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為明學校:高舉「科學」大旗 掀起一場基於腦科學的教育革命

2020-12-11 華龍網

    核心導讀

    改革,革故而鼎新也。縱觀人類歷史,時代巨輪滾滾,推動著我們推陳出新。剛剛過去的2017年,人工智慧的表現讓人類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由此引發的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將深刻影響我們每個人。這看似遙遠,卻是一個可以遇見的未來。

    教育,不是面向過去,不是面向現在,而是面向未來。如今,未來已來,我們教育應該予以什麼樣的回應呢?

    似乎,改革的時機已經到來。科創教育,於是成為了中國教育改革的熱詞。創客教育、stem教育接踵而至,讓我們應接不暇的同時,也在帶給我們思考:如何讓課程頂層設計既緊跟時代又不脫離校本實際?師資短缺問題如何解決?如何讓科創教育擺脫少數人狂歡的窘境……

    基於這樣的思考,重慶市為明學校開始了科創教育的探索和實踐,一扇引導學生通往科學殿堂的大門正在徐徐打開……

    思考與行動一:如何改變傳統科技教育只針對部分學生的局面?

    一場多數人的「狂歡」

    11月17日,在重慶市為明學校校園科技節暨創新學院啟動儀式上,高二(1)班學生蘇曉潔緊攥著拳頭,和其他三名學生會幹部一起緩緩拉開紅色的幕布,為「為明青少年創新學院」揭牌。這標誌著學校科技創新教育步入了新的發展徵程。

    改革的大幕已掀起,接下來如何開展實施則是所有學校都要面臨的一道難題。

    事實上,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近年來,很多學校都在探索科創教育。花費不菲的資金引進了很多設施設備。但很多學校都是雷聲大,雨點小。設備引入進來後,無法充分利用,很多創客空間都變得門可羅雀,成了擺設。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相對應的課程的體系來支撐。

    在創新學院籌備階段,學校就注意了問題的關鍵所在。他們將科創教育課程體系的建立,作為了創新學院籌建過程中的工作重點。但課程的頂層設計又面臨著新的問題——課程如何緊跟科技前沿,同時又符合校本實際。

    校長陳玉明表示,中小學科創教育的關鍵是科創課程與文化課學科課程的深度融合問題。不能把科創教育完全獨立於學科教育之外,更不能不切實際的建設一個只供參觀而沒有實用價值的創客空間。要確立人人皆創客,科科有創客,時時處處可創客的觀念,建設一個符合本校實際且能真正發揮作用的創客空間。

    在長期的思考後,學校找到了課程建設的路徑——基於腦科學,實現學科的深度融合。

    作為項目的負責人,重慶市為明學校科研督導中心主任向琦介紹到,學校依託於北京師範大學腦科學研究團隊,多年來一直致力於腦科學的教學研究和實踐,也取得了很多教學實踐成果。因此,學校構建的科創課程體系,由腦科學課程和創新課程兩大核心構成。腦科學課程分設能力測評、訓練課程,訓練課程通過活動、遊戲等方式展開;創新課程則分設無人機、3D列印、機器人、智能造物、小創客等7大類共11門課程。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課程的設計與開設,都以「腦科學課程」為綱領,其中訓練課程和創新課程亦有著「分項不分家」的聯繫,二者最終都服務於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反應力、記憶力、自控力、思維力五大核心能力。同時,每一門課程,都通過任務和項目驅動的方式,與基礎學科進行了深度的融合。

    目前,該課程體系已進入首期實施階段,腦科學課程已寫入學校初一到高二年級所有「元培班」的課程表,成為必修課進行試點。創新課程則作為選修類課程面向全體學生開放,學生可在每周一至周四下午的綜合選修課時間,按照自己的意願自主選擇。

    「今後,所有課程將會面向初一至高二全體學生開課,逐步成為一種常態化、全員化教育模式。」向琦說。科創教育之所以指向全體學生,而不是個別學生。就是要改變過往科技教育只針對少數人的局面,讓科創教育變成多數人的「狂歡」,讓科創教育走向全員育人的新階段。

    在構建課程體系的過程中,活動課程化也是其中一大亮點。據了解,科技文化節只是一個開始,未來還會有文化周、文化月等更多豐富的活動,學校還將與重慶市科技館、重慶市科協等單位合作,力圖將把科創教育打造成為明優質教育的一張新名片。

