農場》團體標準。生態農莊團體標準和此前發布的生態農產品(生態食材)團體標準都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作為第一起草人,生態農莊團體標準專家孫建主要主持參與,由國務院國資委事業單位商業飲食服務業發展中心、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學會、中國地名學會文旅委員會、中諮國業規劃設計中心、貴州省有機農業學會等單位共同起草和發布實施的。

三.耕育莊園與三生農業融合發展

「三生農業」是新時代耕育三生理念與耕育農法、有機質農業融合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新三生」指新時代的生物、生存、生命;「大三生」是新三生和老三生以及原三生的三生萬物共同組成的「耕育三生」。「三生農業」是生生不息、持續更新提升的農業理念,「三生農業」伴隨著「三生」理念的發展,其內涵從創立到現在經歷了三次更新。第一次是2000年前創立的原「三生農業」,是按照「三生萬物、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理念與有機質農業和耕育農法結合的農業。第二次更新是二十一世紀初的「新世紀」,依託生活、生產與生態融合「老三生農業」。第三次是進入新時代按照新變化和要求,與新時代的生物、生存、生命融合後的耕育三生基礎上的新「三生農業」。

四.耕育農莊是耕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耕育體系融合了古今中外的農耕、生態、勞育、美育、倫理、徳智等教育學科,與耕育技藝、耕育康養、耕育美膳、耕育品牌共同形成耕育倫理道德與耕育文化、耕育文明大家庭。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農業的作用就是生產功能和經濟功能。事實上,實際上農業還具有不可忽視的政治功能、社會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態功能。農業的多功能性具有公共產品特性,應該在市場體現出價值。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產業化升級,在滿足人類基本食物生產功能基礎上,人們逐漸意識到農業具有多功能性,這種多功能性主要是指農業與農村也可以成為城市的康養基地,成為旅遊、觀光、休閒、度假的消費場所,也可以成為城市養老產業的發展基地。農業功能由單一的生產功能向經濟功能、生態功能、文化功能拓展,農業同時具備多項功能的特性。 耕育農莊與三生農業相輔相成,「三生農業」是新、老、原三個「三生」的農業產業融合、跨界融合,也是一二三產業融合、農文康旅融合產物,也是農業與教育、美食、中醫藥跨界融合結晶;三生理念在農文康旅領域的農耕文化、生態保育、文旅地標;生態餐飲、耕育食德、美食地標拓展和延伸,促進了精準扶貧、鄉村振興。

五.耕育農莊為耕育田園發展提供了制度和管理職能

耕育農莊是農耕文化與田園風光和鄉村旅遊的融合提升。農莊的田園養育了我們,田園是我們中國人靈魂的棲息地之一,回望傳統的田園,回味傳統的生活;回望自己的民族,回味傳統的文化;能舒展人們心裡的緊張和陰鬱。耕育文化依託生態保育和現代文明演化出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耕育體驗融合了農耕教育、生態教育、勞動教育,美藝教育、倫理教育,徳智教育等理念,把耕育文明與耕育文化、耕育農業、耕育農法、耕育田園共同形成青少年兒童的耕育研學和嬰幼兒親子教育體系,促進學生形成美好的、田園牧歌式的自然觀、生態觀、文化觀。

近年來,全球中醫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在全國選定建設了一批全球中醫農業科技創新基地。部分基地藉助於耕育農莊模式,開展農業休閒旅遊、生態康養、生態教育體驗工作。目前已經確定並初具規模的基地有中部地區(安徽潁東區、河南駐馬店市)、西部地區(成都、酒泉市)、東北地區(四平市)、南部地區(麗水)、東部地區(青島平度市), 其中酒泉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引進中醫農業生態投入品,在戈壁設施農業、鹽鹼地改良等方面進行試驗、示範和推廣工作,通過多種方式,宣傳「耕育農莊、田園體驗」發展理念,取得了顯著成效。

