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跟他玩,他是壞孩子!孩子交了「壞朋友」怎麼辦?如何趕走?

2020-11-05 家庭教育讀書會

歡迎關注@家庭教育讀書會。

文:家庭教育讀書會

圖:來著網絡,侵刪

寫在前面: 孩子的交往需求


社交,是人的本能,因此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有交往需求。所以,小孩子是需要朋友的。人們常說,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你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於是,父母們就希望孩子的朋友都是「門當戶對」的,生怕孩子遇見「壞朋友」,從而對孩子的交友行為大加幹涉。但是,「壞朋友」真的能被趕走嗎?離開了「壞朋友」,孩子就能一切都好嗎?

本周我們就談談孩子們的壞朋友。


媽媽的煩惱


孩子今年8歲了,我發現他最近和一個壞孩子走得很近,這個孩子不愛學習,愛說髒話,上課還會惡搞女同學,考試作弊。我很擔心兒子會跟著學壞,我叫兒子別跟他一起玩,但是兒子不以為然,每次下課還是喜歡跟這個壞孩子玩。於是我給兒子布置了更多的學習任務。可是兒子口頭答應了,實際上還是會偷偷跟那個孩子一起玩耍,我想知道面對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



小策略

01父母首先要了解交友權

每個小孩子,都是有自我意識的。喜歡什麼樣的朋友,交往什麼樣的朋友,選擇權在孩子手裡,他擁有交友自由。有些父母覺得,孩子小,不成熟,分不清好壞,所以制止孩子與壞朋友交往,但問題是:真的能制止嗎?

他明面上不與壞朋友交往,但背後呢?再者說,為了讓孩子能夠永遠走在「正軌」上,父母可以在孩子5、6歲的時候幹涉,甚至在孩子上初中、高中的時候幹涉,可等孩子上了大學、步入社會呢?父母總有幹涉不了的一天。

所以,父母一定要知道,幹涉孩子的交友權,是治標不治本。與其害怕孩子與壞朋友交往,不如教給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什麼才是好的友誼?如何與不同類型的孩子相處?如何交友?交友的底線在哪裡?什麼事情是好,什麼事情是壞?明白了交友的底線,才能讓孩子做出明智的選擇,不至於迷失自我。


02壞朋友的標準是什麼?

父母想要阻止孩子與壞朋友交往,那就應該有一個標準:什麼樣的人是壞朋友。是成績不好,還是習慣不好,還是人品不好?有的父母很武斷地以為成績不好的孩子就是壞朋友,這顯然是不合適的。這樣的教育,會嚴重影響孩子的交友健康。退一步來說,如果自家孩子成績也不好,卻被其他父母認為是壞孩子,那麼父母該作何感受呢?

其次,父母也要明白,是壞朋友,還是壞生活習慣?有的孩子雖然有不好的生活習慣,比如隨口吐痰、說髒話、邋遢等問題,但並不能說他就不是好孩子。壞習慣是可以糾正的,但壞孩子的標籤,卻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所以,作為父母,不要著急定義孩子的好壞,也不要急於為孩子劃清界限,自身先梳理正確的是非觀念,再來教育孩子。


03試著了解孩子的壞朋友

有些壞朋友,可能只是父母對孩子的偏見,因為父母未必真的與孩子的壞朋友接觸過,多半都是不夠了解。因此,如果父母不認可孩子的壞朋友,不妨問問孩子為何喜歡與這樣的「壞朋友」玩耍,他有哪些優點吸引孩子呢?相比於孩子而已,父母往往容易把視線聚焦在孩子的缺點上,從而強加幹涉,但卻不曾了解孩子與壞朋友玩,可能是被壞朋友的優點所吸引。

比如,父母可能覺得滿口髒話的孩子是壞朋友,但滿口髒話的孩子可能也是個講義氣、勇敢熱心的孩子。

所以,父母不如多和孩子溝通,全面了解孩子的「壞朋友」,從而也了解孩子的交友動機,引導孩子:哪些優點是值得學習的,哪些缺點是需要改正的。

04只否定壞行為,而不是壞朋友

父母如果否定孩子的壞朋友,會讓孩子有不被信任和尊重的感覺,也容易產生禁果效應,越是禁止,越是讓孩子著迷。因此,在與孩子討論他的壞朋友時,不要否定壞朋友的全部,而是針對壞朋友的行為,指出他「壞」在哪裡,也許效果會更好。

比如,如果孩子的壞朋友有考試作弊的習慣,那麼父母可以跟孩子這樣說:xxx考試的時候,間隔那麼遠都能抄其他小朋友的,他視力很棒呀!寶貝,那你會不會覺得他這樣很厲害?膽子很大?

孩子可能會說:會!

