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遇到問題時,父母希望孩子願意表達出來,但什麼情況孩子才願意說呢?首先父母要從正確的聽開始,
大家來看這個案例
「媽媽,今天上課的時候,我舉手老師沒有叫我。」
「你是不是手舉得太低了,老師沒看見。」
「沒有啊我舉的很高」
「那麼多同學怎麼可能個個都叫呢?」
「哦。」
「你不要一次就不被叫就抱怨,要積極,下次老師就叫你了」
這樣的對話是不是很常見?
聊到後面,你也不知道孩子的問題有沒有解決,你又擔心她的情緒影響了她的學習總覺得該做點什麼。
隨著孩子越大越,很多父母不知道怎麼跟孩子聊,看似很簡單的狀況,簡單的道理,但是,你給的建議,孩子仿佛一點也聽不進去。
這個時候其實,是父母聽的方式錯了。
在聽到孩子說的內容後,父母常見的反饋錯誤有哪些呢?
書裡羅列了P.E.T.父母效能訓練裡總結的12種溝通絆腳石。
命令、威脅、說教、建議、說服、責備、讚揚、嘲笑、分析、安慰、調查、轉移話題。
比如孩子問你,媽媽這次考試是不是會很難?
你回答孩子:你好好複習就不難,或者現在知道擔心了?又或者還沒考就想著難,再或者你是最棒的,別擔心。
課堂練習時,90%的家長的父母都這麼做,這有什麼問題嘛?生活中從來也沒有人提醒過,父母這樣說話竟然是導致孩子漸漸不願意開口交流的願意啊。
來看看,當我們這樣去表達,孩子接收的信息是什麼?
書中有一個例子:
孩子說:我受不了學校,也受不了任何跟上學有關的東西了。
父母回答:哦,我們有時候也和你一樣,你會克服的。
作為父母,是不是覺得,這樣回答挺好,挺正常的呀,平時我們不都是這樣勸孩子嘛?
事實上是
孩子可能會聽出以下額外信息
你不認為我的感受很重要
你不能接納我,不能體會我同樣的感受
你認為問題不在學校,而在我
你沒有認真對待我
你認為我對學校的評價是不合理的
你似乎看起來不在乎我的感受
為什麼會這樣呢?不妨想像一下,當你跟你的朋友分享自己煩惱的時候,如果朋友這樣回應你,你的感受是不是和孩子一樣。
天哪,如果這些都不能說,那以後我跟孩子還能怎麼說話呢?
書裡給到了這麼兩個方法:門把手和積極傾聽
門把手指的是邀請對方多說一些,比如:
你想談談這件事嗎?
「我很想知道你的看法。」
「聽起來你對此有什麼要說的。」
門把手傳遞的是接納和尊重,而非在溝通中去表達自己的情緒和觀點,對方接收到的是,「你有權表達自己的感受」「你的主意很值得一聽」這樣的態度讓對方感到自己的價值,進而更願意表達。
積極傾聽則是一種解碼能力
有時候孩子可能正處於一種不安的情緒中,孩子主動開口尋求一種恢復平衡的求助。
比如孩子說:爸爸晚飯什麼時候做好
爸爸解碼:你希望在睡前出去玩一會
孩子聽了反饋說:不,我是真的餓了,希望晚飯早點準備好
當然有事解碼可以一步到位,有時候會有偏差,但是只要你開始嘗試去理解孩子的感受,那麼孩子就願意表達真實的意願。
這種解碼能力,可以幫助孩子更多的表達,理清思路,流淌情緒,特別是一些對孩子比較困難的狀況,能更多的支持到孩子。
書裡提到一個案例
孩子說,他真希望自己能女兒感冒一下,就像同學一樣,他很走運。這句話在家長聽來,會不會容易被理解成,這孩子就一天的想偷懶不上學,好的榜樣不學學壞的。案例裡的爸爸使用積極傾聽,最後孩子的真實困擾其實是加入不了集體遊戲,並且在傾聽後孩子自己想出了辦法決定主動去加入談話。
這聽起來真是太神奇了,孩子如果能夠這樣跟父母去溝通,父母該有多麼輕鬆啊。
文章也提出了使用積極傾聽的條件
父母如果沒有具備一些基本態度,積極傾聽是會失效的。
1.你要願意花時間去聽,孩子想說的東西
2.你要真的是想放下去支持他解決問題
3.你必須真的接收她的情緒
4.你內心信任孩子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5.你認識到情緒是暫時的,不是永久的
6.必須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於你之外的人去看待,與他在一起,而非介入其中
最後一點讓我想到,孩子因為作業受到老師批評時,積極傾聽也許會是一個好辦法,書中第四章記錄了大量的案例,供大家參考。
生活中除了孩子會遇到困擾,家長也會同樣遇到麻煩,比如不讓孩子幹的事情,孩子非要幹,家長們很頭疼,怎麼說,孩子才肯聽,下一次的讀書,我們將帶來,書中這個問題的解讀,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