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不該只有一個標準,沒準哪天就變成「壞孩子」了,咋辦

2020-11-08 等風來育兒聯盟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等風來育兒聯盟」。

由古至今,孩子好像可以簡單歸類為兩種,好孩子OR壞孩子,好孩子乖巧懂事,學習成績好,聽父母話,俗稱別人家的孩子。而壞孩子則與之相反,成績不好,專注力不夠,活潑好動,難以管教。可是好和壞的標準是誰定義的?好壞的標準。

在我們的認知裡,好孩子都具有一個顯著的特徵,那就是乖巧聽話。「聽話」其實是大人一種自私且對孩子的控制欲罷了,「聽話」代表著孩子好管理,好控制,你說什麼就是什麼。但是,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誰能保證孩子能一直聽話,「好孩子」突然變成了「壞孩子」作為父母的又要怎麼辦?

作為父母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生活哪有這麼理想化,我們必須要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大多數平庸的孩子,平庸不等於放任自流,作為父母,不是給孩子要一張張好的成績單,最應該的是給孩子一個正確良好的引導,尊重孩子的想法,保護孩子的隱私,幫助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長。

1.培養一個品行兼優的孩子是父母最好的教育

這是一件發生在幼兒園的真實事件,一個可愛的小姑娘拿了鄰座小朋友的橡皮泥,小朋友找不到自己的橡皮泥就告訴了老師,幼兒園老師向小姑娘家長說了這件事,然後發生了如下對話:

小姑娘父親:「你們老師怎麼能隨便說孩子拿別人的東西了,這不就是說我家孩子偷東西了嗎?你這是誹謗!」

幼兒園老師:「我們真沒有說你家孩子偷東西的意思呀,只是告訴她,要玩別的小朋友的玩具,一定要經過別人的允許才可以玩,不能不經允許自己拿。」

小姑娘母親:「我們家孩子就是看著別的小朋友在玩,好奇拿來看看,事情沒有那麼嚴重呀,你作為老師這樣說我們家孩子是不是不太好。」

小孩子本來是沒有好壞之分的,猶如一張張白紙,生活在不同的家庭裡,不同的家庭造就不同的孩子,有的時候不是孩子「壞」,而是教育出來問題。

2.「壞」孩子,可追溯到父母

艾米是一個性情乖張的15歲女生,總是因為太過叛逆而受到管教。

父母越是想要管教她,鎮壓她張揚的個性,艾米的抵抗就越強烈,最後事情發展越來越壞,甚至已經讓家庭生活出現了危機。

在學校裡,艾米和一群不良少年交往,逃學去網吧,打遊戲,遊樂場,過早地經歷了超出她這個年齡段的行為,父母束手無策,讓她休學,反而更合她意。最後沒有辦法,父母帶艾米去看了心理醫生,最後診斷的結果:艾米是一個對現實感到失望,且情緒得不到安撫而陷入迷茫的孩子。

這是因為艾米父母對於「好」和「壞」有著嚴格的規定標準,這套規定是從艾米表姐身上得來的,表姐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優異,乖巧聽話。他們沒有意識到,他們信奉的這套標準為自己的孩子帶來多大的影響,他們沒有收穫「別人家的孩子」,得到了一個叛逆,輟學,與不良少年交往,從而差點毀了的孩子。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沒有兩片一樣的樹葉,沒有兩條相同的溪流,為什麼碰上孩子就犯糊塗呢,父母請學會聆聽孩子,理解孩子,引導孩子,創造和諧的親子關係,讓家庭成為孩子變得更好的底氣。

3.孩子是父母一生的課題

孩子的成長曆程,不是風平浪靜的,有時候的確驚心動魄。

同社區有一個女孩,初二之前性格乖巧,很喜歡學習,成績也不錯,可是到初三就突然輟學,說什麼也不去上學,無論老師怎麼勸,家長怎麼逼,她就是不去上學,最後家長無奈,怕逼孩子太緊,釀成悲劇,只好休學在家。

