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家長苦惱自己家孩子說話晚。
孩子一歲多了,還只會說幾個字……
跟我家孩子同齡的,已經會唱兒歌了,我家的還沒動靜……
孩子一直不怎麼說話,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0—3歲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重要階段,再小的寶寶也有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有的孩子說話早、有的孩子說話晚,父母也相應地跟著開心和著急。
我們先來看一下孩子語言發育的一般規律——
孩子語言發育規律
2—3個月:用哭表達所有需求,偶爾會發出簡單的單音節:啊、哦
4—7個月:連續音節階段。發音增多,可出現一些重複的、連續的音節,像是咿呀學語,如爸一爸、打一打等,這些音為以後正式說出詞和理解詞作了準備。
8—9個月:語言一動作的條件反射,如說「歡迎」嬰兒會拍手,說「再見」嬰兒會擺手等,可以按照指示去做一些事情,並開始模仿成人發音。
1歲:可以聽懂一些簡單的故事,但能說出的詞比較少,一般都是單字詞。叫「媽媽、爸爸」,會說一個字的音,如「拿」、「好」、「壞」等。能聽懂伴有手勢的吩咐。
15—18個月:聽懂一些指令,並懂得搖頭拒絕、點頭同意等。
19-24個月:此時孩子可以用簡單的語句清晰表達出需求,或回答大人問題,還能唱幾句兒歌。
25-30個月:這個時期,孩子差不多能掌握300個詞彙量,學會用你、我、他這類人稱代替,可以用簡單的複合句描述一個事情。此外,還知道常見日用品的名字,兒歌儲備量也增至8-10首。
31-36個月:孩子可以掌握並運用大概500個簡單詞彙,還能說出字數不多的複雜句子,謝謝、請等禮貌用語也可以流暢使用。孩子逐漸開始理解故事情節,還會嘗試詢問「為什麼」。
說話晚的根本原因
孩子的語言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感統能力的發展:
如果孩子的語言刺激過少,開口說話的時間就晚;
聽覺系統發展不良,能正確理解的語言就變少,發音能力也相對比較弱;
前庭覺發展不足,孩子理解力差,語言組織能力也會相對不足;
觸覺防禦過當,不喜歡與人交往,語言能力會因溝通的困難而出現嚴重的遲緩發展現象。
這些都會造成孩子說話晚,或者不願意開口。
語言發展有訣竅
如果你家寶寶語言能力與同齡寶寶相比落後的話,不要著急,想讓孩子語言發展好,媽媽們還是有許多事情可以做!
01每天堅持親子共讀
每天固定一個時間,把寶寶抱在懷裡一邊看圖畫書一邊念給他聽。
對小一點的寶寶,家長可以重複書中反覆出現的詞語,對大一點的寶寶可以複述書裡的一句話,再大點的寶寶可以讓他複述書裡的故事,以此來練習寶寶的聽覺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這個時間不用太長,每天十幾分鐘即可,但是一定要堅持。
02鍛鍊寶寶的咀嚼能力和口腔肌肉
寶寶能開口說話,需要面部肌肉的支持,給孩子吃正常硬度的飯菜,鍛鍊孩子的咀嚼能力;多讓孩子玩吹紙、吹氣球、吹口琴等遊戲,鍛鍊孩子的口腔肌肉,幫助寶寶吐字清晰。
03不要太善解人意
家長和寶寶總有「一個眼神就懂」的默契,但為了孩子的語言發育,請在孩子想辦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以後,再去幫忙。
不要總是先行一步,將孩子想說的話堵在口中,不給孩子機會,自然說話就要晚一些。
04加強孩子前庭覺、觸覺系統的刺激
多帶孩子玩蕩鞦韆、吊床等旋轉類運動和走平衡木、沿馬路牙行走等平衡類運動的遊戲來提高前庭覺發展,提高孩子的語言組織能力和邏輯能力;
多帶孩子出去玩、多交朋友、在家多給孩子做按摩,緩解孩子的觸覺敏感,讓孩子更大膽更自信地表達。
必要的話,最好讓孩子進行專業的感統訓練,來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
語言能力是思維的外顯,如果發現孩子說話晚、語言發育遲緩,應及時採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和改善,以免給孩子的成長留下遺憾。
(免責聲明:本文為企業宣傳商業資訊,僅供用戶參考,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北緯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