父母接著問:那你會向他學習作弊嗎?

不管孩子回答會,還是不會,父母都要告訴孩子:xxx膽子的確大,視力也很棒,但是作弊是不對的,是不是?我們不介意你跟xxx一起玩,我們也覺得xxx很可愛,但是,作弊這件事是不對的,你不能學習作弊。而且,我們相信你不會作弊。

這樣教育孩子,孩子會知道什麼事兒可以做,什麼事兒不可做。重要的是,你沒有完全否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會接受你的建議。

所以,在評價孩子朋友這件事兒上,一定要對事不對人。指出朋友的不當之處,讓孩子自己去判斷對錯。

05允許孩子在社交上試錯

父母無法為孩子提供無菌的社交環境,所以遇見壞朋友,也是孩子們在成長道路上必不可少的。甚至,對孩子來說,有時候壞朋友比好朋友起的作用更大。所以,父母大可不必驚慌,不要急於全盤否定孩子的朋友,也不要嚴加制止孩子交友,不妨以孩子的「壞朋友」為例,教給孩子更多的智慧。

如果孩子真的不小心遇到了人品存在問題的壞朋友,父母可以藉此機會鍛鍊孩子的識人能力,健全自己的交友原則,允許孩子在社交中試錯的機會。如果錯誤在所難免,那麼當然是年齡越小成本越低。

06孩子需要社交

有的父母,害怕孩子會被壞朋友帶壞,也怕交友會影響孩子的成績,從而覺得小孩子不需要交友,這種觀點是非常錯誤的。

魯道夫曾在《兒童心理學》中寫道:「我們已知的是,同伴友誼對孩子的影響力確實很大,到一定年齡後,甚至將漸漸超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

而美國著名心理學教授蓋理·萊德指出,孩子早在6個月左右開始,就會接受到朋友對他的影響,出現模仿行為,獲得對方認同、維繫友誼。而隨著孩子長大,同伴影響力有時會大於大人的告誡。

因此,如果在孩子交友方面幹涉過多,可能會讓孩子形成人際交往障礙,愛孩子反而害了孩子。

寫在最後:

古人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見朋友對孩子的影響很大。但這並不代表父母要趕跑孩子身邊所有的「壞朋友」,而是應該密切關注孩子的變化,了解孩子交友背後的情感動機,在孩子的交友過程中,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交友觀,讓孩子懂善惡明是非,能夠在社交中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切忌強加幹涉、全盤否定,否則不僅影響孩子日後的交友能力,也會傷害親子關係。


我是@家庭教育讀書會,定期分享家庭教育知識,陪伴孩子共同成長。

今日討論話題:小孩子交了「壞朋友」,你會怎麼做?