一學期的時間就呆在家裡,不愛出門,某天,突然開竅似的要去上學,之後順利高考,考進大學,現在二十多歲,快要畢業了,有著自己的目標和規劃。

同事的兒子,學習普普通通,高三學了幾個月,就不愛去學校,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同事也經常被學校的老師點名去學校,孩子沉迷打遊戲和看動漫,最後一學期徹底不去學校了,原來的同學都考大學了,他還在家耗著,越來越宅,後來孩子說想學動畫製作,父母趕緊把他送到日本留學,現在在日本某大學在讀,困難的階段也終於熬過去了。

這兩個孩子在大眾的概念裡,算不上「好」孩子,過早輟學,沉迷網絡,無所事事,可是據我所知,這兩個家庭的家長面對孩子的突然輟學沒有一味地埋怨孩子,孩子輟學期間他們也在反思自己,在孩子迷茫期間沒有逼迫孩子,慢慢的開導孩子,才成就了現在的兩個「好」孩子。

靜待花開需要時間,需要等待,等,是過程也是煎熬,有不放棄的家長,就能拯救孩子人生。

紀伯倫寫過一首很有名的詩:

你的兒女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出生從嬰兒時期慢慢長大,猶如一張白紙慢慢塗上色彩。但是這張白紙上塗上了什麼色彩,這和父母是息息相關的。

