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男子在漢口解放大道旁一公廁「方便」時,險些進了女廁所,並與守廁員發生爭執。據該公廁收費員介紹,現在有很多人不習慣看男女圖像牌,加上一般如廁比較急,進錯廁所的事情時有發生,多時一天達10餘起。(見11月9日《武漢晨報》報導)
造成了進錯這種尷尬局面的原因是武漢市為了創建國家優秀旅遊城市並與國際慣例接軌,全市近千座公廁全換上了新標識牌,男廁標牌是穿西服的男子圖像,女廁是一個穿裙子的女性圖像,過去的標有「男」、「女」等中文的標識都沒有了。而在武漢市其他經營場所內,廁所的標識更是五花八門:菸斗、高跟鞋;長發、短髮……這些加大了入廁者的辨識難度。
必須承認的是:這些「舶來品」極富創意,也反映了外國人獨有的幽默和智慧,體現了一種文明和進步,而且這些標識可能在國際上已經比較通用,即形成了所謂的「國際慣例」。「向美國看齊、趕超歐美強國」,是近百年來一直落伍於世界強國之林的國人的最大夢想,在其他硬體還難以向歐美強國看齊的當下,於是乎與所謂「國際慣例」接軌成了一些人的精神寄託和理想訴求,並視之為邁出的融入並回歸強國之列的第一步。時至今日,這種接軌熱潮一浪高過一浪,大到政府方針政策、小到老百姓衣食住行,連如廁之類的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要嚷嚷著跟國際慣例接軌。
「慣例」能成為「國際慣例」、能為眾多國家所接受這就充分證明其可取之處,也說明與「國際慣例接軌」並沒有什麼不好,反而值得提倡。但是一些城市和地方在追逐國際潮流、與「國際慣例」接軌的同時卻忽視這樣一個基本規律:「接軌」是一漸進式的過程,它不是一己的主觀意志就能輕易決定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方面,「國際慣例」在一個「陌生」的環境發揮影響和作用需要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另一方面,人們接受一種新的東西、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需要一定時間和過程。
在提倡與「國際慣例」接軌、追求先進的人類文明的同時,要充分考慮本國、本地實際情況和文化背景;切忌生搬硬套,切勿急於求成、好大喜功,更不能一味的去中國化、去本土化而盲目的追逐所謂的「國際慣例」;必須講究接軌方式和策略,變強行的「硬接軌」為潛移默化的「軟接軌」,在尊重並照顧到當地人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同時讓他們逐步接受的新的文化和「慣例」,進而讓他們接受它、習慣它。作者:付毅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