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真的懂了嗎?

2020-12-23 水往雲來

很多人想修行,但是又不知道怎麼樣去修行。聽說佛經當中有很多神奇的感應,於是就去看佛經。有些人能夠自己堅持看、背誦佛經的內容,這很好。但是很多時候,由於不懂佛經的內容,就到處找人問。可是,每個人給出的答案都不同,所以,他就很迷惑,到底佛經應該怎樣去理解?今天,雲來就針對「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句話來談談自己的一點見解。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金剛經》第五品中的一句話。原話是佛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裡的相,由於是針對修行人講的一句話,所以他只對修行人起到指導作用。後來也流傳到不修行的人中,並且被廣泛應用,以至於將它的意思搞得很混亂。

首先,我們說一說什麼是相。

相,有相貌、真相、或者是事物的形狀的意思。在這裡,是指的事物的真實面目和人的思維中構成的一種畫面。佛教中對人的思想想法非常的看重,人的念頭,會形成各種各樣的畫面。比如,對蓮花的認識。通常一說蓮花,除了真實的蓮花外,人的思想當中也會有一個蓮花的畫面出現。這是人對事物的認識和一種記憶的本能。

一個人,通常會對事物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只有通過這些正確的認知,他才能對事物有各種各樣的辨別能力,從而做出相應的反應。這是指一般人的正常行為。

那麼,人在修行的時候,就是要打破人對事物的各種知見。為什麼呢?因為佛陀認為,人有許多的障蔽,這些障蔽在不同的時候,會引導人往錯誤的方向行事,從而造下許多的惡業。這些惡業,就是人各種苦的根源。

因為佛陀的目的就是要讓人通過修行去掉人身上的這些障蔽,從而達到「離苦得樂」的目的,就讓人們遵照他的話去修行。而修行,就是要有一個正確的思想與行為。用這些正確的思想與行為,去破掉人的各種障蔽。而佛陀所講的正確的行為和人們所知道的正確的行為是有所不同的。

比如,人對事物的各種看法已經有了深深的烙印了。我們剛才提到的蓮花,一般人的思想中就會想到自己曾經認為的那個蓮花。這就叫「著相」,因為你被你思想中的那朵蓮花佔據了你認知的主導地位。那麼,要怎麼樣才能做到「不著相」呢?其實就是要破除掉你曾經所認為的那個真實存在的東西。

破除障蔽絕對不是要破除你對外界的認知。很多人以為達到無相就是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了,當然話沒錯,但是要是能夠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已經是不用再修的狀態了。而我們還是在修,如果永遠這樣,豈不是永遠也看不到事物的本來面目?那麼,這句話就相當於一句廢話。

因為它落入了對事物的本來面目是「看到了才能修」和「修了才能看到」的一種對立狀態。通俗點講,就是人們所說的事物落入了對立死循環。

佛陀說出的這句話,是針對修行的人講的,不是針對修成了以後的人講的。那麼,這句話一定就有它在修行中所具備的真實意義。

人在修行過程中,會對事物產生不同的看法。這些看法,在很多時候會讓人固定在一個特定的狀態中。比如「壽者相、眾生相、菩薩相」。人在不同境界中修行的時候,對佛陀所講的這句話也會有不同的認識。而這些不同的認識,在不同的境界,都是一種「相」。

要想使自己的境界不斷地得到提高,也就是使自己對佛法的認識也要不斷地提高,就必須得打破以前對事物的同樣的認知,也就是要打破以前對「相」的認知。只有讓自己不陷入對事物的單一認知中,就會看到同樣的事物同時具備無數的不同的「相」。

為了讓大家更加的明白,我舉個例子。

比如對病的理解。西方醫學認為,一般人得病是因為有了一種外因,是自己的身體某個部位產生了病變或者是感染了病毒。對於修行人來說,他是落入到這個現實世界中的認知的一種表現。

而中國的中醫認為,人得病是因為某處的氣脈不通,如果要治好病,只需要將堵塞的氣脈打通了,人的病就消失了。

而修行的人認為,人的所有病都是苦。要想去掉這些苦,就必須得承受這些磨難。只有承受了這些磨難,才能獲得福德,以後才會永遠的不用再吃苦。

這裡說的,就是對「病」的三種「相」的認知。

人在修行當中,對佛法的認知也是會有這樣一個的過程:首先是西醫對病的認知,然後是中醫對病的認知,然後是佛教對病的認知。

而這裡的相,就是這樣一點點的改變著這些認知,從而使自己的思想有一個實質的改變。但是,如果你本身對病的認知就在西方醫學的認知上,就必須使自己的行為保持著和西醫的認知一致。如果停留在中醫對病的認知上,你就得保持著和中醫認知一樣的行為。

