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灣野園》微信號
倡導生態飲食
傾向現實文化
關注社會熱點
(三十)臨朐土話「密拉」源於哪個詞?
作者 趙元珉
臨朐土話裡有個詞叫「密拉」,發音為[mì là],是專指用腳底在地面上將某個東西反覆揉搓至破碎或泥爛的動作。「密拉[mì là]」這個詞語很難準確表達它本身的意義。那麼,這句土話的源詞是什麼呢?
先看詞性。「密拉[mì là]」一詞表現的是一個動作,那麼它就應是個動詞。再找找發音和詞義兩方面與它相近的詞語。上面詞語解釋裡有個「泥爛」一詞,看字面意思是「像泥一樣地爛」,似乎有些可取之處,但不是個動詞。不過,因為「泥[ní]」在臨朐土話裡念[mí]音,「泥爛[nílàn]」就被讀成為[mí làn]。有一個發[mílàn]音的詞,叫「糜爛[mílàn]」,好像有點接近的「密拉」意思。
先看看「糜」和「爛」在《康熙字典》的解釋。
糜,作名詞,是粥的意思;作動詞,有粉碎、搗爛的意思。如《荀子·富國》,以糜敝之;《釋名·釋飲食》,煮米使糜爛也。
爛,形容詞, 腐爛、腐敗。如《淮南子·說山》,爛灰生蠅;《三國演義》,願憑三寸不爛之舌,往江東說此人來降。
很明顯,「糜」作動詞時的粉碎、搗爛這層意思可取。把「糜」和「爛」兩字連起來就是「糜爛」。
再看看「糜爛」在《漢語大詞典》解釋的意思。
(1)碎爛。《後漢書·寇榮傳》,「登金鑊,入沸湯,糜爛於熾爨之下,九死而未悔。」《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二,「昨夜打得一隻狗,煨得糜爛在這裡,與公子同享。」
(2)腐爛、腐化。(民國)洪深《電影戲劇的編劇方法》第二章,「這些誠然是好材料,一方面可以刺激那些過著糜爛的生活的,覺著無聊與疲倦的人們。」
(3)毀傷、摧殘、被蹂躪。《孟子·盡心下》,「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之。」漢劉向 《說苑·敬慎》,「接刃流血,伏屍暴骸,糜爛國家,十有餘年。」明·高攀龍 《大司徒修翁李先生七十序》,「東南半壁天下,幾糜爛於豺虎之吻。」
在這三層意思中,「碎爛」雖是動詞,但沒有具體地動作;「腐爛、腐化」是形容詞,更不在考取之列;「毀傷、摧殘、被蹂躪」是動詞和被動詞,這一層意思的詞性和詞義與土話「密拉[mì là]」相符,可取。
現在可得出結論,臨朐土話「密拉[mì là]」一詞源於普通話「糜爛[mílàn]」。至於「糜爛」如何從官話演化成土話,這「爺倆兒」只差一個最末後的[n]音,其實一點兒都不難想像。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一家之言歡迎討論
作者趙元珉,山東臨朐人,從事金融工作三十年,喜歡鄉土文化、民間藝術和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