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鳴遠的辮子與天主教的本地化

2021-02-23 天主教資訊

正如在一些論述剛恆毅樞機的作品中那樣,在許多論述雷鳴遠神父的文章中也是一樣:通過對《雷鳴遠神父傳》和《雷鳴遠神父書信集》的引述與解讀,存在著某種誇張、甚至錯解的本地化論調。事實上,「本地化」的意義並不是適應一切的風俗文化,換句話說,本地化並不是不求考證地照單全收、把福音精神與本地的傳統文化、風俗習慣強行地結合在一起。筆者以為,這種局面既已出現,主要是由於在界定本地化的意義上,不同的論述者採取的角度、自擬的規則是不盡相同的,以致造成了假本地化與真本地化混淆的亂局,更出現了以本地化之名扭曲福音精神和教會訓導的說教。

  本文旨在通過重新闡述雷鳴遠神父的某種作為,指出一種當前流行的似是而非的本地化論調。誠然,目前針對雷神父的各類論述文章已然十分豐富,評價上也趨向一致;若是有所突破,也是非常困難的。但為了嚴肅對待「本地化」的議題:糾正錯誤的言論,傳輸福音的神聖價值,嘗試從「辮子」上作出議論,還是必要的。

 

、有關雷神父辮子的記述及由此引發的本地化論述

  有關雷鳴遠續留辮子的事件,很多以他為本地化案例的議論文章中都曾涉及過,並把「辮子」作為其本地化行動的一種表現形式或徹底本地化的一個象徵,也是大有人樂見的。如果作為「聖人傳記」式的演繹,尚屬可行,若是在本地化的議題中舉證出來,就需要嚴肅對待了。我們在此,只是截取主要段落和主要評論作為依據,其他人的類似引述和評論,則置之不理。

1. 根據《雷鳴遠神父傳》記載:

  他初來中國,即依照中國的一切習俗,要盡其可能的中國化。是的,要全力的中國化,只要是中國的,無論什麼,除去了罪惡,便都是好的,可以仿效的。他來中國的時候,大家都留著髮辮,他既然銳意中國化,自然也要戴起髮辮來。可是,中國人的頭髮是黑的,他的頭髮是褐色的,沒有辦法相稱,他便想到了他的小妹妹蜜嘉的秀髮與他頭髮顏色相似,於是他就寫信給他的妹妹,要她為傳教的緣故,將她的秀髮捐贈給他。他的小妹妹便毅然將髮辮剪了下來,大約在七八月間,就寄到了他的傳教地方,這樣雷神父就完全中國化了。等到民國初年,男子又開始薙(剃)發,雷神父立刻將自己的髮辮剪下,郵寄給他的妹妹:「好了,我現在將我的髮辮捐贈給您!」

2. 雷鳴遠神父不僅自己鍾情於當時的辮子,也樂意將這種入鄉隨俗的變通方式,推薦給其他傳教士採納:

  在了解並使用中國禮節及追隨中國風俗和學習中國語言上,雷神父常常教導並鼓勵他的西方朋友們,遇有機會,便極力協助他們達到完善的地步……賈國安神父寫道:「因為這樣可以使他們認識中國禮規,並使他們能在日後矢忠的遵守,而得到人們的愛戴和同情,這樣自然容易發生傳教的作用……在雷神父到達天津以前,包神父已經不戴假辮子了,我(賈國安)根本沒有戴過它。雷神父是有真正的髮辮的,因為他的榜樣,以及他給我述說戴髮辮的種種好處,我也想戴它了。

3. 在雷神父的續留辮子事件上,曹立珊神父評論到:

  雷神父不僅不和他們同流合汙,而且反其道而行。他依照基督和聖保祿宗徒的精神(迦4:4-5;格前9:19-23)「為一切人而成為一切人」,把自己變成了「中國人」。他穿中國服裝,吃飯用筷子;當時(清末)國人男子還在留髮辮,他願意立刻變為中國人,曾寫信給胞妹,要她剪下金髮寄來,讓自己用來結成一條髮辮,佩帶頭上。

4. 在雷神父的續留辮子事件上,趙雅博神父評論到:

  一條髮辮的事情雖然小,但是其中國化的意義,則是很大的。雷神父秉性豪爽,不肯做半吊子的事,他要事事中國化,他要處處表現愛中國,只要是中國的東西,便是好的,儘管是陋俗卑風,只要不是罪惡,他便認為可以實行。

 

二、「辮子」作為教會本地化的象徵?

