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張亦歡 北京看懂研究院研究員
責編 | 夏樂樂
「可能是我太笨了,可能是我太懶了,也可能那幾臺設備不足以完成我的課題。總之,以前我們組還沒出現過無法按時畢業的,為了不打破這個傳統,那我消失好了。」
又一位年輕的生命消逝了。
10月13日早7時左右,大連理工大學一名研究生被發現在實驗室身亡,經公安部門初步調查,排除他殺。
所有的離開都是早有預謀。
10月13日凌晨2點,網友「紅燒土豆葉」在微博發布一篇約兩千字的遺書,稱自己為大連理工大學化學工程研三學生,在表達自己因課題實驗長期受挫可能面臨延畢後,準備結束自己的生命,並配圖疑似在實驗室自縊。
這名去世學生在遺書裡講述,去年他聽從評審老師的建議,在總結了幾個博士論文的實驗思路和內容,經過長期實驗後,得到老師「數據沒有意義」的評價,後續為了提高效率,他好幾次通宵做實驗,可是最後仍對自己的實驗數據感到絕望,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並希望下輩子變成一隻貓。
當我們以為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最終還是發生之時,問題是出在當事人,還是我們的認知出現了偏差?
對於這件事,心理治療師周旭表示:原本戴著「高學歷、優秀人才、天之嬌子」濾鏡的研究生,卻發現看到的是一名自殺者,在心理學上這叫出現了「認知不平衡」。發現了與原認知不一致的信息,我們的假設(自殺不會在高學歷者身上發生)錯了,它只是一種刻板印象。
作為生者的我們,需要深思的還有很多。
研究生不是你想像的那麼美好
這名學生在遺書中提到會恐懼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會焦慮「每天都要聽導師無營養的長篇大論」,「為什麼實驗不成功」,「遇到問題導師也無法解決」諸如此類問題。
關於研究生教育問題,北京聯合大學教授趙睿認為:
1.學生為了逃避工作而考研,又不適應研究工作的艱苦枯燥,論文無法完成就選擇徹底逃避,對家人和自己都不負責。
2. 研究生就業情況普遍會好於本科生,尤其是雙非學生的就業歧視迫使二本學生不得不把考入一個985、211學校的碩士作為人生的必選項之一,但是自身是否適合科研工作?研究生教育經歷在個人的人生規劃中的作用是什麼?年輕人還需要老師的深入指導。
3. 高校研究生教育形勢個人認為不樂觀。導師少,學生多,經費分配不均衡,部分學生對科研工作沒有熱情,把能不能順利完成學業的責任推到導師身上,導師面臨的困境是:嚴格要求,學生無法順利畢業,萬一碰見個心理脆弱的,就會面臨各種社會壓力;放鬆要求,有悖學術信仰,對學生對社會也是不負責任。
如何面對學業、面對科研、面對就業,我想這是任何一個即將考研的學子或在讀研究生需要思考的問題,這更是一個擺在整個高校教育的難題。
對於此事,北京看懂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程宇提到:從逝者的遺書中可以看出,逝者生前遇到了學業上的困境,這是外在原因。但逝者就此與自己的對話全部是朝向自己的,也就是把外在困境的原因歸因於自己。外在困境成了否定自己的依據。這說明逝者在心理層面有自我否定的傾向,這是逝者心理上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碩博研究生自殺的消息不時在網上出現,有名校的,也有普通高校的。
2019年1月7日,中國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碩士研究生陸經緯跳樓自殺。
2019年9月2日, 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碩士研究生陳濟民跳樓自殺。
2020年5月10日晨6時,一名女子從中國傳媒大學47號研究生宿舍樓墜落身亡。
2020年9月19日晚,南京大學仙林校區19棟有學生墜樓,其系南京大學在讀女博士。
這些令人惋惜的事件如同石磨一般,磨碎了千萬家庭的心。
這一方面使我們思考研究生教育的問題,另一方面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也引起了人們的深思。
人,生而不同,但焦慮和恐懼卻那麼步調一致。
菲茨傑拉德在其著作《了不起的蓋茨比》寫到:「每逢你想要批評別人的時候,你就要記得,這個世界上並不是人人擁有你的優越條件。」
當我們想像象牙塔裡的研究生過著令人羨慕的校園生活時,殊不知他們也面臨著諸多壓力。大多數情況下,壓力源於對不確定的未來的恐懼。
正如程宇所說:在孩子的成長中,家長往往用外在的標準去嚴酷要求孩子,迫使孩子不得不背離自我意識去追逐外在的目標,導致孩子從小自我意識不強,甚至習慣於用外在目標去否定自我,壓榨自我。但這實際上是和真實的自我意識分離,與真實的自我意識對抗。不能與自我和諧相處,是人類心理問題的根源。也是很多人焦慮的根源。
如何減輕甚至解決壓力帶來的焦慮和恐懼呢?
探索無限跨界教育創始人胡馨仍認為:壓力也是需要管理的,個案的問題有自身性格的問題,這世界上本來就沒有特別容易的事情,死亡算是一種絕望和放棄,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也許你放棄的正是你度過難關以後嚮往的生活。如果生活讓你覺得透不過氣,去菜市場,去海邊回家看看你愛和愛你的人。別那麼輕易放棄一切。能讀研說明家裡的環境還算是不錯的了,有人生在泥坑裡也要仰望星空,只要活著,人生就有無數種可能性。
作為大連理工大學畢業的師兄,航空工業優秀航空科普講師趙東陽對於這一消息感到特別惋惜,同時作為遼寧省心理諮詢委員會副部長,他覺得特別值得我們反思的是學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學校不應該僅僅是教導學生知識的地方,也應該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增強學生的抗壓能力、交際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當然學生自身也應該增強各方面的認知,不斷提升自身多方面素質,避免這樣的悲劇再次發生。
我們所恐懼的真實世界往往不是真實的世界;我們焦慮的,也往往不是「最壞的結果」,而是對最壞結果的焦慮。
看懂小程序上線啦!
看懂App小程序
文章轉載請加微信號:xialele0802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號:fuxuejun1234
看懂經濟熱文 點擊即可查看
3、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