相關焦點

  • 孩子交到「壞朋友」,怎麼辦?
    我很嚴肅地跟她說,我很不喜歡這個女孩,不希望她再繼續跟這個女孩做朋友,更不希望她會學壞,可是完全沒用,每次她都答應得好好的,但兩個人還是總在一塊玩。我特別不能理解,她以前很乖、很懂事的,從小我也一直教她為人處世、做人的道理,為什麼偏偏交了個壞朋友?古人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簡直太有道理了,要怎麼才能讓孩子遠離壞朋友的影響呢?
  • 當你聽到旁人對你說:「不要跟壞孩子玩」,你會怎麼想這事
    當你聽到旁人對你說:「不要跟壞孩子玩」,你會怎麼想這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老早就聽父母和老師念叨自己,不要和壞孩子玩,要多和好孩子一起玩。當然,這是為了我好,擔心我會被不懷好意的人帶壞,誤入歧途。小的時候聽到「不要跟壞孩子玩」,也覺得無所謂其真理,根本不懂這句話的本意。長大後還有人在不斷地給你灌輸這個簡單的道理時,你會怎麼想這事?我會想什麼是好孩子,什麼是壞孩子這個問題。調皮搗蛋上房揭瓦就是壞孩子嗎,往往正是這些所謂的「壞」孩子,長大後不是大亨就是大款的,都是人們形容的那些有出息的人,也是所謂的「好孩子」。
  • 「不要和壞孩子玩」:在孩子交朋友時,勸你做個「勢利」的媽媽
    "不要和壞孩子玩":在孩子交朋友時,勸你做個"勢利"的媽媽我在無聊時經常會看《小小的願望》,這部電影看似中二,實則溫情,笑中有淚。革命老人謝覺哉在《交朋友的道理》一文中就提出: 和好人交朋友,受到朋友的幫助,自己就隨著好了; 與壞人交朋友,受到朋友的侵蝕,自己就隨著壞了;所以我們要知道"擇交":要交"益友",不交"損友"。所以在孩子交朋友時,希望你能做一個"勢力"的家長!
  • 當孩子結交了「壞」朋友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辦?
    孩子結交什麼樣的朋友,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雖然是他們的意願,但同樣也是家長們很擔心的一個問題,生怕孩子交友不慎會被帶壞了,雖然這樣的機率並不高,可一旦除了這樣的問題,家長應該怎麼辦呢?有的時候家長直接和孩子說「不行」的時候,反而會起到反作用,反而會認為家長是自己友情的敵人,所以要懂得善用謀略才能夠幫助孩子遠離「壞朋友」。
  • 小夥伴說不跟他玩了,孩子被孤立,家長怎麼辦?
    朋友說:孩子個性獨特,在幼兒園時總是說小朋友不和他玩、不跟他做遊戲。其實,我兒子總是不會和同齡男孩子好好相處,總想別人按他的辦法來。這個典型的社交問題困擾著孩子,也讓家長們有點傷腦筋。冷靜下來,整理出思路,為今後解決同類問題做個鋪墊。
  • 孩子交往「壞」人怎麼辦?
    現在孩子的問題已經上升到最大的問題,我們的家長們是十分的心焦,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孩子交往「壞」人怎麼辦?在他交往的人群的背後,他內心的需求又是什麼呢?其實實質就是:當孩子在你這兒得到無條件的愛時,他幹嘛還創造條件在外面去找人找精神寄託呢!人都是同頻共振的,就是物以類聚,同頻共振,孩子為什麼開始喜歡跟壞孩子交往,跟抑鬱症人的交往呢?因為他們有共同話題,有共同的經歷,都是跟父母關係不好,因為他們都會有共同的感覺和情感訴求,所以互相有傾訴,互相理解。
  • 以前孩子不願意跟別人玩,沒朋友,自從交了這些朋友終於開竅了
    我住的這一層就沒有能跟孩子一起玩的同伴。樓上樓下倒有,就是沒有那麼方便。孩子沒有朋友,社交能力就難鍛鍊。有時候並不是孩子不想跟別人玩,可能是因為不認識所以不敢;或者孩子慢熱,需要有一個過程;或者是經常一個人玩,不適應。這跟孩子成長環境和性格也有很大關係。記得以前孩子還小,我們都很忙,他呆在家裡時間多,出去了也不跟別人玩,在自己的小世界裡。
  • 聰明的家長,如何教,孩子交朋友
    今天我給大家聊一下如何教孩子交朋友。社交是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一件事情,我們每天要和各式各樣的朋友打交道,如何交朋友是我們家長人生中必修的一課,也是我們孩子的必修課。我們如何教孩子與人相處,交朋友呢?我們的孩子看到幾個小朋友在玩耍,他也想加入其中。正確的方法是面帶著微笑走過去,並告訴那幾個孩子希望和他們交朋友,並把自己帶來的玩具和大家一起玩耍。但是很多的孩子可能會面無表情的走過去,用命令的語氣讓這些孩子陪自己玩,這樣的孩子明顯不懂如何與人正確交往。
  • 《虎媽貓爸》趙薇為了孩子換房子,讓孩子遠離「壞孩子」有多難
    原來他上初一的兒子因為交了幾個「壞朋友」,僅半年時間成績從班級第十下滑到三十名。疫情期間上網課,兒子迷上了打遊戲,每天前面是網課,後面是遊戲,哄的家長很長一段時間才發現,最後還是因為兒子的「好朋友」找上門引起了媽媽的警惕。
  • 孩子交了「壞」朋友,需要幹預嗎?關於同伴關係,你需要知道的都在這
