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交了朋友後,總喜歡做一些在父母眼裡傻裡傻氣的事:比如把兩雙鞋拆開穿,每人交換一隻。簡直醜的不行,但孩子卻樂此不疲。
友情對孩子到底意味著什麼?聽北大心理學碩士一葉舟怎麼說。
記得留下你的想法,我們會送出《世界著名童話》一套給獲贊最高的用戶。
1.來自「壞朋友」的影響,有多可怕
最近有個孩子來找我做心理諮詢。
這個小男孩11歲,五年級,是爸爸媽媽「押」過來的。
據說他之前學習成績優異,愛好廣泛。但自從和班上的另外三名男生變成「拜把兄弟」,成績一落千丈,甚至有時神思恍惚,像變了個人一般。
多次諮詢過後,小男孩才向我「吐露實情」:四個好朋友中有一個男孩子D很早熟,父母工作很忙,放學後他們就常去D家,從一個神秘的硬碟位置點開些「不該看的」視頻……
從此,幾個孩子變得不能專心聽課,不能專心完成作業,出現了家長們匪夷所思的變化。
讓我震驚的不止是孩子青春期的提前到來,更是孩子們的友誼背後隱藏著讓人不安的炸彈。
還有其他心理師告訴我:
某小學四年級女生為了報復「情敵」,糾集了自己的一幫「小姐妹」,在放學途中裝作一起玩的樣子,對情敵實施了掐、擰、捏等不易被別人發現的欺凌動作。
我很詫異。
當我們想像中的小學女生的友誼是一起說說美人魚和白雪公主的故事的時候,她們其實在結伴去買香水、結伴去表白……
很多的家長想法是:一旦孩子交上了壞朋友,那就是毀滅性影響。所以孩子最好是專心學習,學校家裡兩點一線。
但是,這並不現實。
孩子一定會有朋友,孩子也必須要有朋友。
所以,家長需要做好準備,幫助孩子正確地認識「友誼」這件事。
2.友誼對孩子來講,意味著什麼?
成年人之間的「友誼」往往是夾雜著很多利益。但孩子們交朋友,卻是因為以下四點。
第一點,感受「有條件」的接納
大多數父母對孩子來說,都是一個永恆存在的依靠。
世事再變幻,也改變不了這種既定的、天生的親子關係。
換句話說,不用努力就得到的,反而沒有成就感。
但友誼不同。
第二點,感受自主的選擇
我們的孩子常常是:今天吃什麼,父母決定;今天穿什麼,學校決定;今天做什麼,老師決定。
他們太想做一些自己想做的決定了,但就是沒有機會。
於是他們就會想要去選擇「跟誰在一起」。
他們覺得快樂,會一起做更多的事;
他們覺得不滿,會一起製造更多的矛盾。
無論怎麼樣的心情,哪怕家長認為這些大多都是「教訓」和「代價」,但對他們來說,是「自我」。
第三點,將友誼作為家庭不安全感的「緩衝器」
很少有家長願意孩子去尋找家庭之外的港灣,更不願意認為自己讓孩子覺得不安全。
但事實是,很多尋找友誼、尤其是畸形友誼的孩子,都來自於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家庭。
這是對他們內心不安的治癒,否則他們會被不安的感覺吞沒。
第四點,在朋友身上明確自己是誰
孩子們處在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會不斷「拋棄」一些過去的好朋友而交到新的朋友。
因為他們在一次次地確認中,知道了自己是誰,知道自己更喜歡與什麼樣的人相處,知道自己無法消化跟哪一類人的衝突、矛盾。
所以他們不斷選擇又不斷放棄,看起來他們放棄了一段友誼,其實是他們摒棄了過去的一個自己。
3.當孩子交上了「壞」朋友時
孩子所有的交友問題中,這個是家長看來是最可怕的情況。因為我們都很相信「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但其實換個角度,這件事其實是:當孩子遇到了與家長的價值觀不一致的朋友或者與家長給孩子的家教不一致的朋友,我們該怎麼辦?
我有個好友會去「偷窺」女兒的微信,直到有一天她發現女兒氣憤時會說髒話、會默默喜歡男生、會在班級跟別人搞團團夥夥,她很憤怒,認為是一些「壞」朋友帶壞了女兒。
「說髒話的都是壞人嗎?」我問。
她回答,「當然不全是。」
「那她只在與好友交談時用髒話表達一下自己的情緒,會怎麼樣?」我問。
她回答,「也不能怎麼樣,但我就是不喜歡。」
所以,首先要分清,孩子的「壞」朋友,是因為家長不能接受他們,還是他們本質確實很壞。
如果真的是存在品質問題或者是階段性的走偏問題:
那面對低齡階段的孩子,我們當然需要真正的幹預和指導,比如:
A.在一些事情發生之後,明確向孩子指出是非對錯並向他們摘清後果、代價;
B.在孩子的非學習時間安排許多興趣活動,減少他們的接觸頻率和時間;
C.增加孩子的其他社交活動,認識更多更有趣的朋友來替代等。
更進一步地,我還建議小男孩的家長「堵」不如「疏」,孩子的行為不可恥,而是有他們天然的需求要表達。家長們不得法,帶著自己的羞恥感跟孩子進行性教育,當然行不通。
但面對青春期中後期的孩子,直接進行幹預就可能恰恰適得其反,只是增加一條孩子叛逆的理由罷了。
所以,出面幹預變成「幕後指導」,在此時就更為合適。
而如果我們面對的僅僅是我們不夠「喜歡」的孩子,那需要校正的便不是孩子的友誼觀,而是我們自己的審美觀。
4.當孩子過於重視一段友情時
有一些孩子前來做心理諮詢,往往都是對於一段友誼的心結很難打開。
他們可能反覆糾結於:
A.我做了傷害朋友的一件事,她就再沒有原諒我,那我就是徹頭徹尾的混蛋,還學習知識有什麼意義;
B.我在與一個好友密切交往的同時又跟另一個好友建立了關係,前一個朋友就一定認為我是叛徒;
C.我有段時間沒有與好朋友一起做某事,她就去找了另一個人做朋友,那我就再交不到好朋友了。
孩子生活閱歷少,家長在這時給予一些指導,也是無可厚非的。
5.當孩子沒有朋友時
北師大李海燕老師翻譯的一本著作《別讓孩子孤獨》中,用了很大篇幅去闡述孩子擁有朋友對其社會性、認知功能、邏輯思維等方面的具體發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但我們的生活中,就是有一些孩子,交不到朋友,他們可能:
很自卑;
很封閉;
很敏感;
很獨立。
如果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建議家長首先要做的是「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其次才是「對症下藥」。
因為我們必須要承認:友誼只是一種個人喜好的表達,並不是硬性指標的圈圈點點。
孩子不想要朋友,我們硬塞給他們朋友,便是對他們的侵犯。
而如果孩子很想要有朋友,但就是沒有朋友,那這才是我們對他們的幫助起點:
總而言之,家長要幫孩子摒除的是真正有危險、有威脅的朋友,我們要幫孩子找到的是真正適合自己立場、性格、氣質的朋友。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幫孩子做那個在友誼中真正自信、快樂、富足、充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