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發現,自己的孩子不會交朋友,總是在交朋友的時候,出現退縮行為,要麼就是不敢交朋友,要麼就是對夥伴有攻擊性行為,家長很是頭疼,家長都知道,交朋友問題還是得孩子自己解決,有時候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家長到底應該怎麼引導孩子交朋友呢?怎麼打造孩子的朋友圈呢?
案例故事:
小卡快上小學了,但是就是不會交朋友,小卡媽媽觀察好幾次,放學的時候接孩子,人家小夥伴之間都互相打招呼,小卡就會拉著媽媽的手,看著很聽話,實際上是想著早點回家。老師找到小卡媽媽說,小卡在學前班不怎麼願意說話,每次分組遊戲或者是實驗操作的時候,小卡好像就是空氣,好像和自己無關。
有一次,小卡哭了,誰也不知道小卡發生了什麼,老師再三詢問,小卡才說自己喜歡的格尺被搶走了,自己不敢要。小卡媽媽回憶說,小卡小時候對人的回應就不積極,總願意自己玩,每次都是點頭搖頭表達意願。小卡朋友很少,小卡媽媽說,小卡說過,自己不想交朋友,就想自己玩。小卡媽媽沒覺得多嚴重,誰知道在學前班出了問題。
分析:
孩子在選擇朋友方面,要和自己的性格的性格,自己的愛好相匹配。要麼就是互補的,要麼就是相似的,孩子有自己判斷,每一個不想交朋友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理由,家長不能忽視,而是用正確科學的方法,激發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
①內向的孩子交往能力比外向的孩子差一點
②家長的忽視,會加劇孩子的交往恐懼情緒
③當孩子提出不想交朋友的時候,家長要找原因
孩子沒有交際圈,有哪些負面影響?
1.與人溝通能力差
有了朋友自然就會有很多的互動和溝通,但家長總是讓孩子自己玩自己的,孩子的溝通能力就會下降。很多語言表達能力不強的孩子,都是因為家長允許他們自己玩,而不是帶他們多接觸同齡的孩子。
有家長認為,自己和孩子溝通的挺好,但是孩子需要的是和同齡孩子之間的溝通。家長只是起到輔助的作用,剩下的都要交給孩子,讓孩子自己處理同伴之間的矛盾,增強溝通能力。
2.性格自卑,孤僻
交際能力差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出現不自信的心態,總喜歡用自己的想法做事,主見強,缺少團隊合作精神。有時候,家長擔心孩子受到外界的傷害,或者是被其他孩子欺負,就很少帶孩子接觸外界,見識各種各樣的人,這樣孩子就會生性敏感,很難適應家以外的陌生環境。
3.對孩子未來發展不利
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志同道合的朋友,有朋友的人,道通天下。孩子也是需要獨立成長的,所以身邊要有幾個知心的朋友,這樣在自己有困難,或者是想分享快樂的時候,身邊有個人。而且,人雖然是獨立的個體,也要在集體中生存,讓自己發揮優勢,取得更大的進步。
育兒方向標:家長要如何正確引導交到自己的朋友?
1.邀請小朋友到家裡
家長要帶著孩子去有同齡孩子的環境下遊戲,和孩子一起玩,看看孩子願意和哪些小夥伴接觸,然後家長也要和那個孩子的家長多聊天,建立感情,可以定期安排小閨蜜之間的聚會,在家裡做客,一起分享新玩具,讀一本書,或者是一起出遊,這些都可以安排成計劃,家長之間互相親近,孩子自然也就熟絡起來。
2.多鍛鍊孩子聊天能力
家長可以多和孩子聊一聊關於交朋友的話題,問孩子在學校和誰最好,誰幫助自己最多,讓孩子知道朋友的真正意義,幫孩子建立良好的交友觀。同時家長在孩子和自己感興趣的小夥伴見面時,主動和對方打招呼,給孩子做榜樣,孩子才能提升自己的聊天的能力。
3.幫助孩子搭建"友誼橋梁"
孩子和孩子之間是有自己的語言的,在孩子一歲半左右他們進行是平行遊戲,互不幹擾,但是可以在同一空間中遊戲,到了2歲左右,孩子就會出現爭搶玩具的情況,這是他們開始知道共處,知道合作,知道保護自己的物品,這也是選擇朋友的孩子的開始。
這個時候,家長要主動詢問孩子,是否願意和這個夥伴交朋友,和孩子研究如何跟他溝通,幫助孩子解決交友中出現的問題,營造和自己喜歡的夥伴的環境,比如一起去圖書館,一起郊遊,一起上下學。
育兒悄悄話:
我們改變不了孩子的性格,但是可以教會孩子正確的社會交往方式,藉助繪本,或者是書籍,讓孩子潛移默化的學會如何交朋友。在孩子交友中出現困惑的時候,能夠第一時間把自己的經驗教給孩子。但是也要讓孩子自己思考,學會用自己的方式交朋友。
不喜歡的,不是志同道合的不要強求,孩子有自己選擇的權利,家長只是給個建議就好了。隨著孩子的成長,就會有自己的朋友圈,家長就可以慢慢退出,讓孩子自己搞定各種問題。
育兒討論角:
您家孩子會交朋友嗎?您是如何引導孩子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呢?快來分享一下!