相關焦點

  • 重慶市為明學校:高舉「科學」大旗 掀起一場基於腦科學的教育革命...
    (原標題:重慶市為明學校:高舉「科學」大旗 掀起一場基於腦科學的教育革命)
  • 重慶市為明學校成立「青少年創新學院」
    重慶市為明學校成立「青少年創新學院」11月17日,重慶市為明學校2017年校園科技節拉開帷幕,一場盛大的「全腦科學」大狂歡正式開啟。活動中,「為明青少年創新學院」的揭牌成為開幕式上的最大亮點。正如校園裡隔空相望的孔子與愛因斯坦兩座雕像一樣,創新學院的成立,代表著為明學校追求向善向美的人文素養與求真求實的科學素養交相融合、比翼齊飛的教育願景。校長陳玉明表示,「小時候對什麼特別感興趣,長大了就可能成為什麼樣的專家。
  • 讓腦科學走進課堂,讓創新教育引領未來
    曹琦局長指出要實現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教育目標,必須尊重教育科學,充分利用腦科學成果促進教育創新。本次會議順應數智時代基礎教育改革創新需求和未來學校實驗區建設目標,將促使教育科學研究成果更好的轉化為教育教學推動力,更好地為一線教師和學生服務。閆利娟校長介紹了教育腦科學課程在曲江二小教育集團的應用實踐。
  • 腦科學的範式革命:呼之欲出的下一場,將在何處爆發?
    從心到腦,我們對「思考」的思考已經走過了幾個世紀。由於人腦的功能如此複雜,它的研究歷史中交織著心理學、生物學、計算科學、語言學等種種其他學科,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的登場,更將其推至風雲激蕩、萬眾矚目的前沿地帶。今天的文章從科學史的角度梳理了腦研究歷經的範式革命,可為讀者釐清腦科學發展的路線;並提出了下一場、也是近在眼前的範式突破可能發生的方向。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 教育對腦科學的期待 腦科學對教育的影響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第十三屆全國學術大會金秋十月,伴著豐收,碩果纍纍迎來一場盛宴。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第十三屆全國學術會議於2019年10月10日至13日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盛大舉行,本次大會主要對近年來我國乃至世界神經科學的最新發展及腦科學研究成果進行研討交流。
  • 重慶市為明學校全媒體招生訪談-「適合孩子發展的學校就是最好的...
    秉著同步同權、共同發展的原則,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的招生納入到審批地統一管理,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針對眾多家長朋友關心的孩子入學問題,華龍會客廳特地邀請到了重慶市為明學校校長王小鵬,來為大家解答疑惑,並就為明學校的招生計劃進行深入地解讀。
  • 四川省簡陽中學參加成都市腦科學與教育課題研討暨工作推進會
    為深化「腦科學與教育」重大研究項目,應用腦科學原理指導中小學教育教學實踐,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於9月16日召開了成都市腦科學與教育課題研討暨工作推進會,四川省簡陽中學作為成都市首批「腦·育」試點學校、《以腦科學為導向的「學會學習」核心素養培育研究》子課題學校,在學生發展中心彭建主任的帶領下,腦育試點班班主任賴紅梅老師、子課題主研成員於靜老師、李紅老師一行作為學校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
  • 「腦科學+教育」,未來教育的風向標
    腦科學帶來了腦機交互和類腦計算的驚人成就,但其最關鍵的應用領域還是教育領域,通過學習來塑造人腦本身。教育的一個目的是為未來的培養人才。面對快速發展的社會或者未知的社會,最有效適應環境的方法,是為他配備強大的學習能力,這樣他可以在任何的環境下適應並生存。腦科學的角度如何定義學習力?
  • 從兩球世界到牛頓宇宙:哥白尼掀起了一場怎樣的科學革命?
    一場科學革命完成之後,物理概念、宏大觀念和研究方法將在一個超越性的世界觀中被重塑。這意味著,新的宇宙和人類誕生了。文章的最後,我們還會回到這裡。 前哥白尼時代的宇宙學 人類對星空的仰望和驚異與生俱來。自神話時代起,宇宙的圖像便與文明一同成長。
  • 基於「學習科學」的科學教學法
    王珏,1995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計算機系,畢業後留校,在教育部全國計算機教研中心從事教育技術研究工作。在從事教育技術研究的20多年中,王珏老師不僅深入研究了微課、慕課、翻轉課堂、PPT知識可視化等教育技術領域的新興方向,還精研學習科學和腦科學,研發出一套《基於學習科學的科學教學法》培訓課程,用最新的腦科學研究成果來闡釋「教」和「學」的本質,並提出一整套簡明、易懂、易實施的教學方法,使老師擺脫經驗的桎梏,掌握科學教學的精髓,快速提升教學水平。
  • 【腦科學與教育】看「腦科學」引發的課堂與學習模式改變
    腦科學的研究最為關鍵的領域還在於塑造人腦本身,而教育的實質其實就是在發展和建構我們的大腦。今天,現代化的教育已經無法脫離對腦科學的研究。任何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習品質的提升;任何一項知識的獲取、合作的建立、行為的變化、情緒的調節;以及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反應力和自控力的養成都與腦科學密不可分,其背後都是對大腦的深層認識與科學塑造。
