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許知道這個孩子為什麼會自殺。
1
10月13日凌晨,
大連理工大學一名研究生,
在微博留下一封「遺書」後,
就悄悄地自殺了。
2
▲遺書部分截圖
從這封遺書的字裡行間裡,
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很乖的孩子。
有一次他吃了聖女果拉肚子,
可老師正跟他講煤化工的上下五千年,
他本可以告訴老師:
「老師,我拉肚子,可以去一趟廁所嗎?」
可他不好意思打斷,一直忍著,
「講到一半我肚子也不舒服,
精神也快繃不住了,
但臉上還維持認真聽講的表情,
估計那一次是我人生中堅持最久的一次。」
實驗室設備老出故障,
因此耽擱了做實驗的進度,
他也沒有什麼抱怨,
只想著寒假加加班,
「今年大概1月18日,
我還待在實驗室做實驗,
當時也有想過要不要申請寒假也不回家了。」
新冠疫情爆發後,
他被困在了家裡,
家裡人覺得工作還是穩定點好,
就建議他考公務員,
他也沒有牴觸,
爽快地應了下來。
疫情緩解後,他回到學校,
常常通宵做實驗,
「期望著趕緊做完,
好專心備考公務員。」
做實驗之前,
老師也沒提供什麼具體指導,
只是跟他說:
「多去看文獻,看看別人怎麼做的。」
於是他翻閱一些文獻後,
就擼起袖子幹了起來。
可實驗數據一出來,
老師說:「你的數據沒有意義。」
他本來想抱怨兩句:
「什麼?我照著文獻做的啊?不是你給的建議嗎?」
可抱怨最終化成了自嘲:
「好吧,是我不對。
我太笨了,不懂得自己思考。」
於是他只好重頭再來。
可不知道是設備的原因,
還是其他什麼原因,
明明一模一樣的條件,
可每次得到的結果都不相同,
他很沮喪,
想把失敗歸於設備,
可又覺得這樣不好,
其他人也是用這些設備啊,
所以他只能責備自己,
「不對啦!肯定是你自己的問題!」
「可!可我確實盡力了啊!」
「那就是你笨,沒用。」
他覺得對不起家裡人,
「這二十幾年家裡人給你這麼多關懷,結果養了一個廢物出來。」
他覺得對不起學校:
「以前我們組還沒出現過無法按時畢業的。」
「你這樣下去肯定延畢了,真丟人。」
於是他問自己:
「那……咋辦?」
他回答自己說:
「為了不打破這個優良傳統,
那我消失好了。
正好國家今年正為就業問題犯愁,
我就不給國家添麻煩了。」
「(反正)幾百萬研究生,
也不缺你這麼一個廢物,去死吧。」
他想到了自殺。
就連自殺之前寫這封遺書時,
他也沒有憤懣和抱怨,
既沒抱怨導師,也沒抱怨學校,
既沒抱怨社會,也沒抱怨制度,
他臨死還在祝福別人祝福國家,
「希望家人朋友今後順順利利,
祝願國家一直繁榮昌盛!」
他臨死甚至還想著做點有益的事,
「如果我身上還有哪個部位能用的,
都拿走吧。
請把我燒成灰隨便埋到哪塊地裡,
好歹能貢獻點養分。」
他真的是一個很乖很乖的孩子啊!
3
▲他剛上大連理工時,留下的溫柔留言
在同學眼裡,
他的形象也是這樣的:
「他是一個做事無比認真努力的人。
當年一起跳峰嵐,
每天四個半小時的高強度訓練,
大家都是身心俱疲,
所以很珍惜中途休息的時間,
但是他為了讓自己跳得再好一點,
每次休息都在旁邊加練,
其實他真的已經跳得很好了……」
「他是一個關心朋友,
也特別有心的人。
他出去旅遊,
給我們一起跳舞的好多人,
手寫了明信片寄回了大工。
在這樣一個快節奏的時代,
能做到這樣珍重友誼的人真的不多了。」
「畢業的時候,
他也給我們準備了禮物,
送給我了一本《白夜行》。」
…………
他真的是一個很懂事很懂事的孩子啊!