這就叫做如實的修行。

那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是什麼境界所做的事呢?其實,這是在菩薩境界所要保持的一種對事物的認知,而不是普通修行人所具備的一種思想行為。

那麼,很多人如果沒有達到這個境界,想要強行去做的話,是達不到修行的目的的。因為它本來就不是針對初期修行的人所講的。達不到而強行去做的話,會落入「夢幻泡影」的狀態,使自己最後一無所得。

達到菩薩那個境界的時候,想要再有所提高,就必須對佛法有更深一步的認知。也就是要有更深層次的佛法來指導自己的修行。不是說達到菩薩就不再修行了,不是這樣的。而整部《金剛經》,其實就是一部指導怎樣讓菩薩修到佛境界的一部經書。這個雲來在以前的文章中有過論述,在這裡就不再詳細說了。

作為一般人,是做不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地步的。因為剛開始修行,人對事物的認知,都停留在世間的知識理論上,頭腦中充斥的都是世間的知識。只有將這些知識全部閉鎖起來,也就是保持人們常說的「空杯狀態」,才能大致了解佛經中所講的內容。當然這種閉鎖不是忘記,而是對待佛經要像自己從來就沒有認識過世間的事物一樣去學習它,才會更深入的了解佛經中的涵義。

由於篇幅有限,有時間,雲來會再和大家繼續討論這個問題。

本文由百家號/水往雲來獨家原創發布。

相關焦點

  •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當學費花到足夠多,你會覺得老師說的每句話都價值千金,一個字都不想浪費。有人不以為然:「那樣有什麼用。」那樣有什麼用我不知道,但那樣做沒有副作用我卻是知道的。只要沒有副作用的事兒,我都願意去做,花錢買來的練習,更要做到百分百認真才對得起那些學費。所以,老師讓進入一株植物,我就真的進入一株植物。上課期間進入,下課回家了、出差了,還在不斷進入。
  •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道禾大學堂 幸福頻率線上教育謂獅子相虛,唯是真金。金獅子的這個相是虛的,因為獅子隨時會改變,被能工巧匠可以改變成金豬、金牛、金首飾。而金子是真的,它一直不生不滅。因為獅子隨時可以改變,所以它不是真的有;金獅子無論怎麼改變性狀,金子的本質沒有改變,所以金子不是沒有。如果金獅子沒有了,金子還在不在?
  •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底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很多人覺得,這裡的意思是說,只要看到所有的相都是假的,就能看到如來。那麼,這種理解對不對呢?這裡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金剛經第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懂這一句就等於懂了整部經
    這裡世尊就主動反問了須菩提一個問題——須菩提啊,你認為能夠通過眼前我這個色身見到如來嗎?第一次讀到這裡的師兄肯定是一頭霧水,這世尊不就在須菩提對面坐著嗎?之前還帶著他們一起去託缽乞食,吃飯洗腳等等,為何世尊要問須菩提有沒有看到自己呢?這不是故弄玄虛嗎?
  •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相,就是一切現象,一切形象,一切存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裡的虛妄並不是沒有,有人說佛經就是在講一個「空」字,萬法皆空,四大皆空,空就是不存在,一無所有。這樣的理解並不正確說空不能執著空,否則無異於掩耳盜鈴,一葉障目,所謂虛妄並不是一無所有,不是空,而是假象,不真實,總在變來變去,因為無常,所以根本不需要執著。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什麼意思?《金剛經》在教我們什麼?
    其實,《金剛經》翻來覆去就在教你如何破除「我執」,原文中有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簡單來說就是「破相」,一切你看到的東西都是相,都是虛妄。你在大街上看的美女是虛妄,在銀行裡看到的鈔票是虛妄,甚至是你想到的佛法也是虛妄。
  • 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眾生因為執著我相帶來了很多的煩惱,人類一切煩惱皆以「我執」為根源。正像經論中所說的那樣「由我貪增上,以我愛執持,從無始生死直今,生起種種不可欲樂。」眾生執著「我」原本是為了「我」的幸福,然而事與願違,反而帶來人生種種煩惱。金剛般若是佛的境界,由眾生到佛的境界,其實是沒有距離的,我們迷惑愚痴的時候是眾生,開悟時就是佛。
  • 凡所有相,皆為象徵
    許多人聽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句話,這裡「虛妄」的意思是:所有一切的「相」,都可能是空無、虛幻、沒有意義的,因此不必去執著那些外相。而這並非是我這次分享賽斯哲學思想所要強調的,我要講的是「凡所有相,皆為象徵」。我們活在一個象徵符號的世界。你以為這個世界是實際存在的,你以為牆壁、天花板、天空都是實際存在的,但我要告訴大家,它們是象徵。
  • 道天機:凡有所相,皆是虛妄,見相非相,即見因果
    凡有所相,皆是虛妄,《道德經》是什麼,取決於我們如何看,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道德經》無論叫《老子》,還是其他什麼名字,不是那麼最重要,非要給老子所留的智慧,起個名字,是有,是無,是應是還是如是,不是那麼太重要。人只願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但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別人道德是修的,有人道德是講的,有人道德僅僅是束縛別人的工具。