    同伴關係是一個孩子社會性發展中的重要部分,對於孩子來說,朋友的存在有多重要?你家的孩子是否處在健康的同伴關係中?家長又該如何避免孩子「交友不慎」?一起來看看吧!①孩子在交往中一味討好對方,總是處於被動服從的地位;②孩子的行為問題不斷出現,如罵髒話、攻擊他人等等;③孩子常常被他人嘲笑、輕視、抵制;④孩子的自信心萎靡,情緒出現問題。總的來說,如果孩子因為自己的朋友,狀態開始受傷多於歡喜、壞言行多於好言行,那么爸爸媽媽可能就需要採取行動,去幫孩子一把了。
  • 馨香智慧:孩子結交了壞孩子,擔心被帶壞?蔣長英教你解決
    馨香智慧:當孩子結交了壞孩子,擔心被帶壞?蔣長英教你解決蔣長英:《聰慧父母》家庭教育導師;心理撫養倡導者;曾幫助500餘個家庭走出困境,擅長家庭教育、情感、育兒等。一些家長面對這樣的情況是屬於指責型的,看著自家孩子跟別人來往特別多,關係特近,就開始跟孩子灌輸雞湯,甚至不分場合全孩子少跟別人來往。
  • TA是「壞」孩子,你別跟TA玩!孩子交朋友,家長要幹涉嗎?
    朋友是孩子成長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夥伴,但對於孩子交朋友,家長們是既開心又擔心,開心的是孩子交到朋友了,能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擔心的是孩子被一些習慣不好的朋友帶壞了。所以是否幹涉孩子交友就成了家長的難題。這不,有位4歲孩子的媽媽就在「家長信箱」留言:孩子最近在小區裡和一個5歲的孩子成為了好朋友,有時候這個孩子也會來家裡玩。
  • 孩子在幼兒園交到了壞朋友,父母該怎麼辦?
    隨著小朋友進入幼兒園這個小社會,難免會遇到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其中一些孩子的習慣或者處事方式可能是我們覺得不太妥當的。這種時候,是教導孩子,遠離這樣的孩子,叮囑老師把他們分開,還是該順其自然,讓孩子和他玩,哪怕染上壞習慣?一起來看看Karen家的故事。
  • 孩子交了壞朋友?聰明媽媽用這三招搞定
    孩子交了朋友後,總喜歡做一些在父母眼裡傻裡傻氣的事:比如把兩雙鞋拆開穿,每人交換一隻。簡直醜的不行,但孩子卻樂此不疲。友情對孩子到底意味著什麼?聽北大心理學碩士一葉舟怎麼說。記得留下你的想法,我們會送出《世界著名童話》一套給獲贊最高的用戶。
  • 孩子的「毒友誼」,比沒朋友更可怕
    都說父母不要幹涉孩子的事情,但是,交什麼樣的朋友對孩子的影響確實是很大的。網上曾有個新聞《12歲女孩輸掉遊戲被逼跳河身亡》,這是發生在衢州某小學六年級學生中的一起悲劇。玲玲和幾名同學一起參加學校組織的奧數比賽。同學們閒暇時,玩起了「真心話大冒險」的遊戲,而「大冒險」的內容,竟然是跳河。玲玲和潔潔成了輸家,但是當時大家都沒當回事。
  • 我不是壞孩子:生物域:吃、玩、睡
    ,這要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看孩子行為的角度,以及如何看待自己行為的方式。「『自上而下』觀點的持有者認為,家長是主要控制方,孩子就應該順從。」 正常情況下,我們常常會這樣說這些類似的話:「要控制孩子玩遊戲的時候,不然會耽誤他的學習。」「要讓孩子進好的學校,這樣才能考上好的大學,將來的路才好走。」
  • 孩子上初中,聽孩子說他在學校沒有朋友,我很擔心,怎麼辦?
    這是身邊一個朋友的案例,之前一次聚會無意中聊到了這個點,他家孩子上初中了,聽他孩子說在學校沒有朋友一起玩,我朋友非常的擔心,這應該怎麼辦呢?有大量的孩子在跟父母傾訴自己的人際苦惱時,得到的回應都是「學校是學習的地方,不是交朋友的地方,你好好學你的習就好了。」這種表述否定了孩子在人交往中的需要。但是青春期的孩子其實非常需要朋友,來分享秘密、討論計劃和訴說感受。而且,孩子人際關係的和諧程度,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孩子的學業表現。所以,你需要給孩子一些引導和幫助。
  • 孩子喜歡咬人,不代表是「壞孩子」,從3個渠道合理解決咬人問題
    我們感到疼,但孩子在咬人的時候並不知道這會讓人感到疼痛,因為他還不具備同理心,所以孩子咬人的目的不是讓別人感到疼,他不是壞孩子。跟孩子交流的時候,他後來知道「疼」,是因為我們在被咬的時候喊「疼」,他知道了咬人會有「疼」的反應,但是疼到底是什麼滋味,他也無從感受。
  • 沒有無緣無故的壞,「是母親的教育理念害了他」本該從善的他
    父母的關心很重要,更要支持孩子去大膽的交朋友。多與孩子聊天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讓他能表現出真實的一面支持他邀請同學回家做客,你在關心他,更要關心他的朋友家人的關心會讓他更有安全感,更有優越感,覺得自己是一個幸福的孩子。因為家人理解他也喜歡他的朋友。
  • 這類朋友一定不能交,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辨明善惡
    孩子的安全,總是爸爸媽媽心中的頭等大事,在學校受了欺負怎麼辦?遇到不恰當的身體接觸怎麼辦?困境能不能正確應對和求助?儘管作為家長我們種種擔憂,但我們無法時時為孩子保駕護航,那麼擁有足夠的自我意識就成了孩子們成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