六.「耕育農莊+康養」融合理念與發展

人類從古代農耕進化到耕讀,現今已進入耕育時代。育是保育、育人。耕是躬耕、耕莘。耕莘是躬耕於有莘之野,相當於現在的耕育農莊基地。據《孟子》記載,中國商朝初年著名賢相丞相、政治家、思想家,中華廚祖伊尹曽躬耕莘野,後來山東省聊城市莘縣城北之地一度被稱為「伊田」。「三生康養」是新時代耕育三生理念與耕育康養、三生農業融合在健康領域的應用。

「三生康養」是生理、心理、哲理集成的健康體系,是用中醫的整體觀、系統論、辯證法看待健康問題,按照《黃帝內經》理念,「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康養是外部環境與人的身心和諧的健康狀態,康養是一個更具包容性的概念,涵蓋範圍廣闊。健康即生理、心理和精神都處於良好狀態;養生是以提升生命質量為目標、對身體和心理進行養護;「康」是目的,「養」是手段。

七.耕育農莊促進青少年兒童耕育體驗健康成長

耕育農莊是耕育體驗的載體,人類要反思傳統的生產、生活、生存模式,系統思考和建構耕育新體系。體驗是人們以一種方式來度過一段時期,並從中獲得過程中形成可記憶片段。體驗教育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老子、孔子、王陽明等古聖先賢,教育必須與勞育、體驗結合。以行求知,在體驗中學習。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都從不同角度強調了體驗教育的重要性。

作為耕育農莊的勞育理念,通過體驗場地營造體驗活動,激發生命潛能、陶養健全人格、體驗人生幸福和人生樂趣。青少年兒童田園體驗,有助於心理需求和健康成長,以田園勞作活動為載體,用作物、動物的生長過程,促進學生在與自然和諧、心情舒暢的環境下生長、發展,提升倫理道德和健康素養。將課堂融入大自然、田園等更有趣味性、更有意義的地方,促進書本與田園實踐深度融合,為他們強身健體和未來更好地生活打下良好基礎。

耕育農莊的田園體驗具有生態教育價值,也是勞育、美育的載體,在田園體驗現場,時時處處人人全息沉浸、感動生命,倡導生態多樣性。田園體驗教育實踐倡導順應學生天性,通過關注土壤、水分、溫度等是否適宜,作物播種、成長、豐收。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生命成長意念。在智能健全發展的同時,關注學生其他相關身心素養、好奇心和求知慾,加強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體質的培養。