1. 滿清帝制和「辮子」

  雷鳴遠神父所鍾情的男子蓄辮禮,儘管已經在中國流行三百多年,若是查考史書,它並不是漢族民眾的生活傳統,也不是儒家文化的形態。相反地,辮子卻是一種在中國社會中漢族人受屈辱被壓迫的標記。根據章炳麟(1869-1936)的考證,中國人束髮戴冠已有四千年的歷史,只有在滿族人入關後,才剃去了漢人頭顱的四周,將中間的頭髮挽起來垂到後頸,甚至接近臀部的位置。他聲稱,辮子是一種典型的夷狄習俗,與漢族民眾的生活沒有任何牽涉。

  「留辮」是一個屈辱壓迫的標記,這在所有正直的漢族人,尤其儒家弟子的心中,是十分清楚的。從這一點上可以清楚,為什麼從一九一一年的「武昌起義」後,全國掀起了男女裝束的大變革,有的革命軍乾脆恢復了宋朝兵勇的裝束。錢玄同(1887-1939)則在浙江軍政府任職時,特意改換了自己考證出來的「深衣」和「玄冠」。這一切都透露出對滿清統治集團的痛恨和對滿族各種習俗的抵制,甚至玄同在《新青年》上還發表文章,聲稱推翻滿清的目的,就是要讓國人擺脫奴隸的身分,重新做一回人。

  至於那些包括孫文(1866-1925)在內的革命黨人,喊出的「排滿興漢」、「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就是對滿清帝制的否認,並且是玩兒命地要進行你死我活的鬥爭。當然,滿清皇族以及從帝制政府獲得利益的漢族遺老們則視孫中山、章炳麟、鄒慰丹、吳稚輝等人為「亂黨」了,並將他們鄙夷為天下大亂的禍根和斬草除根的對象。從當時社會的種種變革現象可知,在這些漢族民眾的意識裡,真正的中國文化是不能夠與滿族人的生活習慣混雜一起的,髮型的改變事體雖小,卻是一種公開的反抗,對雷鳴遠時代而言,「中國化」的意義很大。

2. 被迫接受的不就是正當的

  滿族入關後,當強迫漢人剃髮留辮時,即執行了一套所謂的「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暴力措施;對於那些拒不剃髮留辮、忠於中國文化的漢人,讓滿族人看來,是不折不扣的頭腦頑固、犟勁十足的人。自然地,這些人在轟轟烈烈的剃髮運動中,腦袋是被摘去了。有些晚明皇室後裔和忠於漢族皇帝的儒家弟子,乾脆自行解決,削成了和尚一般的光頭隱居起來,仍舊不肯對異族的壓迫表示屈從。我們從《揚州十日記》、《嘉定屠城紀略》等清初史書中發現,正如那些研究這段歷史的學者們所言,滿族之於漢族是不折不扣的「徵服者」和帝國主義,滿族人的辮子之於漢族民眾,就是理所當然的文化侵略。在思及這段歷史的變遷時,儒家傳人牟宗三(1909-1995)的直接評價是:滿族的統治實為民族生命與文化生命的一大摧殘劫難。可惜的是,雷鳴遠只是愛讀《四書五經》,對風俗習慣的歷史演變沒有一點的認識。作為一名外國傳教士,我們自然不必強求,但「辮子」在革命派那裡,尤其是在雷鳴遠和剛恆毅都尊敬的孫中山那裡,是著實不能接受的。

