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小朋友進入幼兒園這個小社會,難免會遇到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其中一些孩子的習慣或者處事方式可能是我們覺得不太妥當的。這種時候,是教導孩子,遠離這樣的孩子,叮囑老師把他們分開,還是該順其自然,讓孩子和他玩,哪怕染上壞習慣?一起來看看Karen家的故事。
我家老二曾有綽號「笑羅漢」,從小就是個特別愛笑,又很配合大人的「天使娃」,上了幼兒園,很快就交到了不少好朋友。其中兩個孩子讓我印象深刻。
小孩A在班裡經常會咬其他孩子,我們家娃也陸續被咬過兩三次,以致小朋友的媽媽覺得很抱歉,還送了小禮物。不久後,我聽老師說,這個孩子特別喜歡我家娃,集體活動時,喜歡和他坐在一起,甚至抱著或靠著他,每次都讓老師們萬分緊張。
另一個孩子B,家庭環境非常寬鬆,小小年紀就特別有主意,哪怕在幼兒園也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在父母面前有時不達目的不罷休,經常父母都會妥協,遂了他的心願。
對於第一個孩子A,我在看到兒子被咬,或者老師描述時,第一反應是擔心的,因為害怕孩子受到比較嚴重的傷害。但當放學時我觀察兩個孩子的互動,看到我兒子並沒有被咬而害怕或躲避他,反而和他很自然地打鬧在一起,回家也會把這個小朋友的名字掛在嘴邊。至於被咬到的傷口,因為老師介入及時,並不嚴重。所以,當老師還在擔心他的安全問題時,我反而覺得這樣的風險完全可以承受:我把孩子能與這樣攻擊性稍強的孩子一起玩,成為朋友,當作一件很好的事情。在幼兒園裡,接受一點這樣的挑戰,長遠看對孩子來說是十分有益的:他會了解到怎樣和不同風格的朋友相處,怎樣在不保持距離的同時還能通過各種方式保護自己。哪怕孩子因此受挫,也會了解到自己的邊界在哪裡,將來遇到類似的同伴該怎麼做。
與第二個孩子交上朋友影響則更大。因為他們相處特別好,所以兩個孩子還經常在一起串門。有一次在小B家裡吃自製小冰棍,每個人都吃了一根後,小B想吃第二根,稍一哭鬧,就得到了。我兒子便如法炮製,也要求第二根。因擔心他咳嗽,我拒絕了他,於是他就嚎著嗓子放聲大哭,問我為什麼好朋友能吃,他就不能吃。我猜當時他心裡還有另一個問題是:為什麼他哭完就有冰棍,我哭成這樣了還沒有。
不久以後,在家裡體現出更明顯的變化。他會稍有不順心,就扯開嗓子哭鬧,甚至賴在地上不起來。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天早上的早點,牛奶裡加麥片也不行,不加麥片也不行,並且因麥片哭鬧得眼睛紅腫。剛開始我們還很困惑為什麼突然有這樣的變化,後來猜測可能的原因之一是他在模仿好朋友,想用哭鬧的方式來讓父母妥協,達成心願。
又一次兒子哭鬧不堪時,我腦海裡想要把這對兒小朋友「拆散」的念頭就冒了出來:看樣子,小朋友學好不易,學「壞」很快。我得把這苗頭掐滅。念頭冒出來,接著就想怎麼實施:是直接告訴老師,把他們分開?還是告訴兒子,別和他玩?思前想後,覺得什麼方式都欠妥當。
首先,我不覺得這個孩子就能被稱為「壞孩子」。在他的身上,我看到許多優點:活潑開朗,熱情大方,思維敏捷,對自己的朋友非常維護。兩家人教育孩子有些差異,但這樣的差異在誰家都會存在。站在我的角度去定義好或壞,有失偏頗。
其次,哪怕這次我阻止了他們做朋友,還可能將來遇到C、D、E各色朋友,我是每次都考核一下,發個「允許交朋友」通行證,還是慢慢教會他,如何在和別人做朋友的同時,堅守一些自己的底線呢?
過了「拆散小鴛鴦」的衝動期,我開始思考到底該怎麼做,能比較好的處理這類事情,我做了以下三件事:
第一,堅持父母的界限和方式。小朋友可以變換方式來試探我,但溫和而堅定的拒絕他,是我們可以繼續堅持去做的。難度當然比過去大了很多,在這個曾經很容易溝通的小朋友身上,我體會到了他的另一面:一言不合就開哭,往地下滾,為了達到目的可以笑臉瞬間變哭臉,哭個不停,假如答應他又會立刻沒事人一樣。妥協嗎?那會讓他越來越使用這樣的方式和我們溝通;批評或者責罵嗎?那更會火上澆油,不利於親子聯結。堅持溫和而堅定的陪伴作為第三個選擇,做起來是最有挑戰的。有時候一哄半個小時,我和爸爸都會有種要被他「點燃爆發「的感覺。度過了開始艱難的幾周後,他開始慢慢回歸原來的狀態,不再輕易用嚎啕大哭來表達自己,也知道了用小夥伴的方式,並不能實現他的目的。
第二,引導他去思考什麼是更好的表達方式。在每次他大哭大鬧之後,我會找機會問問他,剛才他的需求是什麼,我們還有沒有其他方式來表達,比如可以直接告訴爸爸媽媽他需要什麼,可以說請和謝謝來表達請求,可以用「紅燈警告」來劃清界線。這個教導的過程是很難的,孩子的本能反應是肢體快於語言和思考的。所以,更多的時候是在這樣的過程中等待他慢慢成長,以及用自己的行為作出示範。
第三,加強父母自己的影響力。反思自己為什麼在這件事上會有擔憂:或許因為覺得小朋友很容易被同伴影響,對孩子和自己都不那麼自信。其實冷靜一想,對孩子來說影響力最大的是父母,無論將來他們遇到怎樣的老師、同學和朋友,只要我們和孩子的關係是穩固和溫暖的,他們就會把父母作為自己行為的楷模,把父母當作困惑時的商量對象,從而不會偏離家庭核心價值觀和行為準則。
想通了這些,再看到各種孩子的朋友,會有一種躍躍欲試之感,不再擔心他們之間的相互影響,而是期待有更多不同風格的孩子能夠成為他的朋友。
本文轉載於網絡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親子陪伴)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超級頻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