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交了壞朋友?聰明媽媽用這三招搞定

2020-08-28 號角學堂

孩子交了朋友後,總喜歡做一些在父母眼裡傻裡傻氣的事:比如把兩雙鞋拆開穿,每人交換一隻。簡直醜的不行,但孩子卻樂此不疲。

友情對孩子到底意味著什麼?聽北大心理學碩士一葉舟怎麼說。

記得留下你的想法,我們會送出《世界著名童話》一套給獲贊最高的用戶。


1.來自「壞朋友」的影響,有多可怕

最近有個孩子來找我做心理諮詢。

這個小男孩11歲,五年級,是爸爸媽媽「押」過來的。

據說他之前學習成績優異,愛好廣泛。但自從和班上的另外三名男生變成「拜把兄弟」,成績一落千丈,甚至有時神思恍惚,像變了個人一般。

多次諮詢過後,小男孩才向我「吐露實情」:四個好朋友中有一個男孩子D很早熟,父母工作很忙,放學後他們就常去D家,從一個神秘的硬碟位置點開些「不該看的」視頻……

從此,幾個孩子變得不能專心聽課,不能專心完成作業,出現了家長們匪夷所思的變化。

讓我震驚的不止是孩子青春期的提前到來,更是孩子們的友誼背後隱藏著讓人不安的炸彈。

還有其他心理師告訴我:

某小學四年級女生為了報復「情敵」,糾集了自己的一幫「小姐妹」,在放學途中裝作一起玩的樣子,對情敵實施了掐、擰、捏等不易被別人發現的欺凌動作。

我很詫異。

當我們想像中的小學女生的友誼是一起說說美人魚和白雪公主的故事的時候,她們其實在結伴去買香水、結伴去表白……

很多的家長想法是:一旦孩子交上了壞朋友,那就是毀滅性影響。所以孩子最好是專心學習,學校家裡兩點一線。

但是,這並不現實。

孩子一定會有朋友,孩子也必須要有朋友。

所以,家長需要做好準備,幫助孩子正確地認識「友誼」這件事。


2.友誼對孩子來講,意味著什麼?

成年人之間的「友誼」往往是夾雜著很多利益。但孩子們交朋友,卻是因為以下四點。

第一點,感受「有條件」的接納

大多數父母對孩子來說,都是一個永恆存在的依靠。

世事再變幻,也改變不了這種既定的、天生的親子關係。

換句話說,不用努力就得到的,反而沒有成就感。

但友誼不同。

第二點,感受自主的選擇

我們的孩子常常是:今天吃什麼,父母決定;今天穿什麼,學校決定;今天做什麼,老師決定。

他們太想做一些自己想做的決定了,但就是沒有機會。

於是他們就會想要去選擇「跟誰在一起」。

他們覺得快樂,會一起做更多的事;

他們覺得不滿,會一起製造更多的矛盾。

無論怎麼樣的心情,哪怕家長認為這些大多都是「教訓」和「代價」,但對他們來說,是「自我」。

第三點,將友誼作為家庭不安全感的「緩衝器」

很少有家長願意孩子去尋找家庭之外的港灣,更不願意認為自己讓孩子覺得不安全。

但事實是,很多尋找友誼、尤其是畸形友誼的孩子,都來自於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家庭。

這是對他們內心不安的治癒,否則他們會被不安的感覺吞沒。

第四點,在朋友身上明確自己是誰

孩子們處在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會不斷「拋棄」一些過去的好朋友而交到新的朋友。

因為他們在一次次地確認中,知道了自己是誰,知道自己更喜歡與什麼樣的人相處,知道自己無法消化跟哪一類人的衝突、矛盾。

所以他們不斷選擇又不斷放棄,看起來他們放棄了一段友誼,其實是他們摒棄了過去的一個自己。


3.當孩子交上了「壞」朋友時

孩子所有的交友問題中,這個是家長看來是最可怕的情況。因為我們都很相信「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但其實換個角度,這件事其實是:當孩子遇到了與家長的價值觀不一致的朋友或者與家長給孩子的家教不一致的朋友,我們該怎麼辦?