  • 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舉行基礎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成果培育...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14日5時12分訊(王小洪)  昨(13)日,由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的重慶市基礎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成果培育專項培訓會在南開中學和沙坪垻區樹人景瑞學校舉行,來自全市各區縣教委、教研機構、中小學、職業學校和部分高校的800多名幹部、教師參加培訓會。
  • 重慶為明實驗學校領導集團介紹
    重慶為明實驗學校領導集團介紹 愛心+責任+智慧   教育主張:面向全體,尊重差異,因人施教,發展個性。   科研方向:全腦教育,即開腦礦,練腦能,強腦力”的實驗與研究。   人生自省:海納百川,何故?低也!   張曉琴,女,大學本科,中學英語高級教師。曾任重慶市萬州區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萬州區中青年科學技術拔尖人才、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享受政府津貼)。
  • 以腦科學為導向的積極教育模式
    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的科學發現,完全可以也應當被用來「武裝」教育者們的頭腦。但是,如果缺乏指導性的框架,想利用好這些研究結論並將其融入到具體教學中將是一件頗具挑戰的事情。積極教育的目標不僅僅是教育學生掌握學習內容,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能夠創造性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這種創新性被當作21世紀人才的必備技能與核心素質。
  • 首屆腦科學與教育專家論壇在京隆重舉行
    「腦功能理論的發展對教育工作有哪些啟示?」「迅速提升大腦潛能的方法有哪些?」「基於腦科學的視力健康理論是什麼?」12月24日,首屆腦科學與教育專家論壇在北京大紅門國際會展中心隆重舉行,來自北京大學、中科院心理所、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等知名機構專家以及全國各地腦科學教育行業的從業者近200人共聚一堂,共同研討腦科學知識和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與發展。論壇開始後,中國人生科學學會關山越會長為大會致開幕詞,並為學會單位會員代表頒發牌匾。
  • 重慶市為明學校教師招聘簡章
    重慶市為明學校教師招聘簡章   一、為明教育集團簡介   為明教育集團成立於1999年,總部設於我國科技智力和人才資源最密集的地區——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國際辦學方面,集團先後與美國、英國、加拿大、新加坡、韓國、澳大利亞等10多個國家20多所院校、教育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國際教育合作關係。   二、重慶市為明學校簡介   重慶市為明學校(北大附中為明重慶實驗學校),創建於2006年9月,是一所集小學、初中、高中為一體的高品質寄宿制學校。
  • 重慶市為明學校2018-2019學年教師招聘簡章
    一、為明教育集團簡介    為明教育集團成立於1999年,總部設於我國科技智力和人才資源最密集的地區——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國際辦學方面,集團先後與美國、英國、加拿大、新加坡、韓國、澳大利亞等10多個國家20多所院校、教育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國際教育合作關係。    二、重慶市為明學校簡介    重慶市為明學校(北大附中為明重慶實驗學校),創建於2006年9月,是一所集小學、初中、高中為一體的高品質寄宿制學校。
  • 「大城市教科院聯盟全國三次學術年會暨腦科學與教育國際論壇...
    以腦科學為基礎的教育研究,正逐步從科學實驗走向實踐應用,也深刻影響著教育的形態。期待「腦科學與教育」論壇在深入探討中共同推動教育領域的腦科普,讓教室內學習的發生更科學。 他強調,教育作為塑造人的心智和開發腦認知的重要方式,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無疑要依賴於遵循腦科學揭示的腦認知活動的規律。我們應該充分意識到,迄今為止揭示的腦認知規律還相當有限,也還相當膚淺。如果把揭示腦活動的規律比喻為一場新大陸的探險,我們現在所揭示的規律,只是新大陸周圍星星點點的島嶼,真正的新大陸還是一片廣袤無垠的未開墾的處女地。
  • 整治全腦教育亂象,科學教育要補位
    額頭「吸」鐵勺、蒙眼辨色、聽音頻提升大腦……在常人看來毫無科學邏輯的一堆「超能力」,都依附於「全腦開發」而生,它們也常常出現在一些全腦開發培訓機構的招生宣傳場景之中。有些機構還宣稱全腦教育是最科學的教育,其課程是一種科學培訓。「全腦開發」的概念已經火了好幾年。
  • 「左右腦測試」 中的腦科學
    該理論大約來自1961年「裂腦」實驗,美國心理生物學家羅傑·斯佩裡發現,大腦兩半球在機能上有分工,左半球感受並控制右邊身體,右半球感受並控制左邊身體,並提出左腦對數字文字的識別、認知、記憶要好一些,而右腦在圖像圖形處理上佔優。斯佩裡因此獲得了1981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但這卻成了史上被質疑最多的諾貝爾獎神經科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