·END·

農業規劃,找我們

相關焦點

  • 耕育田園生態農莊是慰藉心靈、耕育體驗的聖地
    在破壞和改造利用的過程中,從刀耕火種過渡到農耕的穩定和平衡,其中可持續利用的農耕土地稱之為田園。田園配套了耕育農法、有機質農業、耕育康養組合成了耕育田園。1、 田園和自然是最好的健康課堂2020年春節,人們在居家生活期間除了期盼生態食材、生態飲食外,最大的嚮往就是田園牧歌的大自然,哪怕是居所周邊花草樹木,人們也過目難忘、記憶幽深。
  • 青少年兒童勞動教育與「耕育農法」田園體驗
    2、 耕育農法幫助青少年兒童掌握勞動生產的技能「耕育農法」是一種使用傳統農耕技術與現代生物科技集成的生產方法,也是有機質農業天人合一、自然而然,古今融合的生產方式。重點在於傳承田園農耕模式,發展生物生態循環模式,延伸多功能文化體驗模式。
  • 「耕育體驗」促進青少年研學與親子生態教育
    「耕育體驗」理念與發展前景「耕育體驗」是依託耕育田園和中醫農業基地,通過耕育農業、三生農業、有機質農業與耕育農法生態種養殖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用田園牧歌式的農業體驗及生態教育理念,為青少年兒童勞育和嬰幼兒親子教育提供體驗實踐。打造嬰幼兒親子教育、青少年兒童研學旅遊、自然生態教育及康養示範基地。
  • 中國生態志願者考察張家界慈利縣茶馬古道耕育茶園
    9月10日-11日,中國生態志願者共同體組織有關單位的農業、生態、旅遊、康養等相關領域的專家考察了湖南張家界市慈利縣耕育茶園。「耕」是中國傳統文化和農耕文明,所有藝術和文化都來自於農耕和土地。「育」是傳承和保育,以及孕育、美育、勞育和育人。「耕育茶園」是「耕育田園」的核心組成部分,2016年,「耕育田園」被寫入《質量品牌提升「十三五」規劃》,規劃中提出「綠水青山、耕育田園、水土氣林、立體防線、產業品牌、旅遊優先」生態發展產業融合理念。
  • 「三生倫理道德」守護新三生文化與三生文明
    未來時光,中國耕育文明史將迎來最重要的歷史時期,農業進入生態與信息、自然與工業化、生產與健康養生融為一體的「多重功能拓展、多元化融合」的後現代農業時代。農業產業將成為產業引領、健康理療、耕育田園、牧歌體驗的產業空間;鄉村將是未來中國人生活的嚮往。2. 中國三生倫德發展與傳承道德使我們具有人生的價值、人性的尊嚴、人際的和諧、社會的文明、世界的安寧。
  • 豐富旅遊新業態 打造鄉村旅遊新品牌——天津市薊州區眾耕農莊
    經過充分的醞釀、創意與規劃,眾耕農莊形成了現在這座獨具耕讀文化特色的山居農莊、世外桃源。未來5年內,眾耕農莊計劃至少打造15戶各具創意文化特色的民宿,總客房數達150間,各種手造體驗坊20間,延伸旅遊產品達50種以上。
  • 雲谷田園:農耕文化教育助力科技農業大國振興
    導語:民以食為天、國以農為本,耕以育為魂!農業是一個國家的發展之本,農耕教育建設更是關乎民生的大計,然而,農耕從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已經逐漸成為現代青少年的知識盲區。因此,農業研學基地的存在具有重要意義,它促進教育與農業的高度融合,為青少年提供農業科普實踐平臺,讓孩子們能近距離系統性了解農耕文化。   目前國內相關平臺還較少,但值得慶幸的是國家層面不斷加強科技農業的發展,非常鼓勵學農創建工作的展開,出現了許多農業科技方向的創新企業,如上饒雲谷田園,規劃打造國內首家青少年農業研學基地,讓孩子們能近距離的感受科技農業的創新魅力!
  • 人物 耕農田,耕心田
    時至今日,她已經從事有機農莊十餘年,天福園也早已步入正軌,但是依然沒有人認為她是農民,因為她不是農村出身,沒有所謂的農業戶口。這一路走來,不僅是在身份認同方面,還有在農業生產、農莊經營方面,張志敏都做了很多思考。
  • 年度評選——《昆明首屆最休閒生態風情農莊》,古耕莊園奪冠!
    古耕莊園宜良縣國家地質公園旅遊區古耕莊園,以一番奇特的自然場景,讓我們了解到另一種簡單的生活,快樂原來可以如此簡單!和地球上任何一個有植物的地方一樣古耕莊園清晨的陽光首先叫醒了那些綠色的生命它們有的是木本,有的是草本還有的也許是是隨波逐流的水藻
  • 長株潭新晉這16家五星農莊 跟著攻略享受那田園之樂
    【編者按】摘蔬菜、燒大灶,做一日合格的農傢伙夫;釣肥魚、曬太陽,懶洋洋的體驗一回田園生活……在城市呆久了,你是不是也開始厭倦高樓大廈、車水馬龍,暫時放下手機、關上電腦,出逃大都市,我們去農莊感受一回「小清新」的魅力。
  • 中共中央關於發展半工(耕)半讀教育制度問題的批示