我有個好友會去「偷窺」女兒的微信,直到有一天她發現女兒氣憤時會說髒話、會默默喜歡男生、會在班級跟別人搞團團夥夥,她很憤怒,認為是一些「壞」朋友帶壞了女兒。

「說髒話的都是壞人嗎?」我問。

她回答,「當然不全是。」

「那她只在與好友交談時用髒話表達一下自己的情緒,會怎麼樣?」我問。

她回答,「也不能怎麼樣,但我就是不喜歡。

所以,首先要分清,孩子的「壞」朋友,是因為家長不能接受他們,還是他們本質確實很壞。

如果真的是存在品質問題或者是階段性的走偏問題:

那面對低齡階段的孩子,我們當然需要真正的幹預和指導,比如:

A.在一些事情發生之後,明確向孩子指出是非對錯並向他們摘清後果、代價;

B.在孩子的非學習時間安排許多興趣活動,減少他們的接觸頻率和時間;

C.增加孩子的其他社交活動,認識更多更有趣的朋友來替代等。

更進一步地,我還建議小男孩的家長「堵」不如「疏」,孩子的行為不可恥,而是有他們天然的需求要表達。家長們不得法,帶著自己的羞恥感跟孩子進行性教育,當然行不通。

但面對青春期中後期的孩子,直接進行幹預就可能恰恰適得其反,只是增加一條孩子叛逆的理由罷了。

所以,出面幹預變成「幕後指導」,在此時就更為合適

而如果我們面對的僅僅是我們不夠「喜歡」的孩子,那需要校正的便不是孩子的友誼觀,而是我們自己的審美觀。


4.當孩子過於重視一段友情時

有一些孩子前來做心理諮詢,往往都是對於一段友誼的心結很難打開。

他們可能反覆糾結於:

A.我做了傷害朋友的一件事,她就再沒有原諒我,那我就是徹頭徹尾的混蛋,還學習知識有什麼意義;

B.我在與一個好友密切交往的同時又跟另一個好友建立了關係,前一個朋友就一定認為我是叛徒;

C.我有段時間沒有與好朋友一起做某事,她就去找了另一個人做朋友,那我就再交不到好朋友了。

孩子生活閱歷少,家長在這時給予一些指導,也是無可厚非的。

5.當孩子沒有朋友時

北師大李海燕老師翻譯的一本著作《別讓孩子孤獨》中,用了很大篇幅去闡述孩子擁有朋友對其社會性、認知功能、邏輯思維等方面的具體發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但我們的生活中,就是有一些孩子,交不到朋友,他們可能:

很自卑;

很封閉;

很敏感;

很獨立。

如果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建議家長首先要做的是「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其次才是「對症下藥」

因為我們必須要承認:友誼只是一種個人喜好的表達,並不是硬性指標的圈圈點點。

孩子不想要朋友,我們硬塞給他們朋友,便是對他們的侵犯。

而如果孩子很想要有朋友,但就是沒有朋友,那這才是我們對他們的幫助起點:

  • 可以幫孩子們從人群中篩選交友對象;
  • 可以幫孩子搭建交友平臺或提供機會;
  • 可以幫孩子們克服自身的交友阻力;
  • 可以幫孩子訓練面對差異和衝突的技巧。


總而言之,家長要幫孩子摒除的是真正有危險、有威脅的朋友,我們要幫孩子找到的是真正適合自己立場、性格、氣質的朋友。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幫孩子做那個在友誼中真正自信、快樂、富足、充實的自己。

