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果兒媽
1
8歲女兒愛「拿」別人東西
女兒上小學以後,我發現她經常丟三落四。每次周末回家,不是鉛筆、橡皮、尺子丟了,就是校服、水杯丟了。
除了丟東西,有時候她的書包裡,還會多出一些我沒見過的文具。
為此,我很困惑。不得已給她買文具都是成盒子的批發,才夠她丟的。
一開始,我以為就我家女兒這樣,還狠狠地批評過她。沒想到,一和家長們交流,發現大多數孩子,都經常丟三落四。
前不久,還有幾位家長在群裡詢問「有哪個孩子書包裡多出了一本書」,她家孩子的英語書、數學書丟了。
我就很納悶,那些丟了的東西究竟去哪兒了?肯定不會憑空消失。
一種原因可能是孩子粗心,放錯了地方。
還有一種原因可能就是被別的孩子拿去「玩」了。
那些憑空多出的東西,又是哪來的?在我的追問下,女兒說是她拿自己的文具和別人換來的。
昨天,班級群裡有一位爸爸,吐槽自己8歲的女兒,老愛拿別人的東西。看見喜歡的東西,不管別人同不同意,都強行佔為己有。
為此,人家孩子家長還專門找過這位爸爸,讓他好好教育自己的女兒。
這位孩子爸知道後,氣不打一處來。回來整理女兒的書包,果然發現女兒的筆袋裡多出了一個漂亮的粉色橡皮。就問女兒:這橡皮哪來的?
一開始,女兒還吞吞吐吐、躲躲閃閃。在爸爸的嚴厲追問下,女兒才承認,是她看見同桌的橡皮漂亮,就拿過來自己用了。
爸爸繼續問:「別人同意給你用了嗎?」
女兒低下頭,更加吞吞吐吐。爸爸見狀,更是氣上心頭,一巴掌打在了女兒的臉上。
這位爸爸氣憤地在群裡說:平時什麼事都可以由著女兒,唯獨這種涉及到原則性的問題,絕不能慣著孩子,得讓她知道犯錯就要付出代價。
2
孩子拿別人的東西就是偷盜行為嗎?
其實被爸爸在群裡吐糟的那個女孩,不僅學習好、才藝好,平時見到家長、同學也彬彬有禮,是老師和同學們眼中的優等生。
但為什麼這樣的孩子,會肆無忌憚地拿別人東西呢?這種行為,到底算不算偷盜行為呢?
從兒童身心成長規律來說,這位爸爸想的也許過於嚴重了。
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這種行為既談不上「偷」,也不是大人所理解的「拿」,這只是孩子在特定年齡階段的一種特殊的心理反映。
兒童心理學研究分析表明,處於這個階段2到10歲這個階段的孩子,其心理發展水平還處於較低的水平,根本沒有「偷」的概念。往往就是我喜歡什麼,就想拿回去玩玩,很少考慮拿回去之後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
雖然老師和家長經常教育孩子「別人的東西不能拿」,但對小孩來講,他們還不能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更不能將這句話內化為自己的自覺行為。
所以,對小孩拿別人東西的這種行為,家長其實大可不必過於緊張,也不要因此就擔心孩子出了什麼嚴重的道德品質問題。
如果因此打罵、恐嚇孩子,不僅起不到應有的效果,還可能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影響孩子正常的社交行為。
但是家長也不能過分縱容孩子,還是應該採取適當方法,去矯正孩子的這種行為習慣。以免孩子將來長大,真的出現道德品質問題。
3
這幾種方法,建議有困擾的家長試一試
孩子愛拿別人的東西,家長首先得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
主要反思兩點。
是不是平時在生活中,事事處處為孩子做主,導致孩子沒有自主權,一直用著自己不喜歡的東西?
是不是平時缺乏對孩子足夠的關注,讓孩子試圖通過這種方式博取父母更多的關注和愛?
孩子越來越大,父母還是要學會適當放手,多給與孩子一些自主選擇的權利。
小到買一支筆、一個本子,大到上什麼興趣班,學什麼選修課。父母放心讓孩子自己去選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孩子擁有了自己的心愛之物,就不會因為喜歡,肆意拿別人的東西。
同樣的,如果孩子得到了父母充分的關注,也就不會因為抱負或者求關注,去故意犯錯氣父母。
其次,家長也可以嘗試教育孩子「以物換物」,建立平等的交換關係,強化孩子的物權意識。
我女兒這一點就做的挺不錯,她很小的時候就會使用這一招,總能讓小朋友開心,自己又能夠心安理得地得到自己喜歡的東西。
小時候,每次出門玩,我都會給女兒多帶一份零食和玩具。在遇到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就可以一起分享零食和玩具。
女兒會用自己的零食和玩具換取她喜歡的零食和玩具,一份物品得到兩份快樂,女兒從小就體會「交換」的樂趣。
現在,她依然會用這種方法,比如用自己帶多一瓶的牛奶換同學的課外書,用自己的畫筆換同學的螢光筆。
在交換的過程中,她的物權意識也逐漸強化。我的東西和別人的東西,她分的很清楚。在關鍵時刻,她就能夠克制自己去拿別人東西的衝動。
最後,對已經犯錯了的孩子,父母最好能鼓勵孩子,去主動承擔責任。要求孩子把拿別人的東西「完璧歸趙」,並為自己的行為向別人道歉。
如果拿別人的東西,被孩子用了、弄壞了、弄丟了,父母還得和孩子一起盡力去彌補,一起修復或者購買物品。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知道別人的東西是別人的,如果自己拿過來用了,就得照樣償還。
這樣孩子以後再想拿別人東西的時候,心理上就會有所顧忌。而從小就懂得承擔責任的孩子,長大也會更有責任心。
其實你有沒有發現,孩子出現的很多問題,都與父母平時的教育方法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睿智的父母會細心觀察,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主動向自己問責,而不是把什麼責任都推到孩子身上。
多給孩子一些真正的關愛,針對孩子的問題多去尋找科學的解決之道,主動和孩子一起成長,而不是一味在孩子身上發洩自己的不滿和憤怒,孩子必然會回報給父母一個更優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