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想修行,但是又不知道怎麼樣去修行。聽說佛經當中有很多神奇的感應,於是就去看佛經。有些人能夠自己堅持看、背誦佛經的內容,這很好。但是很多時候,由於不懂佛經的內容,就到處找人問。可是,每個人給出的答案都不同,所以,他就很迷惑,到底佛經應該怎樣去理解?今天,雲來就針對「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句話來談談自己的一點見解。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金剛經》第五品中的一句話。原話是佛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裡的相,由於是針對修行人講的一句話,所以他只對修行人起到指導作用。後來也流傳到不修行的人中,並且被廣泛應用,以至於將它的意思搞得很混亂。
首先,我們說一說什麼是相。
相,有相貌、真相、或者是事物的形狀的意思。在這裡,是指的事物的真實面目和人的思維中構成的一種畫面。佛教中對人的思想想法非常的看重,人的念頭,會形成各種各樣的畫面。比如,對蓮花的認識。通常一說蓮花,除了真實的蓮花外,人的思想當中也會有一個蓮花的畫面出現。這是人對事物的認識和一種記憶的本能。
一個人,通常會對事物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只有通過這些正確的認知,他才能對事物有各種各樣的辨別能力,從而做出相應的反應。這是指一般人的正常行為。
那麼,人在修行的時候,就是要打破人對事物的各種知見。為什麼呢?因為佛陀認為,人有許多的障蔽,這些障蔽在不同的時候,會引導人往錯誤的方向行事,從而造下許多的惡業。這些惡業,就是人各種苦的根源。
因為佛陀的目的就是要讓人通過修行去掉人身上的這些障蔽,從而達到「離苦得樂」的目的,就讓人們遵照他的話去修行。而修行,就是要有一個正確的思想與行為。用這些正確的思想與行為,去破掉人的各種障蔽。而佛陀所講的正確的行為和人們所知道的正確的行為是有所不同的。
比如,人對事物的各種看法已經有了深深的烙印了。我們剛才提到的蓮花,一般人的思想中就會想到自己曾經認為的那個蓮花。這就叫「著相」,因為你被你思想中的那朵蓮花佔據了你認知的主導地位。那麼,要怎麼樣才能做到「不著相」呢?其實就是要破除掉你曾經所認為的那個真實存在的東西。
破除障蔽絕對不是要破除你對外界的認知。很多人以為達到無相就是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了,當然話沒錯,但是要是能夠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已經是不用再修的狀態了。而我們還是在修,如果永遠這樣,豈不是永遠也看不到事物的本來面目?那麼,這句話就相當於一句廢話。
因為它落入了對事物的本來面目是「看到了才能修」和「修了才能看到」的一種對立狀態。通俗點講,就是人們所說的事物落入了對立死循環。
佛陀說出的這句話,是針對修行的人講的,不是針對修成了以後的人講的。那麼,這句話一定就有它在修行中所具備的真實意義。
人在修行過程中,會對事物產生不同的看法。這些看法,在很多時候會讓人固定在一個特定的狀態中。比如「壽者相、眾生相、菩薩相」。人在不同境界中修行的時候,對佛陀所講的這句話也會有不同的認識。而這些不同的認識,在不同的境界,都是一種「相」。
要想使自己的境界不斷地得到提高,也就是使自己對佛法的認識也要不斷地提高,就必須得打破以前對事物的同樣的認知,也就是要打破以前對「相」的認知。只有讓自己不陷入對事物的單一認知中,就會看到同樣的事物同時具備無數的不同的「相」。
為了讓大家更加的明白,我舉個例子。
比如對病的理解。西方醫學認為,一般人得病是因為有了一種外因,是自己的身體某個部位產生了病變或者是感染了病毒。對於修行人來說,他是落入到這個現實世界中的認知的一種表現。
而中國的中醫認為,人得病是因為某處的氣脈不通,如果要治好病,只需要將堵塞的氣脈打通了,人的病就消失了。
而修行的人認為,人的所有病都是苦。要想去掉這些苦,就必須得承受這些磨難。只有承受了這些磨難,才能獲得福德,以後才會永遠的不用再吃苦。
這裡說的,就是對「病」的三種「相」的認知。
人在修行當中,對佛法的認知也是會有這樣一個的過程:首先是西醫對病的認知,然後是中醫對病的認知,然後是佛教對病的認知。
而這裡的相,就是這樣一點點的改變著這些認知,從而使自己的思想有一個實質的改變。但是,如果你本身對病的認知就在西方醫學的認知上,就必須使自己的行為保持著和西醫的認知一致。如果停留在中醫對病的認知上,你就得保持著和中醫認知一樣的行為。
這就叫做如實的修行。
那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是什麼境界所做的事呢?其實,這是在菩薩境界所要保持的一種對事物的認知,而不是普通修行人所具備的一種思想行為。
那麼,很多人如果沒有達到這個境界,想要強行去做的話,是達不到修行的目的的。因為它本來就不是針對初期修行的人所講的。達不到而強行去做的話,會落入「夢幻泡影」的狀態,使自己最後一無所得。
達到菩薩那個境界的時候,想要再有所提高,就必須對佛法有更深一步的認知。也就是要有更深層次的佛法來指導自己的修行。不是說達到菩薩就不再修行了,不是這樣的。而整部《金剛經》,其實就是一部指導怎樣讓菩薩修到佛境界的一部經書。這個雲來在以前的文章中有過論述,在這裡就不再詳細說了。
作為一般人,是做不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地步的。因為剛開始修行,人對事物的認知,都停留在世間的知識理論上,頭腦中充斥的都是世間的知識。只有將這些知識全部閉鎖起來,也就是保持人們常說的「空杯狀態」,才能大致了解佛經中所講的內容。當然這種閉鎖不是忘記,而是對待佛經要像自己從來就沒有認識過世間的事物一樣去學習它,才會更深入的了解佛經中的涵義。
由於篇幅有限,有時間,雲來會再和大家繼續討論這個問題。
本文由百家號/水往雲來獨家原創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