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餵養周 8月1日-7日
國際母乳餵養行動聯盟(WABA)確定每年8月1日至7日為「世界母乳餵養周」,使全社會積極鼓勵和支持母乳餵養,拓寬母乳餵養的內涵,創造一種愛嬰、愛母的社會氛圍。
世界母乳餵養宣傳周是由國際母乳餵養行動聯盟組織發起的一項全球性的活動,旨在促進社會和公眾對母乳餵養重要性的正確認識和支持母乳餵養,今年世界母乳餵養周的主題為「支持母乳餵養,守護健康地球」。
不管是羊奶牛奶還是進口奶國產奶,都無法與母乳相媲美。母乳是嬰兒的第一天然食品,它為嬰兒出生後最初幾個月提供了所需的能量和營養素。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純母乳餵養直到6個月,繼續母乳餵養至2歲或更長時間,同時要補充其他適當的食物。
堅持母乳餵養的媽媽都是十分辛苦且偉大的,但因為缺乏經驗,很多新手媽媽都會踩一些「坑」走一些彎路,以下關於母乳餵養的小知識,你了解多少呢?
1.配方奶粉可以代替母乳嗎?
配方奶一直在模仿母乳,但其營養價值始終無法達到或是超越母乳。在正確的餵養觀念裡,配方奶是當母親不能母乳餵養時,給寶寶的一種替代營養。母乳中含有很多生物活性因子,是配方粉無法替代的。
由於配方奶中沒有抗體,人工餵養寶寶與母乳餵養寶寶相比,抵抗力會差一些,更早或更容易生病。配方奶粉中蛋白質分子量較大,寶寶的消化系統還沒有發育完善,容易發生消化不良。
此外,配方奶粉在衝調時應嚴格遵循水與奶粉的比例,如果調配過稀,容易導致寶寶營養不足,如果衝調過稠,容易給寶寶帶來過多的代謝負擔。
2.初乳可以丟掉嗎?
產後最初幾天分泌的乳汁叫初乳,很多新手媽媽覺得初乳偏黃黏稠,看上去髒髒的,所以直接擠掉不要了。事實上,初乳中含有豐富的抗體和免疫物質,可以增加寶寶的抵抗力,還能抵抗和殺死各種細菌,防止消化道、呼吸道發生感染性疾病。
初乳可以促進寶寶胎便排洩,減少黃疸發生。早產兒母親的初乳中營養物質和胺基酸含量較多,能充分滿足早產寶寶營養需求,利於早產寶寶消化吸收,提高早產寶寶免疫能力,對抗感染有很大作用。
3.母乳餵養時一定要坐著嗎?
實際上,沒有哪一種是普遍認為的最佳姿勢,只要媽媽和自己的寶寶都感覺到舒服,寶寶可以安心吃奶就可以了。
媽媽的乳暈有大有小,不以含住全部或大部分乳暈作為評判條件,正確的含接姿勢是含到下面的乳暈比上面的乳暈多,看到上面的乳暈露出的比下面的乳暈多,即不對稱式。寶寶上唇和下唇的夾角要在120度以上,一般在120度~160度之間,可以儘量避免乳頭破裂情況的發生。
最好兩側乳房輪流餵奶,如果一側就能滿足寶寶需要,應該用吸奶器將另一側的乳汁吸出,這樣可以有效預防乳腺炎,還可以促進乳汁分泌。
在哺乳結束後,媽媽最好豎著抱起寶寶,從下往上輕拍後背,待寶寶打嗝後在將其放下平躺。如果在哺乳結束時,寶寶已經睡著,不可以生硬地把乳頭拉出。這時,應輕壓寶寶的頦部,讓寶寶鬆開口,乳頭自然就會滑脫。
4.職場媽媽可以母乳餵養嗎?
職場媽媽可以準備好吸奶器和儲奶用具,先將母乳擠出來保存好,以便寶媽不在寶寶身邊的時候,寶寶也能吃到母乳。
注意乳汁儲存時不要放在冰箱的門邊,應儘量放在冰箱內部,以免溫度受開關門影響。
寶寶的吸吮刺激對泌乳量的保持仍然重要。下班回家之後、夜間睡覺期間以及早上出發之前,職場媽媽最好親自餵哺寶寶,多和寶寶親密接觸,以促進乳汁持續分泌。
5.母乳餵養後需要再餵水嗎?
因為母乳中的各種營養成分非常適合寶寶的消化吸收,並不需要額外的水分來幫助代謝。即使是炎熱的夏季,媽媽還會自動調節乳汁中的水分,以滿足寶寶對水的需要。
對於胃容量有限的寶寶來說,水會增加飽脹感,反而會減少寶寶對媽媽乳汁的需要量,這樣,寶寶獲得的營養也會跟著減少。因此,純母乳餵養的寶寶不必餵水。
但如果是配方奶餵養的寶寶,由於配方奶粉當中的蛋白質、礦物質等不像母乳那樣容易消化吸收,寶寶需要更多的水分才能夠幫助這些成分的代謝。所以,配方奶粉餵養寶寶在兩次餵奶之間需要補充水分。
6.哪些情況不能母乳餵養?
雖然母乳餵養是確保兒童健康和生存的最有效措施之一,不管是對嬰兒還是對媽媽都有諸多好處,但有些媽媽或者寶寶因為自身方面的原因,是不宜進行母乳餵養的:
感染性疾病:呼吸道感染伴發熱,產褥感染較重,服用對寶寶有影響藥物。梅毒、結核病活動期不宜哺乳;
病毒感染:A肝急性期有較強的感染性不宜母乳餵養;
B肝病毒DNA陽性和大三陽的媽媽,肝功能正常時,在高效價B肝免疫球蛋白和B肝疫苗雙重免疫下,可以母乳餵養,但肝功能不正常時,不建議母乳餵養;
愛滋病媽媽不宜母乳餵養;
乳房疾病:嚴重的乳頭皸裂、急性乳腺炎、乳房膿腫等情況發生時,應暫時停止哺乳;
母親患嚴重疾病:嚴重的心臟病以及長期服用抗癲癇類藥物的媽媽,不宜母乳餵養;
寶寶患半乳糖血症、苯丙酮尿症時,應禁止母乳餵養。
圖源:123RF
編輯:春雨醫生
參考文獻:
[1]C. Victora, R. Bahl, A Barros, G.V.A Franca, S. Horton, J. Krasevec, S. Murch, M. J. Sankar, N. Walker, and N. C. Rollins. 2016. "Breastfeeding in the 21st Century: Epidemiology, Mechanisms and Lifelong Effect." The Lancet 387 (10017):475-490.
[2]國家衛健委,世界母乳餵養周宣傳活動,2014-08-01,
http://www.nhc.gov.cn/jnr/mrwyzzsxx/201408/07857d19fa9442f8b0bcc308f0ba1b49.s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稿件,版權歸屬春雨醫生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授權與合作事宜請聯繫reading@chunyu.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