請不要「標籤化」孩子,作為父母,我們要把孩子看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學著理解孩子從而了解孩子,善於發現孩子的優缺點,並加以正確的引導,讓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長。在孩子害怕的時候,給予安全感,在孩子迷茫的時候給予鼓勵,在孩子孤獨的時候,請放下手機,給予高質量的陪伴。一直不斷學習做更好的父母,這是孩子的幸運,也是家庭的幸福。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好孩子是如何一步一步變成壞孩子的?心理老師分析後,你就明白了
    本文導讀:孩子生來都是可愛的天使,積極向上,活潑可愛,為什麼長大後出現各種問題?甚至變成一個壞孩子。心理老師幫你分析過程,看完你就明白了。01首先問家長一個問題:「你們有多少家長希望孩子喜歡學習,並且學習好?」我想答案應該是百分百吧。
  • 路西法效應___從好人變成惡魔到壞孩子如何變成好孩子
    結果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情況就開始惡化了,僅僅到第6天,沒有收到可以虐待囚犯的「大學生獄卒」,卻開始自發的將種種殘酷的折磨施加在囚犯身上,囚犯們痛苦不堪,出現習得性無助,不知道反抗了。多名囚犯心理崩潰,而獄卒們的殘暴程度卻越來越高,原本單純的大學生,已經變成了殘暴不仁的獄卒,最後,原定兩周的實驗不得不終止。
  • 哪吒和敖丙:壞孩子和好孩子,你愛哪一個?
    一個魔丸,一個靈珠;一個醜矮矬,一個高俊帥;一個張狂似火,一個沉靜如冰;一個壞孩子,一個好孩子。你愛哪一個?壞孩子讓人頭疼,好孩子讓人心疼。丸子頭、煙燻妝、雀斑臉,哪吒從一出生就不是個省油的燈,不論是鎖在家裡還是溜到街上,走哪兒都是災難現場,你永遠不知道他下一秒會搞出什麼惡作劇來,就像一團火,活力和破壞力同樣強烈。這樣的壞孩子讓人頭疼,卻也鮮活可愛,我甚至很期待看他又能作出什麼新花樣。可是好孩子敖丙呢,一出現就是個玉樹臨風的少年,容顏俊美卻不敢示人,彬彬有禮卻不苟言笑。
  • 大連理工研究生遺書:你見過壞孩子自殺嗎?那是好孩子的權利啊!
    他覺得對不起家裡人,「這二十幾年家裡人給你這麼多關懷,結果養了一個廢物出來。」他覺得對不起學校:「以前我們組還沒出現過無法按時畢業的。」「你這樣下去肯定延畢了,真丟人。」於是他問自己:「那……咋辦?」他回答自己說:「為了不打破這個優良傳統,那我消失好了。
  • 經濟日報刊文評哪吒和敖丙:壞孩子和好孩子,你愛哪一個?
    經濟日報刊文評哪吒和敖丙:壞孩子和好孩子,你愛哪一個? 好孩子和壞孩子也許就是我們的左思和右想,一會兒把酒言歡,一會兒分道揚鑣,終究會回到一起。哪吒和敖丙。
  • 教育模式一刀切:「好孩子」跌入深淵,「壞孩子」也未能倖免
    中國家庭裡,沒有哪個父母不對自己的孩子有著望子成龍的期待,他們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灌輸一種思想:我們給你提供了這麼好的生活環境,你不努力對得起我們嗎?他們一個勁地讓孩子朝著自己認為是「好」的方向發展。
  • 沒有壞孩子,只有壞家長
    更有甚者,孩子隨便抄起身邊的傢伙就要砸老子,一對至親父子竟然拳腳相加,所有人看後都不禁唏噓,本應該是一個幸福的家庭,怎麼會變成雞飛狗跳呢?少年眨眨眼睛,似乎不太願意讓鏡頭捕捉到自己的淚水,然後起身,告別記者。因為夜晚降臨了,他還要和他的好朋友們去夜店happy。這樣的夜晚,對於很多家庭來說,不敢想像,一個15、6歲的孩子,整晚整晚的夜不歸宿,但對於他們這些世俗意義上的「壞孩子」來說,一天的生活才真正開始。
  • 什麼才是好孩子?你的孩子是壞孩子嗎?
    在孩子的世界裡,物分兩類,非好即壞。每個小朋友都希望自己人見人愛,想努力做一個好孩子,可事實上,好孩子需要承受的心理壓力,是大人都無法承受的痛楚。1.聽話的孩子是好孩子在家要聽父母話,在外要聽長輩話,上學要聽老師話,老師還要讓孩子聽班長口令。貌似只有聽話才是好孩子。「乖,聽話」這句話讓所有的道理變簡單,小朋友在幼兒園的表現好壞,都可以用「今天聽話了嗎?」來概括。聽話,聽誰的話?
  • 不生氣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嗎?
    大家都告訴我,好孩子不該這樣。難道小孩子連生氣的權利都被剝奪了嗎?劃分好孩子跟壞孩子的標準竟然成了「不能生氣」? 生氣是我們每個人都具備的情緒之一,是在表達此時此刻因為某些因素導致的情緒反應,這是一種合理的情緒表達。但是當我們將這個合理的情緒表達與好孩子或者壞孩子掛鈎的時候突然就會衍生出另外一種動態——不良家庭教育下的悲哀。
  • 好孩子還是壞孩子是因為教育方法不同
    一個孩子在外婆家和奶奶家判若兩人。每次在外婆家,外婆都對他讚不絕口:「這麼好的小孩子真難得,小小年紀就懂禮貌,還知道把吃的東西分一份給外婆!」可一到奶奶家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一進門奶奶就開始數落:「像你這麼調皮的孩子真是天下難找,要多搗蛋有多搗蛋,還整天搞惡作劇。」再看看孩子呢,帽子歪歪戴著,鼻涕也不擦,一副毫不在乎的樣子。