  男人的辮子不具有中國文化上的價值和福音或教會本地化上的意義。堅持男子的續留髮辮,還不如向天下所有的女子推行「裹腳禮」、向所有的男人推行「叩頭禮」更具中國文化史的淵源,更符合當時女子們幽居閨閣、謹守三從四德的精神,更符合君臣之義、尊卑之別。「叩頭禮」,《周禮》、《左傳》、《大明會典》等都有記錄和意義上的說明;而向女性推行的「裹腳禮」,無論是在儒家文化支撐的漢族皇室內、達官顯貴的玩樂中,還是儒家學者的家庭生活中,多給予了默認以致肯定,例如南宋儒子朱熹就曾在福建各地推行過。不過在雷鳴遠的時代,尤其當那些革命黨人如火如荼地「反滿」之際,滿族遺留下來的任何東西,都是要遭到清除的。作為晚清思想家的章太炎,對滿清異族的統治早有痛恨之心,不過真正顯露其「排滿」言論的時間,則稍晚一些,大概是一九零零年,最早的抵制情緒則暴露在一八九八年,因為在這一年,他呼籲以孔子的後裔做「共主」,用以排斥滿族皇帝的不法統治。作為語言學家和新文化運動倡導者的錢玄同,在《語絲》上披露自己十八歲那年(1904年)的四月廿五日下午四點鐘,主動叫了一名「剃髮匠」到家中,剪掉了頭上的那根辮子,藉以發洩內心「義不帝清」的大志。我們完全能夠這樣領會:舉凡那代對國族有所擔當的人,無不視滿族及其帝制為華夏族群的死敵。

  有論者指出,雷鳴遠神父因時而動,後來自己也剪掉了辮子;我們應該承認,他的這種選擇是明智的。在他所處的那段「亂世」,兩股政治勢力正在壓制與反壓制中激烈衝突;無論怎樣,天主教會適應中國的文化,就不能適應滿族的髮辮,論說者斷不要以此作為「本地化」的實例,舉證出來供後人傳說與讚賞。在這裡,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髮辮是當時社會上普遍流行的「髮式」,不留髮辮難道留一個光頭?這便涉及到「本地化原則」的問題了,而非什麼是中國文化的問題。這是兩個不同的議題,是需要分別對待的。如果非要把這個「本地化原則」套用在雷神父已經蓄起來的「髮辮」上,也只能夠理解成:與漢民族同甘共苦的象徵、熱愛中國人民的友善行為,即便雷神父本人不懂得辮子是屈辱的標記也無妨。我們依舊能夠從他的留辮行動上,闡釋出他對周遭人群的隨和與關愛。若是有人要把他的「辮子」描寫成徹底地福音或教會本地化的表達,則是胡亂嫁接的本地化議論。反過來,從另一面考慮,如果那樣的話,雷神父後來抗議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的行動,不就矛盾了嘛。顯然,被強迫接受的不就是正當的。

 

三、結語:雷鳴遠的愛德

  福音或教會本地化原則的論述,在各類著作中已經很多,有的也非常合理,我們自然不必贅述。當前需要進一步關注、澄清的是:人們當然能夠把天主子降孕為人的奧跡,耶穌不廢除法律而是成全法律的教訓,甚至孩童耶穌也接受猶太教「割損禮」的事跡,作為福音或教會本地化的論說依據,以維護雷神父續留髮辮的合理性,正如已經有人在論述中做過的那樣。若是如此,更大的問題就來了,保祿宗徒要求宗徒們廢止「割損禮」不就成了在耶路撒冷反對本地化嗎?還是如同伯多祿宗徒那樣見機行事:與猶太人吃飯時不吃不潔之物,與外邦人共餐時就吃不潔之物一樣,更加本地化(保祿的名言:為一切人而成為一切人)呢?或者說,雷神父留了辮子便本地化了,其他傳教士不留辮子就沒有本地化呢?以雷神父的辮子說明他在提前實踐教會本地化的訓導,在理論上根本不具有進一步推敲的深度。

