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家庭教育讀書會。
文:家庭教育讀書會
圖:來著網絡,侵刪
社交,是人的本能,因此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有交往需求。所以,小孩子是需要朋友的。人們常說,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你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於是,父母們就希望孩子的朋友都是「門當戶對」的,生怕孩子遇見「壞朋友」,從而對孩子的交友行為大加幹涉。但是,「壞朋友」真的能被趕走嗎?離開了「壞朋友」,孩子就能一切都好嗎?
本周我們就談談孩子們的壞朋友。
孩子今年8歲了,我發現他最近和一個壞孩子走得很近,這個孩子不愛學習,愛說髒話,上課還會惡搞女同學,考試作弊。我很擔心兒子會跟著學壞,我叫兒子別跟他一起玩,但是兒子不以為然,每次下課還是喜歡跟這個壞孩子玩。於是我給兒子布置了更多的學習任務。可是兒子口頭答應了,實際上還是會偷偷跟那個孩子一起玩耍,我想知道面對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
每個小孩子,都是有自我意識的。喜歡什麼樣的朋友,交往什麼樣的朋友,選擇權在孩子手裡,他擁有交友自由。有些父母覺得,孩子小,不成熟,分不清好壞,所以制止孩子與壞朋友交往,但問題是:真的能制止嗎?
他明面上不與壞朋友交往,但背後呢?再者說,為了讓孩子能夠永遠走在「正軌」上,父母可以在孩子5、6歲的時候幹涉,甚至在孩子上初中、高中的時候幹涉,可等孩子上了大學、步入社會呢?父母總有幹涉不了的一天。
所以,父母一定要知道,幹涉孩子的交友權,是治標不治本。與其害怕孩子與壞朋友交往,不如教給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什麼才是好的友誼?如何與不同類型的孩子相處?如何交友?交友的底線在哪裡?什麼事情是好,什麼事情是壞?明白了交友的底線,才能讓孩子做出明智的選擇,不至於迷失自我。
父母想要阻止孩子與壞朋友交往,那就應該有一個標準:什麼樣的人是壞朋友。是成績不好,還是習慣不好,還是人品不好?有的父母很武斷地以為成績不好的孩子就是壞朋友,這顯然是不合適的。這樣的教育,會嚴重影響孩子的交友健康。退一步來說,如果自家孩子成績也不好,卻被其他父母認為是壞孩子,那麼父母該作何感受呢?
其次,父母也要明白,是壞朋友,還是壞生活習慣?有的孩子雖然有不好的生活習慣,比如隨口吐痰、說髒話、邋遢等問題,但並不能說他就不是好孩子。壞習慣是可以糾正的,但壞孩子的標籤,卻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所以,作為父母,不要著急定義孩子的好壞,也不要急於為孩子劃清界限,自身先梳理正確的是非觀念,再來教育孩子。
有些壞朋友,可能只是父母對孩子的偏見,因為父母未必真的與孩子的壞朋友接觸過,多半都是不夠了解。因此,如果父母不認可孩子的壞朋友,不妨問問孩子為何喜歡與這樣的「壞朋友」玩耍,他有哪些優點吸引孩子呢?相比於孩子而已,父母往往容易把視線聚焦在孩子的缺點上,從而強加幹涉,但卻不曾了解孩子與壞朋友玩,可能是被壞朋友的優點所吸引。
比如,父母可能覺得滿口髒話的孩子是壞朋友,但滿口髒話的孩子可能也是個講義氣、勇敢熱心的孩子。
所以,父母不如多和孩子溝通,全面了解孩子的「壞朋友」,從而也了解孩子的交友動機,引導孩子:哪些優點是值得學習的,哪些缺點是需要改正的。
父母如果否定孩子的壞朋友,會讓孩子有不被信任和尊重的感覺,也容易產生禁果效應,越是禁止,越是讓孩子著迷。因此,在與孩子討論他的壞朋友時,不要否定壞朋友的全部,而是針對壞朋友的行為,指出他「壞」在哪裡,也許效果會更好。
比如,如果孩子的壞朋友有考試作弊的習慣,那麼父母可以跟孩子這樣說:xxx考試的時候,間隔那麼遠都能抄其他小朋友的,他視力很棒呀!寶貝,那你會不會覺得他這樣很厲害?膽子很大?
孩子可能會說:會!
父母接著問:那你會向他學習作弊嗎?
不管孩子回答會,還是不會,父母都要告訴孩子:xxx膽子的確大,視力也很棒,但是作弊是不對的,是不是?我們不介意你跟xxx一起玩,我們也覺得xxx很可愛,但是,作弊這件事是不對的,你不能學習作弊。而且,我們相信你不會作弊。
這樣教育孩子,孩子會知道什麼事兒可以做,什麼事兒不可做。重要的是,你沒有完全否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會接受你的建議。
所以,在評價孩子朋友這件事兒上,一定要對事不對人。指出朋友的不當之處,讓孩子自己去判斷對錯。
父母無法為孩子提供無菌的社交環境,所以遇見壞朋友,也是孩子們在成長道路上必不可少的。甚至,對孩子來說,有時候壞朋友比好朋友起的作用更大。所以,父母大可不必驚慌,不要急於全盤否定孩子的朋友,也不要嚴加制止孩子交友,不妨以孩子的「壞朋友」為例,教給孩子更多的智慧。
如果孩子真的不小心遇到了人品存在問題的壞朋友,父母可以藉此機會鍛鍊孩子的識人能力,健全自己的交友原則,允許孩子在社交中試錯的機會。如果錯誤在所難免,那麼當然是年齡越小成本越低。
有的父母,害怕孩子會被壞朋友帶壞,也怕交友會影響孩子的成績,從而覺得小孩子不需要交友,這種觀點是非常錯誤的。
魯道夫曾在《兒童心理學》中寫道:「我們已知的是,同伴友誼對孩子的影響力確實很大,到一定年齡後,甚至將漸漸超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
而美國著名心理學教授蓋理·萊德指出,孩子早在6個月左右開始,就會接受到朋友對他的影響,出現模仿行為,獲得對方認同、維繫友誼。而隨著孩子長大,同伴影響力有時會大於大人的告誡。
因此,如果在孩子交友方面幹涉過多,可能會讓孩子形成人際交往障礙,愛孩子反而害了孩子。
古人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見朋友對孩子的影響很大。但這並不代表父母要趕跑孩子身邊所有的「壞朋友」,而是應該密切關注孩子的變化,了解孩子交友背後的情感動機,在孩子的交友過程中,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交友觀,讓孩子懂善惡明是非,能夠在社交中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切忌強加幹涉、全盤否定,否則不僅影響孩子日後的交友能力,也會傷害親子關係。
我是@家庭教育讀書會,定期分享家庭教育知識,陪伴孩子共同成長。
今日討論話題:小孩子交了「壞朋友」,你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