  • 不聽話的孩子不等於壞孩子,在溝通中,家長要把握好教育的重點
    好像只有父母說了,他才會做,父母不說,他就不會做。其實,從小一直聽話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好孩子,他們有可能碌碌無為;而不聽話的孩子也不一定就是壞孩子,他們可能前途無量「不聽話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壞孩子很多父母會把不聽話的孩子歸結到叛逆、不懂事、不孝順的「壞孩子」行列,認為這樣的孩子未來沒有前途。但事實上,不聽話其實是孩子獨立個性的一種體現。
  • 這個世界沒有壞孩子
    「不遵守規則」、「到處欺負比他弱小的人,這個欺負常常是動手打人!」、「嘴上不承認錯誤」、「惹得所有人都討厭」、「說話完全是大人口吻」......他可謂說「劣跡斑斑」。每個孩子出生都是一個天使,為什麼劉D這個「小天使」在人間過了8年就成了眾人眼中的「魔鬼」了呢?是誰剪斷了天使的翅膀?!是孩子的父母和孩子周圍的人!
  • 人民網評《哪吒》:壞孩子和好孩子,你更愛哪一個?
    觀眾們看在眼裡的,只有李夫人對哪吒的寵溺和李靖對哪吒深沉的愛。別人眼中的壞孩子,在李靖夫婦看來,哪吒是無辜的。為了讓哪吒3歲生日更熱鬧,李靖豁出老臉,就算挨家挨戶給陳塘關的百姓磕頭也要請大家來到現場。與哪吒相反,龍太子敖丙看起來更像一個「好孩子」,敖丙生來就有靈珠附體,一身本事讓他不會受到欺負。
  • 馨香智慧:孩子結交了壞孩子,擔心被帶壞?蔣長英教你解決
    一些家長面對這樣的情況是屬於指責型的,看著自家孩子跟別人來往特別多,關係特近,就開始跟孩子灌輸雞湯,甚至不分場合全孩子少跟別人來往。但家長這些勸退行為根本就起不了多大作用,孩子該來往還是來往,就是偷偷來往,你也發現不了。
  • 為什麼好孩子越好、壞孩子卻難更正?「破窗效應」家長們需了解!
    有些父母總是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覺得那些孩子總是越來越好,但看著自己的孩子卻唉聲嘆氣,感嘆壞孩子怎麼都不能和別人相提並論,然而家長們殊不知在這樣抱怨的同時,實際上也是在傷害孩子。"孩子總是別人家的好",這可能是很多家長的心聲,他們總是看到別人家孩子的優點,但每天盯著的卻是自己孩子的缺點,這對孩子來說未免有些不公平。
  • 你不是「壞孩子」
    她給這篇自命題日記命名——《來自一個「壞孩子」的自述》,字體算不上漂亮,但看得出她很認真。文中這個「壞孩子」為世俗所不能接受的種種的「壞」其實是孩子天真幼稚的表現。這個「壞孩子」一路孤單地成長著。她玩世不恭的外表下有一顆敏感而脆弱的心。讀著,我的心也不覺有些沉重。透過文字,我似乎看見一個女孩的模樣:她沒有乖乖的學生頭,臉上似乎掛著什麼都無所謂卻很乾淨的笑。
  • 金融資本就像一個壞孩子,敢打敢拼就有了市場
    好孩子和壞孩子打架誰更佔便宜?老師把兩個孩子叫到辦公室,把壞孩子批評了一頓,然後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好孩子貌似得到了正義伸張,可是事實上呢,被打了肯定是吃虧的。壞孩子雖挨了批評,老師也不能要求好孩子再打他一頓,實質上,壞孩子還是佔了便宜的。我們很多人都有一種社會認知,好孩子通常沒有壞孩子有出息。
  • 不要跟他玩,他是壞孩子!孩子交了「壞朋友」怎麼辦?如何趕走?
    人們常說,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你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於是,父母們就希望孩子的朋友都是「門當戶對」的,生怕孩子遇見「壞朋友」,從而對孩子的交友行為大加幹涉。但是,「壞朋友」真的能被趕走嗎?離開了「壞朋友」,孩子就能一切都好嗎?本周我們就談談孩子們的壞朋友。
  • 好孩子還是壞孩子?這樣的父母帶出的孩子更優秀!
    家長們往往會犯這樣一個錯誤:用成績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全部:成績好,就是好孩子;成績不好,就是壞孩子。殊不知,每個孩子身上都有除了學習以外更值得我們關注的地方。,還有的孩子有著豐富的想像力,內心極具創意,或者有極大的同理心。
  • 下雨天衣服不幹該咋辦
    原標題:下雨天衣服不幹該咋辦 華龍網2018年2月28日12時訊 在中國長江中下遊地區、日本中南部以及韓國南部等地,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間都會出現持續天陰有雨的氣候現象,由於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稱其為「梅雨」,此時段便被稱作梅雨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