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方言中精見知莊章各組聲母讀塞音的現象備受關注,對湘贛語知章組讀如端組塞音的性質討論尤多,主要有三種意見:1)「古無舌上音」的遺留。2)受閩語的影響。3)後起演變。各組聲母的塞音性質是否相同呢?我們可以結合湖南東安新圩江土話的實例做出解答。因為:新圩江土話中精知莊章組均有讀塞音的現象,但是與漢語其他方言不同,新圩江土話中精知二莊章組塞音與端組塞音有別,兩組塞音構成音位對立,知三組塞音卻與端組塞音相同,這種現象很值得深入探究。
新圩江土話精組精清母在今洪音前分別讀塞音t、th,相應的從母讀z,心邪母分別讀s、z。精母所讀塞音t與端母所讀塞音ɗ構成音位對立,如:早te14≠倒ɗe14;尖tɛ45≠癲ɗɛ45;走tɔu14≠陡ɗɔu14;接tai53≠跌ɗai53;灶te33≠到ɗe33。而清母塞音和透母塞音都讀th,二者不構成音位對立,如:草=討the14;菜=太thai33;催=推thue45;湊=套thɔu33。精清母在舌尖元音前同讀不送氣塞擦音tθ(實際是處在ts和tθ之間的塞擦音),相應的從母讀z,心邪母分別讀s、z。精清母在今細音前讀tɕ、tɕh。
知二組知母也讀塞音t。知母所讀塞音t與端母所讀塞音ɗ構成音位對立,如:摘tuɔ53≠答ɗuɔ53;罩ta33≠搭ɗa33。徹母與透母相同,都讀th,二者無音位對立,如:拆=塔thuɔ53。相應的澄母讀z。
莊組莊初母除了極個別今讀細音的字如「抓ʨya45」「插ʨhia53」聲母為tɕ、tɕh外,其他都讀塞音t、th。莊母所讀塞音t與端母所讀塞音ɗ構成音位對立,如:爭tuɔ45≠擔ɗuɔ45;阻≠賭;側tai53≠跌ɗai53;裝toŋ45≠冬ɗoŋ45。初母和透母塞音已經合流,都讀th,如:叉=拖thuɔ45;岔=塔thuɔ53。相應的崇母讀z/ʑ,生母讀s/ɕ。
章組章母有少量通攝合口三等字聲母和精知二莊組字聲母一樣讀塞音t,如:終toŋ45|鍾toŋ45|祝tu33,這些字所讀塞音聲母t與端母字所讀塞音構成對立,如:終鍾=裝toŋ45≠冬ɗoŋ45。「粥」「腫」等字有文白異讀,文讀韻母為洪音,聲母為塞音t,分別讀成「粥tu33」「腫toŋ53」;白讀韻母為細音,聲母為塞擦音tɕ,分別讀成「粥」「腫tɕin14」。章組章昌母和精清母一樣,在舌尖元音前同讀不送氣塞擦音tθ,相應的船禪母讀z,書母讀s。章組章昌母在今細音前都讀tɕ、tɕh。
新圩江土話有一些知三組聲母讀如端組塞音ɗ,知母字和端母字讀音相同,如:豬=丟;中=丁ɗin45。這些知母字都讀新圩江土話固有的白讀音,零星分布在知組三等。如:爹ɗia45|豬|朝ɗyɛ33打三~:孩子滿月|轉ɗyɛ33|長ɗiaŋ14~大|漲ɗiaŋ14|脹ɗiaŋ33|著ɗy53~衣|中ɗin45|竹。知三組大部分知母字讀tɕ,相應的徹母和澄母分別讀tɕh、dʑ/ʑ。
新圩江土話精知二莊章組聲母讀塞音t、th是一種後起的現象。t、th應來自塞擦音ts、tsh的塞化,且這種塞變正處於過程當中,塞變發生在洪音韻母前,新派已經讀塞音的場合,老派還處在塞音和塞擦音混用階段;精章組聲母在舌尖元音前比較穩固,新派雖讀塞擦音tθ,但與老派的ts有差別,且有進一步塞變為t的傾向;精章組聲母在今細音前沒有發生塞變,與大部分知三組字合流讀tɕ、tɕh組聲母。
新圩江土話知三組塞音讀如端組塞音是存古現象。因為:1)與精知二莊章組聲母讀塞音t不同,知三組所讀塞音與端母所讀塞音相同,均為內爆音ɗ,說明知三組聲母和端母本為一體,只有這樣它們才會一起演變同讀內爆音。2)這類字都是口語常用字,零星分布,不成系統,如果有文白異讀,只有白讀音讀如端組塞音。
我們認為新圩江土話的塞化音變很可能是「拉鏈」(徐通鏘,1991:206—209)的作用,由於端組(和知三)讀成了內爆音ɗ,造成了t這個空位,拉動了ts向t的方向演變,演變之後,精知二莊章組塞音t和端組塞音ɗ仍保持音位對立,而相應的送氣聲母則和透母發生了合流,都讀th。我們推測端母讀內爆音的時間應早於精知二莊章組聲母塞變的時間,而不是精知二莊章組聲母塞變後擠佔了端母的位置導致端母讀內爆音,因為:新圩江土話中除了端母讀內爆音(ɗ)外,幫母未受其他聲母的排擠也讀內爆音(ɓ),而且東安石期市土話(井頭圩片)端組和幫組也有讀內爆音的現象(陳瓊,2012:30;彭建國、陳瓊,2014),說明東安土話內爆音的產生當與精知二莊章組聲母塞變無關。
新圩江土話精知二莊章組聲母塞化之後,形成了該方言不送氣清塞音t、送氣清塞音th、內爆音ɗ和濁塞音d四分的塞音格局,這是漢語方言中非常少見的現象。新圩江土話精知莊章組讀塞音的現象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案例,能讓我們釐清語音演變中的存古現象和後起音變的差別,因為其他方言精知二莊章組和知三組都與端母一樣同讀塞音t,這種存古和後起的性質差別就不容易分辨了。
鮑厚星 1998《東安土話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
陳瓊 2012《湖南東安石期市土話語音研究》,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大島廣美 1996《贛語的知三、章組聲母》,《中國語學》(日本)第243號抽印本。
何大安 1987《論贛方言》,《漢學研究》第1期。
李方桂 1980《上古音研究》,商務印書館。
劉綸鑫(主編)1999《客贛方言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羅常培 1940/1958《臨川音系》,科學出版社。
麥耘 1997《中古精組字在粵語諸次方言的不同讀法及其歷史涵義》,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5(2):211—226.
彭建國 陳瓊 2014《東安土話中的內爆音聲母》,《南開語言學刊》第1期,商務印書館。
王洪君 1992《文白異讀與疊置式音變》,《語言學論叢》第十七輯,商務印書館。
徐通鏘 1991《歷史語言學》,商務印書館。
莊初升 2007《論贛語中知組三等讀如端組的層次》,《方言》第1期。
莊初升 鄒曉玲 2013《湘西鄉話中古知組讀如端組的類型和性質》,《中國語文》第5期。
Sagart,Laurent 1990/1993 Les Dialectes Gan: Etudes sur la Phonologie et le Lexique d'un Groupe de Dialectes Chinois(贛方言研究).Paris: Langages Croisés.
作者簡介
胡乘玲,博士,現任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語言類型學、漢語方言、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在《中國語文》《方言》《漢語學習》等刊物上發表論文10餘篇,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類型學及語言接觸視野下的湘南東安土話語法研究」。
胡乘玲、孔國興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