相關焦點

  • 聰明的媽媽,才不會跟孩子講道理!教你三招搞定2歲寶寶的壞脾氣
    相信當過媽媽的人都有這樣的一個感覺,「寶寶2歲了」這五個字仿佛是最短的「恐怖」故事,那種隨時隨地上演的情緒崩潰,那種莫名其妙的哭天搶地,讓很多家長手足無措。這個時代已經不講究「棍棒底下出孝子」了,為了安撫這可怕的兩歲寶寶,很多有耐心的媽媽會不厭其煩地跟娃講道理,結果就是沒有結果。只能說這種媽媽是很有耐心,但是卻不聰明!
  • 聰明的媽媽,不會跟孩子講道理,教你3招搞定寶寶的壞習慣
    最後這位寶媽失去了耐心,狠狠的揍了兒子一頓,孩子挨打之後果然有所改變,在媽媽面前再也不跑著上下樓了,但是一離開媽媽的視線,還是風風火火跑來跑去。這位寶媽最後說的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我那孩子是真不懂事,我其實挺尊重他的,不知給他講了多少次道理,可他好像一句也聽不進去」。
  • 專家:聰明父母用這3招,輕鬆搞定孩子哭鬧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需要面對並且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孩子在三歲會進入第一個叛逆期,這時你會發現孩子可能變了個人一樣,做出了各種大人無法理解的行為,可能原本很乖巧的孩子,一下子不聽話了。正在經歷第一個叛逆期的三四歲的孩子,可能學會和父母頂嘴,哭鬧,耍脾氣,有時可能會惹惱家長,結果氣急敗壞的父母有時會出手打幾下孩子,搞得父母和孩子都氣急敗壞,兩敗俱傷。很多媽媽也都正在經歷孩子3歲的叛逆期,孩子總喜歡跟大人對著幹,動不動愛哭鬧。媽媽們很苦惱,為什麼曾經的乖寶寶變成了現在的愛哭鬼呢?
  • 跟孩子講道理就輸了!聰明媽媽2招搞定寶寶的臭脾氣
    跟孩子講道理就輸了!聰明媽媽2招搞定寶寶的臭脾氣粉絲群裡寶媽們討論的熱火朝天:「孩子脾氣臭老犯錯,可是不管怎麼跟他講道理都沒用!」寶媽們嘰嘰喳喳地吐槽著自家孩子,我也慢慢皺起了眉頭——原來這麼多家長都不知道該怎么正確與孩子相處。
  • 「媽媽,我想要它!」孩子想要玩具又哭又鬧,聰明家長用4招搞定
    家裡人打也不是,罵也不是,滿足他吧,用不了多久,又會看中新的東西,不滿足吧,覺得孩子挺可憐的,而且哭鬧起來沒完,讓大人抓狂。因為這是他們跟世界發生聯繫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初步建立了商品的概念,激發了強大的物質欲望,並覺察到自己對外界的主動性。
  • 孩子沉迷網路遊戲怎麼辦?吼叫沒有用,聰明媽媽用這6招
    被困在家裡的猴孩子,可以說是在網絡上玩出了各式花樣,恣意衝浪,不亦樂乎。這可苦壞了一群爸爸媽媽們,因為他們發現,在與網路遊戲爭奪孩子的大戰中,他們敗得體無完膚。原來,網路遊戲的毒性一點都不必新冠病毒弱。怕網遊耽誤孩子學習,怕網遊影響孩子健康,怕網遊破壞親子關係,怕網遊偷走錢包,怕……怕得太多了,父母該怎麼辦呢?搶手機?打孩子?告遊戲公司?NO,NO,NO!
  • 孩子脾氣越來越壞了?父母用3招從容搞定,你做到了嗎?
    很多時候媽媽會說,我家寶貝脾氣可大了,帶他去哪個地方,如果不給他買什麼東西,不按照他的意思去辦什麼事情,那就哭得不行,我一點招數都沒有。孩子脾氣越來越壞了?父母用3招從容搞定,看看你做到了嗎?請相信,每個孩子都能管好自己,都有潛在的自制能力,只不過有的孩子需要更多一點的時間。這種能力,需要父母用「最深的愛、最溫暖的接納、最溫柔的堅持」才能逐步喚醒。慢慢地,孩子就會明白家長的底線,學會遵守規則並放棄這種發脾氣哭鬧的方式。
  • 寶寶夜裡老蹬被子,或許有這3個「苦衷」,聰明媽媽2招搞定
    好不容易孩子大一點了,又開始擔心他睡覺不老實,總踢被子,擔心他受涼感冒,可以說是操碎了心。那麼,為什麼孩子喜歡夜裡踢被子呢?能否解決呢?寶寶喜歡踢被子?或許有這幾個「苦衷」首先,是不是玩的白天過於興奮了?尤其是在臨睡前,寶爸寶媽們還在和寶寶玩相對劇烈的遊戲。
  • 聰明媽媽用樊登老師思維三招PK調皮孩子王
    聰明媽媽用樊登老師思維三招PK調皮孩子王。「媽媽,我都想去學校了!」五歲的孩子在車中丟出了這一句話,驚呆了車裡面的大人們。其實這樣子的場景這一段時間內發生得比較的多,遇上不可抗力的事件,今年是非常特殊的年份了。想想從沒有過到了快五一了,孩子們還蒙在家中的。
  • 孩子犯錯怎麼辦?教你三招搞定,比強迫孩子認錯更有效
    因為一不注意,孩子可能就幹了件「大事」,而且有可能是接二連三,這讓父母著急上火,忍不住嚴厲斥責,伸手就揍,可這樣孩子真的能意識到錯誤嗎?前兩天我去他家玩,剛走到樓下,就聽到朋友聲嘶力竭的吼叫,夾雜著孩子的哭聲,趕緊上樓,一問才知道,孩子說想玩積木,結果玩了不到五分鐘,就因為堆不好亂發脾氣,不僅把積木扔的到處都是,還朝朋友吐口水,朋友很生氣,拉著孩子就打,一邊打還一邊問,你錯了沒?知道錯了沒?