4
可這麼乖的一個孩子,
這麼懂事的一個孩子,
怎麼會選擇自殺呢?
他自殺之後,
好些網民都在罵他:
「有什麼好自殺的。」
「這點打擊都受不了。」
「矯情,自私,毫無責任感。」
「他對得起辛苦養他的父母嗎?」
很多人都不理解他為什麼會自殺?
其實,我有那麼一點懂他,
我有點懂好孩子為什麼會自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一個現象:
越是好孩子,越容易自殺。
就是在現實生活中,
很少有「壞孩子」會自殺,
自殺的一般都是「好孩子」。
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從一部電影說起吧。
5
▲阿豪
這部電影叫《陽光普照》,
它是中國臺灣競逐奧斯卡的參賽影片,
也是2019年臺灣金馬獎之最佳影片。
《陽光普照》講的是一個普通家庭的故事:
駕校教練阿文有兩個孩子,
大兒子叫阿豪,二兒子叫阿和。
阿豪是個標準的好孩子,
性格溫和,聽話懂事,
讀書用功,成績優秀,
總是照顧別人的那一個。
周圍的人都喜歡阿豪,
他就是大家口中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成績優秀的阿豪,
因為沒有考上心儀的大學,
而選擇了復讀,
全家對他充滿了信心。
6
▲阿豪好到弟弟都嫉妒
阿和則是個典型的壞孩子,
不僅長得沒有阿豪帥,
還不學無術,
學習成績一塌糊塗。
讀書不用功也就罷了,
他還特別不聽話,
整天和社會小混混攪在一起,
不是惹是生非,
就是打架鬥毆。
他有一次被欺負後,
夥同小混混菜頭,
砍下了別人的手,
被送進了輔育院(管教所)。
7
阿文喜歡阿豪,不喜歡阿和,
他把所有的父愛都給了阿豪,
對阿和則不聞不問。
阿和被送上少年法庭時,
阿文竟冷漠地對法官說:
「我希望你們把他送進去好好管教。
我希望他關到老!關到死!」
阿和進入輔育院後,
阿文也從來沒去看過他。
他只喜歡阿豪,
他把所有期望都放在了阿豪身上。
阿文跟別人的對話總是這樣的:
「教練,你結婚沒?」
「我結婚啦!」
「你有幾個小孩?」
「一個,明年上醫學院。」
8
可誰也沒想到,
父母眼中的乖孩子阿豪,
大家眼中的乖孩子阿豪,
在一個深夜裡,
突然跳樓自殺了。
所有人都想不到他會自殺,
也想不通他為什麼會自殺。
他平時最讓人放心了,
也最讓人省心了,
「可他為什麼要自殺呢?」
9
阿豪自殺的答案,
藏在兩個細節裡。
第一個細節是他講的故事。
他跟好友阿真講了另一個版本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司馬光和一群小朋友玩捉迷藏,
司馬光當鬼,
在他把所有小朋友都找到之後,
卻突然說,
還有一個小朋友沒有被找到。
大家都說:
『沒有啊,都在啊,哪裡有少?』
但司馬光就是堅持還有人沒被找到。
大家拿他沒辦法,只好繼續找。
找了一陣子,
終於在一棵樹下看到一個大水缸。
大家指著水缸:『一定在裡面。』
司馬光拿起一顆石頭,砸向水缸。
水缸破了,但卻沒有水流出來,
大家都呆住了,
因為他們看見一個小孩,
正坐在水缸陰暗處看著缸外,」
阿豪問阿真:
「你知道那個小孩是誰嗎?」
阿真搖搖頭。
阿豪說:「就是司馬光自己。」
阿豪為什麼要講這個故事呢?
