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孩子們一起工作的時候,經常接收到來自家長的求助:「老師,我感覺我的孩子被孤立了,怎麼辦?」
「老師,為什麼我的孩子回家都不說他在幼兒園裡最喜歡的朋友是誰,他是不是沒有朋友?」
「老師,我看到學校發的照片裡,孩子總是一個人待著,是不是大家都不願意和他一起去玩啊?」
看來關於孩子在幼兒園是不是有朋友,會不會社交有沒有被孤立都是家長十分關心的問題。
幼兒園孩子被孤立
某乎上也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女兒裙子被扯壞,家長照原價索賠,三天後,孩子被整個幼兒園孤立了」,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孩子被孤立,最難受的是家長,家長會擔心孩子在幼兒園沒有朋友,不進行社交,沒有人玩耍,孤單、委屈甚至害怕上幼兒園。
還有的小朋友在社交的時候,總是受到「壓迫」,不怎麼怎麼樣,我就不跟你玩了,總是為了有朋友而選擇「屈服」。
害怕被孤立,害怕不被接受,害怕失去朋友這類的感覺和擔憂,容易讓孩子們變得從眾。
原來孩子們的社交也這麼「難」,並不像我們想像中那麼簡單,孩子之間也存在在各種各樣的「隱性規則」,仿佛是一個小小的「社會」,等著他們「乘風破浪」。
我們如果明白了以下幾件事,就可以更好理解要怎麼幫助孩子去社交,交到朋友。
人類很喜歡群居,社會性是人的本能,孩子也不例外,群體的吸引力對孩子來說很大。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得到集體的認同,渴望與集體有緊密聯繫。
孩子們害怕被落下,總是願意和幾個人結盟,一起玩。孩子們真正在乎的是想要被群體接納和認同的心情,所以有時候不得不從眾,從眾或者妥協看起來離被接受會近一些。
孩子被孤立
孩子被孤立的原因多種多樣,有時候或許僅僅因為自己的觀點、理念和大部分孩子不同。
孩子們的想法往往很簡單,先入為主的主觀感受更強烈,一旦「不喜歡」、「看不慣」,就會把這種情緒通過各種途徑表達出來,不僅自己刻意疏遠,更會拉上自己的玩得好的朋友結成統一的陣營,來排擠和自己不一樣的另類。這樣的現象,在幼兒園很普遍。
很多時候家長都只關心孩子在幼兒園的飲食情況、學習情況、運動情況等,卻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孩子有沒有被孤立,有沒有小夥伴一起玩,爸媽根本不知道。
怎樣發現孩子被同學孤立?對家長來說,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觀察孩子的情緒。
接孩子放學時也可以觀察一下他和小夥伴的互動,如果孩子愁容滿面,表情尷尬,很大概率就是有社交方面的問題。父母可以好好跟孩子聊一聊在交朋友方面的困擾和問題。
孩子的社交關係
如果孩子在幼兒園被孤立了,那么爸爸媽媽應該做些什麼來幫助孩子度過社交難關呢?
孩子被孤立,確實需要找出問題,但不是一上來就指責孩子是因為他內向、膽小、不懂事等,一旦貼上這樣的負面標籤,反而會讓孩子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到時候處理起來更麻煩。
家長要做的是認同和接納孩子傷心的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他的遭遇,同時我們要堅定的讓孩子體會到,爸爸媽媽一定會幫助你走出困境。
給孩子安全感的環境
孩子會知道,終於有人知道我的痛苦了,這個痛苦是可以說出來的。除此之外,家長也可以跟孩子分享以前自己被孤立的故事與感受,告訴他我每個人都不是會受到所有人的喜愛的。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更要增加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和安全感。能更好的幫助孩子在群體中儘量多一點的「做自己」。
安慰好孩子之後,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被孤立的原因,對症下藥。
比如說有些孩子為了在老師面前留一個好的印象,有愛告狀的習慣。通常被發現之後,就會被其他小朋友孤立。因為在孩子看來,告狀這種行為就是背叛。
有的孩子比較自我,希望大家都聽他的,要大家都讓著自己。
有的孩子很玻璃心,玩遊戲輸了會哭,玩具被搶了會哭,東西找不到會哭。
幫助孩子調整
家庭的教養方式、父母的關係等對於兒童的性格特質行為具有較大的影響。過分溺愛、漠不關心的教養模式可能造成孩子容易焦慮、自信心不足、難以與同齡人建立關係,無法在一個團體中實現自我價值和追求等。
當然還有各種其他的原因,需要家長仔細觀察了解,一一排查。
家長從孩子那裡得知事情的真相後,還需要「暗中調查」一番,確認事件的真實性,因為有的孩子在描述事情的過程中會無意誇大。
在幼兒園裡,老師應該是最了解孩子狀況的人了,出現了被孤立的事件要及時找老師進行溝通。在孩子眼裡老師就是絕對權威人士,有時候老師一句話頂上家長十句話,老師的話比家長的話更有效。
我們可以請老師在集體中讓小朋友認識到自己孩子的優點和長處,幫助孩子獲得其他小朋友的認可。
很多孩子樂於聽老師的話,有目的的引導也會起到積極效果。
給孩子做好榜樣
當然父母也要給孩子一個榜樣作用,和親戚朋友以及社區鄰裡們維持友好的關係。
這樣良好的示範能幫助孩子增加獲得友誼的可能性。在這樣的關係網中讓被孤立的孩子重新體驗到被接納的感覺,幫助他們重新建立信心,也能讓他們歷練自己的社交技能。
我是Elva,0-3歲蒙特梭利老師,邊工作,邊分享蒙氏育兒理念及方法,和家長、老師們一起解答育兒過程中的疑難困惑。喜歡我的內容歡迎點讚、評論、轉發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