  我們應該主張的是:雷鳴遠神父時時處處表達基督愛的精神。這才是正確的詮釋之道。正如耶穌基督「雖具有天主的形體,並沒有以自己與天主同等,為應當把持不舍的,卻使自己空虛,取了奴僕的形體,與人相似,形狀也一見如人」(斐2:6-7)。天主子的降生就是不嫌棄我們的卑微、不厭惡罪人的汙穢。我們卻不要在意他留的是平頭還是長發,穿的是長袍還是唐裝,這一切都不在說明耶穌基督為什麼要救贖人類,只是隨個人的自由,想像去算了。雷神父的辮子顯然是基督愛我們、願與亞當子孫同在一起的表達,而不是要力行「本地化」的意圖所在,更不要說他正在實踐本地化的教會訓導。

  如此理解,雷鳴遠便是基督博愛的使者。這個被基督感召、被聖神催迫的傳教士,具備自己一貫的高看中國人和中國神職的精神,正如他在書信中,經常表現出的那樣:「關於這些好弟兄們的德行,這裡我本可做冗長的報告……您(湯作霖神父)會跟我說老王賣瓜:『我的孩子都乖巧』。他們優點太多,真說不完,而只能說,他們在度一般初學生的生活,確有突出的英豪行為,有獨具高水平的熱誠……」;他又在另一處說:「我絕不喜歡談論我的孩子們,我更不願在『外人』(外國人)前公開提出他們的汙點和缺點,因為是他們跟我友善,是他們信任我,我才能夠認出他們的短處……」;雷神父當然清楚自己的愛德,實在是燒得過了火候,「在任何假定中,我要愛中國和中國人;很可能這種先決的傾向會影響我的判斷,並對他們,提高了他們的部分客觀價值。但這並不重要……」對這樣一位懷著赤誠或「愚誠」之心的雷鳴遠司鐸,當然沒有必要把「本地化」的標籤粘在他的腦門兒上,從而建立一套走了樣變了質的福音或教會本地化的理論的啦。

(註解省略)

