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導讀
改革,革故而鼎新也。縱觀人類歷史,時代巨輪滾滾,推動著我們推陳出新。剛剛過去的2017年,人工智慧的表現讓人類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由此引發的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將深刻影響我們每個人。這看似遙遠,卻是一個可以遇見的未來。
教育,不是面向過去,不是面向現在,而是面向未來。如今,未來已來,我們教育應該予以什麼樣的回應呢?
似乎,改革的時機已經到來。科創教育,於是成為了中國教育改革的熱詞。創客教育、stem教育接踵而至,讓我們應接不暇的同時,也在帶給我們思考:如何讓課程頂層設計既緊跟時代又不脫離校本實際?師資短缺問題如何解決?如何讓科創教育擺脫少數人狂歡的窘境……
基於這樣的思考,重慶市為明學校開始了科創教育的探索和實踐,一扇引導學生通往科學殿堂的大門正在徐徐打開……
思考與行動一:如何改變傳統科技教育只針對部分學生的局面?
一場多數人的「狂歡」
11月17日,在重慶市為明學校校園科技節暨創新學院啟動儀式上,高二(1)班學生蘇曉潔緊攥著拳頭,和其他三名學生會幹部一起緩緩拉開紅色的幕布,為「為明青少年創新學院」揭牌。這標誌著學校科技創新教育步入了新的發展徵程。
改革的大幕已掀起,接下來如何開展實施則是所有學校都要面臨的一道難題。
事實上,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近年來,很多學校都在探索科創教育。花費不菲的資金引進了很多設施設備。但很多學校都是雷聲大,雨點小。設備引入進來後,無法充分利用,很多創客空間都變得門可羅雀,成了擺設。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相對應的課程的體系來支撐。
在創新學院籌備階段,學校就注意了問題的關鍵所在。他們將科創教育課程體系的建立,作為了創新學院籌建過程中的工作重點。但課程的頂層設計又面臨著新的問題——課程如何緊跟科技前沿,同時又符合校本實際。
校長陳玉明表示,中小學科創教育的關鍵是科創課程與文化課學科課程的深度融合問題。不能把科創教育完全獨立於學科教育之外,更不能不切實際的建設一個只供參觀而沒有實用價值的創客空間。要確立人人皆創客,科科有創客,時時處處可創客的觀念,建設一個符合本校實際且能真正發揮作用的創客空間。
在長期的思考後,學校找到了課程建設的路徑——基於腦科學,實現學科的深度融合。
作為項目的負責人,重慶市為明學校科研督導中心主任向琦介紹到,學校依託於北京師範大學腦科學研究團隊,多年來一直致力於腦科學的教學研究和實踐,也取得了很多教學實踐成果。因此,學校構建的科創課程體系,由腦科學課程和創新課程兩大核心構成。腦科學課程分設能力測評、訓練課程,訓練課程通過活動、遊戲等方式展開;創新課程則分設無人機、3D列印、機器人、智能造物、小創客等7大類共11門課程。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課程的設計與開設,都以「腦科學課程」為綱領,其中訓練課程和創新課程亦有著「分項不分家」的聯繫,二者最終都服務於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反應力、記憶力、自控力、思維力五大核心能力。同時,每一門課程,都通過任務和項目驅動的方式,與基礎學科進行了深度的融合。
目前,該課程體系已進入首期實施階段,腦科學課程已寫入學校初一到高二年級所有「元培班」的課程表,成為必修課進行試點。創新課程則作為選修類課程面向全體學生開放,學生可在每周一至周四下午的綜合選修課時間,按照自己的意願自主選擇。
「今後,所有課程將會面向初一至高二全體學生開課,逐步成為一種常態化、全員化教育模式。」向琦說。科創教育之所以指向全體學生,而不是個別學生。就是要改變過往科技教育只針對少數人的局面,讓科創教育變成多數人的「狂歡」,讓科創教育走向全員育人的新階段。
在構建課程體系的過程中,活動課程化也是其中一大亮點。據了解,科技文化節只是一個開始,未來還會有文化周、文化月等更多豐富的活動,學校還將與重慶市科技館、重慶市科協等單位合作,力圖將把科創教育打造成為明優質教育的一張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