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等風來育兒聯盟」。
由古至今,孩子好像可以簡單歸類為兩種,好孩子OR壞孩子,好孩子乖巧懂事,學習成績好,聽父母話,俗稱別人家的孩子。而壞孩子則與之相反,成績不好,專注力不夠,活潑好動,難以管教。可是好和壞的標準是誰定義的?好壞的標準。
在我們的認知裡,好孩子都具有一個顯著的特徵,那就是乖巧聽話。「聽話」其實是大人一種自私且對孩子的控制欲罷了,「聽話」代表著孩子好管理,好控制,你說什麼就是什麼。但是,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誰能保證孩子能一直聽話,「好孩子」突然變成了「壞孩子」作為父母的又要怎麼辦?
作為父母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生活哪有這麼理想化,我們必須要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大多數平庸的孩子,平庸不等於放任自流,作為父母,不是給孩子要一張張好的成績單,最應該的是給孩子一個正確良好的引導,尊重孩子的想法,保護孩子的隱私,幫助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長。
這是一件發生在幼兒園的真實事件,一個可愛的小姑娘拿了鄰座小朋友的橡皮泥,小朋友找不到自己的橡皮泥就告訴了老師,幼兒園老師向小姑娘家長說了這件事,然後發生了如下對話:
小姑娘父親:「你們老師怎麼能隨便說孩子拿別人的東西了,這不就是說我家孩子偷東西了嗎?你這是誹謗!」
幼兒園老師:「我們真沒有說你家孩子偷東西的意思呀,只是告訴她,要玩別的小朋友的玩具,一定要經過別人的允許才可以玩,不能不經允許自己拿。」
小姑娘母親:「我們家孩子就是看著別的小朋友在玩,好奇拿來看看,事情沒有那麼嚴重呀,你作為老師這樣說我們家孩子是不是不太好。」
小孩子本來是沒有好壞之分的,猶如一張張白紙,生活在不同的家庭裡,不同的家庭造就不同的孩子,有的時候不是孩子「壞」,而是教育出來問題。
艾米是一個性情乖張的15歲女生,總是因為太過叛逆而受到管教。
父母越是想要管教她,鎮壓她張揚的個性,艾米的抵抗就越強烈,最後事情發展越來越壞,甚至已經讓家庭生活出現了危機。
在學校裡,艾米和一群不良少年交往,逃學去網吧,打遊戲,遊樂場,過早地經歷了超出她這個年齡段的行為,父母束手無策,讓她休學,反而更合她意。最後沒有辦法,父母帶艾米去看了心理醫生,最後診斷的結果:艾米是一個對現實感到失望,且情緒得不到安撫而陷入迷茫的孩子。
這是因為艾米父母對於「好」和「壞」有著嚴格的規定標準,這套規定是從艾米表姐身上得來的,表姐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優異,乖巧聽話。他們沒有意識到,他們信奉的這套標準為自己的孩子帶來多大的影響,他們沒有收穫「別人家的孩子」,得到了一個叛逆,輟學,與不良少年交往,從而差點毀了的孩子。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沒有兩片一樣的樹葉,沒有兩條相同的溪流,為什麼碰上孩子就犯糊塗呢,父母請學會聆聽孩子,理解孩子,引導孩子,創造和諧的親子關係,讓家庭成為孩子變得更好的底氣。
孩子的成長曆程,不是風平浪靜的,有時候的確驚心動魄。
同社區有一個女孩,初二之前性格乖巧,很喜歡學習,成績也不錯,可是到初三就突然輟學,說什麼也不去上學,無論老師怎麼勸,家長怎麼逼,她就是不去上學,最後家長無奈,怕逼孩子太緊,釀成悲劇,只好休學在家。
一學期的時間就呆在家裡,不愛出門,某天,突然開竅似的要去上學,之後順利高考,考進大學,現在二十多歲,快要畢業了,有著自己的目標和規劃。
同事的兒子,學習普普通通,高三學了幾個月,就不愛去學校,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同事也經常被學校的老師點名去學校,孩子沉迷打遊戲和看動漫,最後一學期徹底不去學校了,原來的同學都考大學了,他還在家耗著,越來越宅,後來孩子說想學動畫製作,父母趕緊把他送到日本留學,現在在日本某大學在讀,困難的階段也終於熬過去了。
這兩個孩子在大眾的概念裡,算不上「好」孩子,過早輟學,沉迷網絡,無所事事,可是據我所知,這兩個家庭的家長面對孩子的突然輟學沒有一味地埋怨孩子,孩子輟學期間他們也在反思自己,在孩子迷茫期間沒有逼迫孩子,慢慢的開導孩子,才成就了現在的兩個「好」孩子。
靜待花開需要時間,需要等待,等,是過程也是煎熬,有不放棄的家長,就能拯救孩子人生。
紀伯倫寫過一首很有名的詩:
你的兒女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出生從嬰兒時期慢慢長大,猶如一張白紙慢慢塗上色彩。但是這張白紙上塗上了什麼色彩,這和父母是息息相關的。
請不要「標籤化」孩子,作為父母,我們要把孩子看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學著理解孩子從而了解孩子,善於發現孩子的優缺點,並加以正確的引導,讓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長。在孩子害怕的時候,給予安全感,在孩子迷茫的時候給予鼓勵,在孩子孤獨的時候,請放下手機,給予高質量的陪伴。一直不斷學習做更好的父母,這是孩子的幸運,也是家庭的幸福。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