__________

撰文:閔興業,義大利宗座傳信大學神學碩士。

相關焦點

  • 雷鳴遠神父一生
    雷鳴遠神父初到天津便寫信給弟弟,描述自己所見所聞,並加入反省思考。正是這些反省思考讓雷鳴遠神父最早發起天主教會在中國的本地化運動。1912年7月4日,杜保祿主教到天津就職直隸海邊宗座代牧。主教府還設望海樓。杜主教任命雷鳴遠神父為副主教兼望海樓總本堂。1915年杜主教意囑在法租界旁購置地皮,欲建新主教府。不想雷鳴遠神父公開反對杜主教這舉措。
  • 信仰沙龍精彩回放:天主教與中國
    1850年,中國第一所中學——上海天主教徐匯公學成立。1903年,中國天主教第一所大學——震旦學院創辦,(「震旦」意為「中國」)即震旦大學,創辦人為天主教徒馬相伯(他希望將傳統的中國文化和天主教教育理念結合起來,為倫理和精神墮落的中國社會帶來新鮮的活力與生命,復興中華民族。)1905年,馬相伯又創辦復旦公學(今復旦大學,取義:恢復傳承「震旦」大學之意)。
  • 民國時期的天主教徽章裡的歷史故事
    二,清或民國時期耶穌和十二位門徒教會徽章清或民國時期精美老十字架 耶穌和十二位門徒,天主教民國教會徽章為什麼主耶穌不選十個人而要選十二個呢?原來「十二」這個數目有一連串的意義。抗戰時期天主教上愛天主下愛眾人「公教救護隊」證章。1933年熱河長城抗戰,雷鳴遠神父帶領教友前去搶救傷兵;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以後,雷鳴遠神父率領教友共六百餘人,組織公教救護隊,在太行山和中條山一帶搶救傷兵,救濟難民,教育失學兒童。
  • 每一個天主教徽章,都有一個歷史故事
    每一個民國天主教徽章,都有一個故事。 中國有這樣一些民國時期天主教會的徽章散布民間,國內國外以及各個時期的都有,因為有寶貴的歷史紀念意義,它們成為一些收藏家追逐的目標。
  • 臺灣天主教的中國化與本土化
    通過這些原住民,天主教信仰又間接傳入排灣族等與平埔族關係較近的山地原住民群體中。此時的臺灣天主教會同大陸教會相似,從傳教的需求出發,開始了本地化最開始的嘗試,包括著裝肖似底層勞工,飲食頗為簡樸,出行以步行為主,儘量避免利用自己的洋人身份獲得特別庇護。甚至當有村落派遣代表邀請他們去傳教時,他們都會先派本地傳道員摸清狀況,確認當地人不是為了進教謀求治外法權保護後再決定去傳教。
  • 時尚電商Zalora橫掃東南亞,本地化戰略功不可沒
    2015-01-26 09:41 依託本地化戰略,時尚和美妝電商平臺Zalora近年來在東南亞市場快速擴張。
  • 天主教歷史及中國天主教的歷史
    天主教亦稱公教、羅馬公教、羅馬天主教。在全世界大多數國家,新教、東正教、天主教統稱基督教。在中國,基督教一般只指新教,不包括東正教和天主教。會議強調天主教要跟上時代,在教內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並對外採取開放政策,主張與天主教以外的基督教各派以及其它宗教和不信宗教的人們對話。會議之後,天主教在神學上打破了以往權威主義和教條主義的禁錮,使神學出現了多元化和世俗化的現象。
  • 天主教
    然而,從70年代初到90年代初,20年的時間裡,臺灣天主教的信徒人數一直在30萬左右徘徊。而在此期間,臺灣人口直線上升,這意味著天主教徒在總人口中的比例降低。顯然,天主教會遇到了某些困難。針對這種情況,臺灣「主教團」委託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對天主教在臺灣的現況及其發展趨勢做了一次調查研究。
  • 本地化不止是翻譯——關於遊戲本地化你需要知道的事情
    本地化是推廣遊戲、擴大玩家群、提高收入的重要手段。但在本地化工作中,應該選擇哪些地區?這些地區的先後次序又是什麼?本地化應投入多少成本?又要走什麼流程?手遊那點事將對本地化的系列問題進行詳細分析。一、各家對本地化工作的報價差異大如果你對本地化的工作比較陌生,那麼要了解本地化的定價就會比較困難。
  • 紅樓夢:賈寶玉為何也梳辮子?湘雲給他梳辮子有何暗指?