其實他就是想說:
「當好孩子實在是太累了,
我真想找個地方藏起來啊。」
司馬光砸缸沒有救出小孩,
卻在水缸裡看到了另一個蜷縮的自己。
好孩子就是這樣啊,
平時一直只顧著裝各種好,
裝到連自己都想不起來真實的自己藏身何處了。
10
第二個細節是一條簡訊。
阿豪自殺之前,
給阿真發了一條信息:
「前幾天我們去了動物園,
那天太陽很大,
曬得所有動物都受不了,
他們都設法找一個陰影躲起來,
我有一種說不清楚模糊的感覺,
我也好希望跟這些動物一樣,
有一些陰影可以躲起來,
但是我環顧四周,
不只是這些動物有陰影可以躲,
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馬光,
都可以找到一個有陰影的角落,
可是我沒有,
我沒有水缸,沒有暗處,
只有陽光,
24小時從不間斷,
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作為全家希望的阿豪,
作為被所有人賦予高期待的阿豪,
他沒有做錯事的機會與餘地,
必須一直完美著。
可這樣的完美實在是太累了,
就像琴弦一樣始終緊繃著。
終於有一天,
他被幾件別人看來不過是小事的小事壓垮了,
琴弦嘎嘣斷裂。
11
電影中還有一個情節讓我心驚。
就是阿豪自殺後,
阿文開始擔心唯一的兒子阿和,
阿和昔日好友菜頭對阿文說了一句:
「放心,阿和不會像他哥一樣。」
是啊,你見過頑劣的孩子自殺嗎?
自殺那是好孩子的權利啊!
為什麼越是好孩子越容易自殺呢?
因為好孩子總是不想傷害別人,
當一個人沒有力量對抗外界的時候,
他只能「對抗」自己。
這種對抗一天一天地積壓著。
終於有一天,自己扛不住了,
就會選擇自殺去解脫自己。
《陽光普照》的導演鍾孟宏,
在接受採訪時說了這麼一句話:
「一直活在陽光普照下,
是會被燙死的。
每個被陽光曬得昏沉的人,
都需要在陰影下躲一躲。」
可太陽那麼大,
阿豪連陰影也沒有。
12
大連理工自殺的這個研究生,
跟阿豪實在是太像了,
都是一個標準的好孩子乖孩子。
他倆哪怕是決定自殺了,
也從來沒想過去抱怨誰,
甚至臨死也不想給人添麻煩。
阿豪自殺之前,
把房間都打掃乾淨了,
把衣物都整理整齊了,
然後才從樓上跳了下去。
大連理工這個孩子也一樣,
他臨死也沒罵導師和學校,
臨死還在祝福親朋祝福國家,
臨死還想著捐獻身體器官,
…………
他倆真的是一個好孩子啊!
可做好孩子太累了,
永遠都站在烈日下,
沒有自己的缸可以藏。
13
阿豪自殺之後,
有天晚上阿文做夢了,
夢到自己走在小區樓下的路上,
阿豪突然在身後叫他。
阿文停下腳步:「你來幹嘛?」
阿豪笑著說:「我來看看你啊!」
兩個人一起走了一會後,
阿豪說:「爸,我要走了。」
阿文問:「你要去哪?」
阿豪說:「我要回去了。」
然後笑著走上了另一條路。
阿文從夢裡醒來後,
起床走上了夢裡的那條路,
去了附近的一家便利商店,
剛從輔育院出來的阿和在那裡上班。
阿文說:「剛才你哥來找我了。」
阿和問:「大哥說什麼了?」
阿文說:「沒說什麼,就說我來看看你啊!」
阿和晃了晃神,說:
「大哥出事前來輔育院看過我一次,
我問大哥來幹嘛,
他說的也是『我就來看看你』。」
阿文看著阿和感動的樣子,
在那一刻豁然明白: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
其實都需要陽光,
也都需要陰涼,
就像阿豪需要陰涼一樣,
阿和其實也需要陽光。
可現實生活的最大悲劇就是:
壞孩子得不到陽光照耀,
好孩子找不到陰影躲藏。
這正是當今教育最應該反思的地方:
不要害怕孩子身上有陰影,
因為陽光總是相對於陰影,
沒有陰影的陽光本身就是一種黑暗。
所以正確的教育應該是:
要給壞孩子以陽光,
要許好孩子有陰影。
14
大連理工這個孩子,
在自殺之前,
在遺書裡寫道:
「希望能實現我一個願望,
讓我下輩子變成某間貓咖裡的一隻貓吧。」
其實我不想他做貓,
現在擼貓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我希望他下輩子還是做一個人,
但要做一個壞孩子:
「願你做一個壞孩子,
願你有陰影可躲藏。」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