  • 淨空法師:「真心一無所有,所現染淨善惡皆虛妄」
    最重要就是放下,真正體會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但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夢幻泡影,就連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也不是真的,無始無明習氣斷乾淨就沒有了,最後現出來是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淨土(本無)現相,所以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常寂光裡沒有物質,也沒有精神現象,連自然現象都沒有。
  • 【修心】凡心所感,皆是心相!修行絕不是為了找到所謂的 "好感覺"
    人們常說一些修為非常好的老師身上有某種能量,拜見者一見便會生出某種感覺,或喜悅,或寧靜,或跪倒,或流淚,種種跡象人們歸功於是那位大師,但真的是這樣嗎? 你能夠百分之百地確定那個大師傳遞給你了某種能量? 當你頭腦中有某些關於大師的念頭時,你產生了某種感覺;如果你頭腦沒有那些關於他的念頭時呢?
  • 扶心:諸相非相,相由心生,虛實自洽
    在觀察「現象」,體驗這世間萬象的過程裡,體會著《金剛經》的那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4.散文的集結,修訂成書,於我,特別大的一個意義,是幫助我自己,把我對世界的觀感,整理出了一份清晰的體系。互不打結地自洽,暗藏於篇章之中。從現象裡,剝離出本質,再拿著本質,去逐一面對新的現象。
  • 佛陀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言下之意,他證得了。釋迦牟尼因此悟道成佛。當下他就想進入涅槃,驚動了天人,紛紛請求他留形住世,廣化眾生,他曾對天人們說過:「止止,我法妙難思。」正是因為他這麼一說,使我們可以了解到佛法的奧妙,釋迦牟尼悟的是道,道不可說,實在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所謂佛者,覺也。
  • 《金剛經》:「空」的真正奧秘,不在於相,而在於心!
    可以說,只要讀懂了《金剛經》中的「空」的奧秘,那麼,你也就懂得了如何去修行。但是,我們縱觀整部《金剛經》,裡面卻無一個「空」字,又要從何看起呢?以下是《金剛經》中的三句話,為大家分享「空」的奧秘!第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 虛實結合,楊曦《諸相非相》,高級~
    「諸相非相」出自《金剛經》:「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以我對文字淺薄地理解,即眼前之一切所見諸相,皆非萬物本相,「顯」非相,「隱」亦非相,萬物不變之相方為本相,若得不變之相,方為即見如來。何為「相」?佛語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簡單地理解,就是我們所能看到、聽到、摸到的萬物之態,皆為虛相,都不是萬物本源。那麼何為諸相?
  • 不懂《金剛經》的意思,念《金剛經》有意義嗎?
    而咱說的「懂」或者「不懂」,是靠大腦的思維,大腦無法思維自性的東西。就像《圓覺經》上講的,即使聲聞緣覺闢支佛,要想用思維的心,去度測如來的境界,就像用螢火蟲去點燃須彌山,您想,能點著嗎?那真是天大的妄想!聲聞緣覺闢支佛,都辦不到,咱能辦得到?
  • 佛教: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24、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25、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26、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27、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28、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29、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30、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 《金剛經》的智慧 凡夫痴迷外相所以不見如來 佛陀要我們破妄相
    這一段經文著重強調要破妄相,我們世人大多著相,雖有不同,也只是深淺的不同,在本質上還是執著於外相。佛陀在世時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普通人見到佛陀時內心就會升起恭敬,所以佛陀問須菩提,見到如此美好具足的外相,是不是就可以判斷見到如來真實本性了。
  • 批判性思維專題|戴建平:王充的「疾虛妄」與懷疑精神
    「是故《論衡》之造也,起眾書並失實,虛妄之言勝真美也。……其本皆起人間有非,故盡思極心以譏世俗。世俗之性,好奇怪之語,悅虛妄之文。何則?事實不能快意,而華虛驚耳動心也。是故才能之士,好談論者,增益實事,為美盛之語;用筆墨者,造生空文,為虛妄之傳。……至或南面稱師,賦奸偽之說;典城佩紫,讀虛妄之書。……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己。』今吾不得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