    辮子歷來就十分為人們所重視,畫家,演員都注意到他的辮子,在塑造他的形象時,總是不忘他的辮子,因為他的辮子實在是給人的印象太深刻了。而寶玉呢?清朝男子的辮子就更為簡單,一般是將前面的三分之一剃掉,往後總辮成-根大辮子,後面梳得松得,辮根就不扎頭繩,如果是三股編的,都編得比較寬鬆,人們經常說「五短身材好後生,三指寬的辮子根」,看來把辮子梳得怎麼樣也看作為對人的評判的其中的一個標準。清朝男子的辮子是給人印象很深的,只要看到身後有一根烏黑油亮的大辮子,即使不看正面與服飾,我們也知道這是清朝人。
  • 本地化領域的一些行話
    今天為有意從事本地化或從翻譯轉型本地化的小夥伴,推薦一些最為常見的縮寫詞以及中國翻譯協會官方發布的一個《本地化業務基本術語》的行業規範節選(對全文PDF感興趣的小夥伴可回復「本地化行話」至譯匠公眾號獲取下載連結)。由中國翻譯協會本地化服務委員會編寫的《本地化業務基本術語》於2011年6月1發布。
  • 天主教被禁後,日本存在著一群「隱匿的基督徒」
    16世紀後半期,天主教在日本發展勢頭迅猛。幾十位大名改宗天主教,吉利支丹(日語音譯,意為「基督徒」)信眾數十萬,不但遍及九州和本州南部,而且逐漸擴張到本州中部和東北。對耶穌會傳教的寬容政策,在織田信長死後,由豐臣秀吉繼續。1583年,他甚至親自在大坂劃出一塊土地給耶穌會,供建造教堂。日本關白和幾位耶穌會上層教士之間,也有不錯的私人關係。
  • 字符串本地化
    一個應用在進行多語言本地化的時候涉及到大量的工作。因為這一期的主題是字符串,所以本文主要探討字符串的本地化。
  • 辮子應該如何編法
    今天小編帶來的就是一系列漂亮的辮子髮型,還在等什麼,趕緊來看看吧。斜劉海雙辮盤發髮型,稍微過眉的斜劉海更好的襯託出小巧的臉型,自然的黑色發色看起來更加的清純,將髮絲均分成兩部分編成兩股螺旋狀的辮子,用黑色的皮筋固定後自然外翹的發尾顯得非常有意思,搭配田園風格的草帽更加小清新。
  • 天主教大學系統
    輔仁大學北京舊址天主教大學基本上遵奉《天主教大學憲章》辦學。由於天主教會的世界性影響力,天主教大學、特別是宗座大學的學位均為國際承認,且於大部分歐洲、拉丁美洲國家尤其如此。       愛爾蘭  都柏林大學的一部分天主教魯汶大學    比利時  比利時政府布魯塞爾天主教大學    比利時  Catholic University of Brussels盧布林天主教大學   波蘭     CatholicUniversity of Lublin愛希施泰特天主教大學     德國  KatholischeUniversität
  • 全球天主教大學
    Gregory's University美國華盛頓神學聯合大學 Washington Theological Union加拿大聖瑪麗亞大學 Saint Mary's University加拿大聖多瑪斯大學 St. Thomas University加拿大薩威大學 St.
  • 清朝的時候是誰把溥儀的辮子剪了呢?那麼這個辮子現在何處?
    清軍入關後,順治皇帝於1645年下達了給漢族男子梳頭的命令,這個時候,只要是不綁辮子的人都殺了,辛亥革命後,全國掀起了一股剪辮熱潮,清帝退位,雙方商定,紫金城內可以享受皇帝的待遇,清皇室成員為保全祖先最後的臉面,不再剪辮,紫禁城內仍然是辮子的世界,1919年,在紫禁城內百無聊賴的溥儀的身邊出現了一位英國教師
  • 蒙古語各部族的辮子
    奚,其甲骨文的象形就是編的辮子。當然,這個奚和《山海經》裡記載的肅慎(汝直,即女真)是一個系列的。而與契丹同時存在庫莫奚,則無疑屬於蒙古語部族。而女性,則無疑是梳辮子的。在各種匈奴墓葬中都有挖掘出土。關於匈奴人是否為蒙古語部族,我會在以後的文章或視頻中系統論述。【匈奴墓葬裡的髮辮】鮮卑,契丹都是編發的(DNA檢測跟今天的達斡爾蒙古最為接近,達斡爾在解放初被認定為獨立的民族,從蒙古人族中分立出去)。
  • 放鴨謀生的福安仔,如何逆襲成為天主教第一位中國籍主教!
    而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一個派別,就像佛教也分為很多宗一樣。另外兩大分派是新教和東正教。天主教信奉的是耶穌基督,並尊瑪利亞為聖母。而剛剛過去的聖誕節就是耶穌的誕辰。在西方,聖誕節人們過節的方式是去教堂,而不是像我們一樣互送蘋果與上街遊行。想想真是醉了,所有的節日都過成情人節,所有的節日都過成買買買。好吧,你們有錢有閒,就隨便任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