    積極地逐步地發展半工(耕)半讀的教育制度,是我國教育戰線上的一項戰略性措施。因此,半工(耕)半讀的學校,是一種正規學校,在社會主義的教育事業中,應該佔有重要的位置;積極地逐步地發展半工(耕)半讀的教育制度,是社會主義教育工作的方向。     對於發展半工(耕)半讀的學校,是贊成還是反對?是採取積極發展、積極辦好的態度,還是採取消極應付、不去辦好的態度?
  • 今年有輪作休耕補貼嗎?補多少?2021年輪作休耕最新補貼政策
    近日,黑龍江省農業部門發布了2021年新增耕地輪作休耕試點補貼的申報。輪作休耕補貼政策自從2016年在部分地區進行試點後,對提升糧食產能,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穩定農民收益有重要意義。那麼今年有輪作休耕補貼嗎?補多少?下面小編就2021年輪作休耕補貼政策作出解讀,我們一起來看看。
  • ...海上新地標:全國首個智能化多功能生態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耕...
    7月10日上午,全國首個智能化多功能生態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耕海1號」在煙臺正式開業迎客,首批200餘名遊客登上平臺,暢遊體驗「漁夫垂釣」休閒樂趣,品嘗「海洋主題」餐飲美食,欣賞「海上看煙臺」醉人美景,觀看「海上電影院」科普影片,領略「耕海牧漁」海洋文化。
  • 「耕道文化」背景下的小學英語課程整合
    耕道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發展耕道文化成為中華民族最具歷史淵源、影響最為廣泛深遠的傳統文化。新中國成立後,傳統的耕道文化又得到了新發展,由於當時形勢的需要,學校提倡「勤工儉學」,課程設置有農業課、勞動課;學校開闢小農場,辦工廠;學生割草、拾糞、積肥、造田、興修水利,支持農業生產。
  • 陶淵明田園詩借取象表達力耕之樂
    「回園詩是他的獨創,在田園詩中以農耕為主題,更是陶淵明的獨創」,陶淵明不僅身體力行,親自參與了回園勞作和農事實踐,而且在心理上完全接納了這一活動,在詩中敘述了盡力耕作的樂趣。代表性詩歌如《類卵歲始春懷古田舍》(其二〉: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邀難逮,轉欲志長勤。秉未歡時務,解顏功農人。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斤大。耕種有時息,行者元問津。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
  • 全國首個智能化多功能生態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耕海1號」開業
    7月10日,由山東海洋集團投資建設的全國首個智能化多功能生態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耕海1號」在煙臺正式開業迎客,首批200餘名遊客登上平臺,暢遊體驗「漁夫垂釣」休閒樂趣,品嘗「海洋主題」餐飲美食,欣賞「海上看煙臺」醉人美景,觀看「海上電影院」科普影片,領略「耕海牧漁」海洋文化。
  • 宜林則林 宜耕則耕 宜建則建
    結合多年來的經濟發展實際,進一步釐清發展思路,謀劃新的主導產業,促進全縣工業轉型升級,逐步減少財政對礦山經濟的依賴;科學劃定禁採、限採和可採區範圍,並要控制年開採規模,妥善處理礦業開發強度與礦業經濟規模效益兩者之間的關係,切實減少礦企因開採量過大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因地制宜採取「宜林則林、宜耕則耕、宜建則建」治理措施,進行生態恢復。(楊曉群)
  • 甘肅拓展農業生產託管服務 探聯耕聯種促規模經營
    (資料圖)徐雪攝&nbsp&nbsp&nbsp&nbsp中新網蘭州5月8日電 (記者 劉薛梅)甘肅省供銷合作社聯合社8日披露,鼓勵有能力的經營服務主體依法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入股等方式參與土地流轉,促進規模經營,探索開展聯耕聯種、土地合作社試點。
  • 促進養老託育服務健康發展
    新華社北京12月31日電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促進養老託育服務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指出,促進養老託育服務健康發展,有利於改善民生福祉,有利於促進家庭和諧,有利於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