  • 三招快速搞定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困惑,讓我交你三個妙招,就可以輕鬆搞定衣櫃尺寸深度大的問題。如果是做孩子的衣櫃,以1.5米高的小朋友來說,肩寬在400mm,兩邊的袖子延長到50mm,這樣的衣櫃對於孩子來說還是比較緊湊的,況且每個小孩的胖瘦情況不一樣,長的快,所以在做小孩的衣櫃時,500mm的進深更合適。
  • 孩子脾氣倔怎麼辦?聰明的父母,要學會下面這三招
    可是等到溜溜三歲之後,他的個性就更加鮮明了,連他平時最害怕的爸爸都管不住了。有一次,溜溜和爸爸媽媽一起去逛商場,路過一家玩具店,溜溜看到櫥窗裡的史迪仔,溜溜非常喜歡,於是就吵著鬧著要爸爸媽媽給自己買。因為溜溜的媽媽對於毛絨玩具過敏,所以就拒絕了他的這個要求。可是,溜溜仿佛著了魔一般,根本聽不見爸爸媽媽的勸說,甚至躺在地上打滾要買。
  • 孩子應該交什麼樣的朋友?這幾招幫你輕鬆搞定
    家長鬚知:孩子各個年齡段應該要交什麼樣的朋友1-2孩子在這個時期還沒有脫離我們家長的看護,接觸到的人大部分也是我們家長認識的。這個時期孩子的交友我們可以寬鬆一點,只要是孩子有興趣的我們都可以讓他們去接觸。3-5周歲,交性格開朗的朋友 3歲以後,隨著心理的發展,以及孩子的活動能力的增強,孩子的交友之路才算真正意義上的開始。家長在這個階段要多管理孩子去結交一些性格活潑開朗的朋友。
  • 三招搞定孩子哭鬧
    哈,竊喜,以為自己生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天使寶寶沒想到,三歲以後隨著她見識越來越廣,竟然也有了自己的壞脾氣,成了那個會哭哭唧唧的小孩!我是自詡要用愛和自由養育孩子的人,卻從此常常陷入自我懷疑:為什麼孩子一哭我就焦慮就暴躁甚至忍不住怒氣衝天?
  • 孩子內向不會交朋友?父母學會這4招,幫助寶寶邁出勇敢第一步
    其實在這個實力說話的時代,早就沒有人會用性格的內向和外向來評價一個人的好壞,但是適當的外向一點也是很有好處的,如果你家的孩子也是內向不會交朋友,聰明的父母學會這4招,完美幫助寶寶勇敢地邁出社交的第一步。
  • 聰明的家長,如何教,孩子交朋友
    今天我給大家聊一下如何教孩子交朋友。社交是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一件事情,我們每天要和各式各樣的朋友打交道,如何交朋友是我們家長人生中必修的一課,也是我們孩子的必修課。我們如何教孩子與人相處,交朋友呢?我們的孩子看到幾個小朋友在玩耍,他也想加入其中。正確的方法是面帶著微笑走過去,並告訴那幾個孩子希望和他們交朋友,並把自己帶來的玩具和大家一起玩耍。但是很多的孩子可能會面無表情的走過去,用命令的語氣讓這些孩子陪自己玩,這樣的孩子明顯不懂如何與人正確交往。
  • 孩子鬧脾氣時,別再這樣回應,真正高情商的父母,用三招就能搞定
    ,在帶娃的道路上問題總是層出不窮,尤其是他們的壞情緒,但其情緒失控不是一天養成的,父母需採用正確方式才行。2、說抱怨的話在帶娃這件事上,說起累,比起辛苦,孩子媽媽可是當仁不讓繪本貼近生活,針對當前的育兒現實,比如寶寶初次入園、二胎家庭中存在的嫉妒、以及成長過程的壓力、不安等情緒,都通過一個個溫馨的故事,引導孩子如何正當釋放自己的壞情緒,培養健康快樂的心態。
  • 孩子交了「壞」朋友,需要幹預嗎?關於同伴關係,你需要知道的都在這
    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同伴關係能夠幫助孩子建立和保持與他人相互依賴、合作的關係,是心理健康的基本表現。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兒時對於同伴關係的處理會影響到成年後的交友。同伴的存在,可以培養孩子用他人眼光、從他人角度出發,來認識情境和發現問題的能力,能讓孩子初步懂得和他人換位思考、具備同理心。
  • 孩子愛發脾氣?父母不用講道理,用這3招搞定孩子的壞脾氣
    旁邊的家長看到紛紛搖頭:「這孩子脾氣太差了。」恆恆媽媽尷尬地說:「他就這脾氣,怎麼勸都沒用。」「我家孩子脾氣也不好,說他兩句就躺地上撒野」,「我家那個特愛哭,怎麼哄都不行」,「我家那個也是,一生氣就扔東西」......看來,愛生氣的孩子大有人在。孩子們為什麼要發脾氣?他們到底想表達什麼?
  • 教育專家:父母請儘早告訴孩子,朋友要做到「三交」、「三不交」
    管仲曾說:「人之成敗,皆在乎朋友是否賢,朋友之交,不可不慎也!」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要結交非常多的朋友,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哪些是應該交的朋友,哪些是不應該深交的人。概括起來就是人這一生中要做到「三交」、「三不交」,請家長儘早告知孩子。「三交」1、忠厚之人要深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